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暉 劉浩權
【摘 要】在“后補貼”政策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利益會受到一定的損害。本文將結合后補貼政策簡要介紹新能源汽車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即存在政府與車企間的博弈和車企間的博弈,從而建立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后補貼政策下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之間的困境,并提出相關可行性策略。希望對未來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后補貼”時代;囚徒困境;策略分析
一、后補貼時代相關背景
1.近五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情況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127萬輛和125.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了59.9%和61.7%。其中純電動汽車比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更受消費者青睞,這也對相關車企的電池技術要求會越來越高。且2013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逐年遞增且增幅十分明顯。新能源汽車從幾年前的不受大眾所了解、銷量很低,到如今年銷量已成功突破百萬輛。
2.“后補貼”時代
從2016年開始,除了燃料電池車外其他車型補助都會適當退坡,2017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將在2016年基礎上下調20%,2019年至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補貼政策將完全退出。但,2016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依然增幅很大。究其原因,一是與國家實行的雙積分制有關:隨國家實行雙積分制,傳統汽車行業每賣出一輛傳統能源汽車需從獲得利潤中拿一部分資金去購買新能源積分。這就促使傳統能源汽車行業去研發和售賣新能源汽車,從而彌補雙積分制帶來的利潤下滑,這就使得新能源汽車銷量得以增加。二是因為,2016年后補貼政策頒布以來,該政策并未立即實施,政策發布到完全實行會有一定的過渡時期,相關車企在這一時期可以提高自身技術壁壘,制定合適的價格來彌補補貼退坡的損失。
二、后補貼時代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囚徒困境
1.政府與新能源汽車企業之間的博弈
隨著2018年新能源汽車行業補貼新政的實施,新能源汽車企業為了最大限度獲取利益,可能會為了減少利益損失,不進行技術升級(不增加生產研發投入),而單純提高銷售價格。同樣,新能源汽車汽車行業也可以選擇對技術進行升級、打破技術壁壘從長遠的生產角度降低生產成本。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企業可以選擇的戰略為:技術升級、不進行技術升級;而作為博弈另一方的政府及相關部門可以繼續堅持補貼退坡的幅度、或者如考慮到退坡完全消失前,車企沒有打破技術壁壘,基礎設施仍然不完善等情況,調整了補貼下降幅度,政府可以選擇的戰略為(堅持退補;調整退補力度),但是在新政實施后期,政府和新能源汽車企業之間的博弈趨于平和,最終凸顯出最重要的矛盾是:后補貼時代中,新能源汽車企業之間的囚徒博弈。
2.新能源汽車企業之間的博弈
從短期來看,假設在某一地區有甲乙兩家企業,如果乙企業沒有選擇技術升級,對于甲企業來說,不進行技術升級和不走經濟型電動車路線,設其相關收益為100單位,如果甲要對技術進行升級,由于要投入研發資金進行技術升級,增加了科研成本,那么其相關受益就會降低為90單位;如果乙企業選擇技術升級,投入了大量資金,對于甲企業來說,不進行技術升級不走經濟型電動車路線,甲企業的相關受益則為110,如果甲乙兩家企業均調整產品結構和技術升級,盡管需要投入科研資金,使其相關受益仍保持95單位。反之,乙企業相關博弈策略與收益類似于甲企業,詳細數據見下列矩陣:
根據上述收益矩陣,應用劃線法尋找均衡博弈。假如博弈雙方僅僅考慮自身的行為而不考慮對方的反應。那么就會出現:短期內對甲企業來說,最優的策略是乙企業投入科研資金進行技術升級,而甲企業不進行技術升級,相關受益為110;對于乙企業來說,最優的策略為甲企業進行技術升級,乙企業不進行技術升級,相關受益為110,上述博弈結果僅僅為對某一方最優,難達到Nash均衡。考慮雙方互動的博弈情況,博弈結果為雙方均選擇不進行技術升級,僅采取提高售價等手段。
但企業的發展必須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當企業技術升級完成,技術升級所帶來的優勢已完全彌補了企業開發前期資金的投入,并且存在一定的規模收益。依舊在某一地區存在甲乙兩家企業,如果甲乙企業完成技術升級,其相關收益為100單位,如果甲已經完成了技術升級,彌補了科研資金投入,那么其相關受益就會增加為110單位,乙企業沒有完成技術升級,那么乙企業的相關受益會降低為90單位;如果乙企業完成了技術升級,甲企業沒有打破技術壁壘,那么甲企業的相關受益降低為90單位,如果甲乙兩家企業均未完成技術升級,那么甲乙企業雙方的相關受益均為95單位。
根據上述收益矩陣,應用劃線法尋找均衡博弈。假如博弈雙方僅僅考慮自身的行為而不考慮對方的反應。那么就會出現:對甲企業來說,最優的策略是乙企業未完成技術升級,而甲企業完成技術升級,相關受益為110;對于乙企業來說,最優的策略為甲企業未完成技術升級,乙企業完成技術升級,相關受益為110,上述博弈結果僅僅為對某一方最優,難達到Nash均衡。
考慮雙方互動的博弈情況。假如甲企業已完成技術升級,乙企業(完成技術升級,未完成技術升級),其收益空間為(90,110),不言而喻選擇完成技術升級收益較大;反之乙企業已經完成技術升級,甲企業(完成技術升級,未完成技術升級),其收益空間為(90,110),同樣甲企業希望完成技術升級,博弈結果雙方均希望突破技術壁壘,完成技術升級。
三、應對囚徒困境的策略分析
為了破解后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企業所面臨的囚徒困境我們可采取以下相關策略。
政府:可以延緩完全退補政策實行的時間,給企業技術升級的緩沖期延長,適當減輕退補的力度。其次,可以在技術研發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比如對電池性能、充電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政策以及資金支持,幫助企業和科研機構來進行這方面的技術突破。最后,政府的推廣扶持政策應在堅持適度合理的補貼水平的同時,借鑒美歐國家的路權優待等政策經驗,通過逐漸嘗試制定類似的政策,豐富扶持政策體系。
企業:加大調研力度,尤其在補貼政策褪去后要充分了解消費者需求,使產品快速走向成熟以取得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第二,雖然在補貼政策完全退出后的短期內企業可以通過提高售價等手段來彌補成本上的增加,而對利潤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從長期的角度看,企業必須要加大技術、科研的投入加強人才儲備,提高自身的技術,使新技術得以投入量化生產,這才能真正改善后補貼政策帶來的對企業利潤的沖擊,而不是靠政府政策傾斜以及補貼來進行不健康的“野蠻發展”。
【參考文獻】
[1]范如國,馮曉丹.“后補貼”時代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車補貼策略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03):30-38.
[2]王海嘯,繆小明.我國新能源汽車研發補貼的博弈研究[J].軟科學,2013,27(06):29-32.
[3]王洪海,葛百安,戴鴿.開征環保稅的“囚徒困境”博弈分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09):91-93.
[4]程廣宇,高志前.國外支持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3(01):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