【摘 要】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不斷加快,推動雷達技術的應用已經逐漸延伸拓展到生活領域,雷達已經不僅是國防軍事的專用技術,社會生活也成為雷達技術的重要應用環境?;诓煌膽媚康?,雷達信號處理技術的應用也存在差異,所要達到的技術要求也存在較大不同,文章針對現代雷達信號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問題進行探討,旨在促進雷達技術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雷達信號處理技術;技術發展
雷達技術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是各國國防軍事行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主要應用于距離測量以及物體檢測??茖W技術的持續發展,也推動雷達技術的日趨進步,其應用范圍也不斷拓展。相較于國際社會,我國的雷達技術研究和應用起步相對較晚,但是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經實現從最初的維修和仿制,發展到現在的自行研發,甚至在部分分支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未來時期雷達信號處理技術將會得到進一步發展,以推動我國雷達工業能夠整體位居世界前列。
一、現代雷達信號處理的主要功能
雷達信號處理技術主要包括通信、電子對抗兩部分內容。通信是雷達信號處理的主要功能模塊,以無線電信號作為載體,對信號以編碼、調制為途徑進行技術處理,同時能夠兼具抗信號干擾的防御能力,以達到無線通訊的目的。此種技術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信號和無線通訊的準確性。電子對抗也是雷達信號處理的功能單元,前端的輸出脈沖信號設備,可以對信號進行辨別和分析,進而開展信號的進一步處理,電子對抗是國防領域最有利的技術和戰術支撐,為后期戰略技術的制訂和安排奠定基礎。
二、現代雷達信號處理技術分析
(一)脈沖壓縮
脈沖壓縮是現代雷達信號處理技術的關鍵,脈沖能量可以將整體雷達系統的信號形狀進行完整的展現,當雷達信號受到干擾時,其信號形狀也會發生形變,形變程度便可確定為信號的受干擾程度,此技術對于保證雷達信號的準確度具有直觀作用。當前脈沖壓縮需要配置匹配器,因而也導致可能存在遺留問題,需要進行完善和提高。
(二)抗干擾技術
雷達對監測目標進行檢索和信息傳達,其中可能存在多種雜質音波的干擾,較強的雜質音波還可能導致雷達信號出現被屏蔽的情況,對勘測目標造成影響,因而干擾抑制技術有必要進行持續性完善。
(三)檢測目標
檢測目標是雷達技術應用的基礎,當前的目標檢測需要通過系統觀察信號,并對信號進行辨別和計算,從而確定目標信息。本質角度而言,計算是檢測目標的關鍵,未來雷達的應用范圍不斷拓展,需要檢測的目標也逐漸多元,根據目標特點進行的數據計算會愈發復雜,提高計算能力才能夠保證雷達信號處理技術應用價值實現。
(四)辨別目標
辨別目標主要以雷達信號系統作為依托,通過配置電腦對接收的信號和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根據各種數據的屬性和特點進行分辨,以確定目標物。辨別目標是實現雷達系統價值的關鍵,因而對整體系統運行和計算的要求也相對更高。
三、現代雷達信號處理技術的發展趨勢
(一)迎合檢測目標的多變性
雷達系統完成檢測目標需要關注回波情況,回波可能遇到多種情況的信息阻礙,對信息處理的要求極高,系統需要對回波和各種阻礙信號進行分析處理,為保證檢測目標的準確性,便需要保證數據處理和解析的準確性。未來的雷達信號處理要結合檢測目標的多樣性,而應用千變萬化的數據處理和計算方法,由于阻礙信號的能力逐漸增強,導致回波處理的過程也更為復雜。
(二)先進的雷達信號處理
現代雷達系統不斷更新,其應用范圍也不斷拓展,傳統的信號處理技術在回波處理方面也會體現出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檢測目標具有多變性和復雜性,信號檢測技術與系統也需要隨之更新,以實現更高水平的計算與信號解析、處理,從而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三)實現實時信號處理
傳統雷達信號處理主要借助和應用虛擬技術,電流流通能夠帶動信號處理。而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號處理技術也得到提高,因為計算機算法的升級,使得信號處理的計算方式得到本質改變,同時帶動信號處理量呈現幾何式增長,信號處理量的激增進一步推動雷達信號處理質量的改變,形成“質——量——質”的循環式發展。信號處理數量和質量的完善,為開展實時信號處理奠定堅實基礎,實現雷達信號的實時處理,將會使得雷達技術的應用范圍得到廣泛拓展。
四、結束語
現代雷達信號處理技術的應用范圍已經十分廣泛,脈沖壓縮、抗干擾技術、檢測目標、辨別目標是雷達系統的技術關鍵與應用基礎。未來時期雷達系統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會表現出檢測目標的多變性和復雜性,信號處理需要迎合這種發展趨勢,同時信號處理技術更加先進,可以實現實時的信號處理,進一步推動雷達工業技術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葉誠.DSP技術在雷達信號處理的應用[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9,(30):20.
[2]陳偉,孫洪忠,齊恩勇, 等.智能化時代雷達導引頭信號處理關鍵技術展望[J].航空兵器,2019,26(1):76-82.
[3]韓文俊,黎賀,劉鳳.雷達信號處理軟件健康管理設計[J].現代雷達,2019,41(3):32-35,41.
作者簡介:龔珞珞(1989—),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江蘇金陵機械制造總廠,碩士(學歷),研究方向:雷達信號處理,機載設備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