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民商法是我國的基本法律,其對于市場環境有著直接影響,文章以連帶責任為基礎,對民商法下連帶責任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自身的以下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連帶責任;民商法;責任;連帶關系
1、引言
隨著當前社會法制建設不斷深入,對于各個方面法律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同時對于各個法律科學合理應用也越來越重視,而民商法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在目前民商法的應用及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其中對于連帶責任的確定以及處理思路,從而更好地了解連帶責任的處理,以實現民商法的更理想的應用,保證民商法的應用能夠更加具有科學性及合理性,使其價值能夠得到更充分的體現,促使這一法律得以更好發展。
2、民商法連帶責任的概述
所謂連帶責任,主要指的是在有兩個及以上債務人的情況下,當債權人的權益受到了不必要的損失時,可先后或同時請求具有連帶關系的債務人全部或部分承擔給付責任的一種債務形式。在連帶責任人承擔了連帶責任之后,其內部可按照一定比例具體劃分各自承擔的責任份額并進行追償。連帶責任的主要特征是責任主體具有復數性、責任主體之間具有關聯性以及責任的承擔具有整體性。該制度的應用有利于促使債權債務的實現,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救濟,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訴訟效率,減小了債權人的信息收集難度,也節約了司法成本。但連帶責任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立法上的不明確、不完善導致了司法實踐上的不準確、不統一,出現了很多本不應承擔責任卻被判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對社會秩序和普遍正義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3、民商法中連帶責任存在的問題
3.1連帶責任制度的立法價值嚴重缺失
就目前我國關于連帶責任的相關規定中不難看出,我國連帶責任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如:雖然在保障社會公眾權利義務的同時,我國連帶責任的建立與發展已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共同富裕的實現使得人和與人之間的聯系愈發密切,使得國家立法的進一步推進,但是,連帶責任與過錯責任在理念上存在著沖突,我國是以過錯責任為基礎的民法責任,一些過錯并不足以發生連帶責任,但這時卻嚴重危害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使得司法的訴訟效率和公平性有所降低,嚴重的還會對和諧社會的構建造成威脅[1]。
3.2責任劃分方面存在問題
對于民商法中連帶責任,其存在需要以與債務關系存在聯系的相關責任人為基礎,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在責任劃分方面仍舊存在一定問題,在具體的責任事故中,由于不同責任人的償還債務能力存在一定差異,并且在具體責任事故中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對于責任劃分也就需要依據具體情況。但是,在目前的責任劃分方面,由于缺乏明確的認定標準及處理方式,在責任劃分方面仍舊存在一定問題,有些情況下的責任劃分并不合理。
3.3未對訴訟時效加以明確規定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規范之中,普通民事案件的訴訟時效一般為三年,也就是說,從主債務達到履行期限開始起算,在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限內,受到損害的權利人向法院提起訴訟能夠得到支持。但是,《擔保法》中規定,債權人與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未約定履行期限的,債權人有權在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若權利人未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要求保證人承擔責任的,保證人免除責任。這就與常規的普通訴訟時效有所沖突,且法律中也并未明確規定在擔保中的連帶責任的訴訟時效,因此,債務人可能會利用此漏洞拖欠債務,影響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其次,在實際辦理案件的過程中,可能會由于訴訟時效方面的規定不明晰、當事人及審判人員對此認定標準不一致而導致案件審理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3.4法院侵權受理與責任追究之間的不協調關系
假設地方法院在處理債務糾紛索賠時沒有正確處理案件,沒有對犯罪者的責任進行調查和審理,那么民事和商事訴訟就不能有效地執行下去。在上述情況下,我們必須從司法的角度來看:如果檢察機關沒有對當事人雙方進行具體的調查,無法確定責任主體,相關法律文件規定,侵權者應該在有效范圍內對受害者提供補償,通過這一法律程序,被告與原告之間的責任合理確定,并使案件公平公正地進行,但是具體條件應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進行合理審判,雖然上述分析表明法院有權決定受害者與侵權人之間的經濟糾紛,但整個程序需要以民商法為依據進行審理[2]。
4.民商法中對連帶責任問題有效的對策
4.1對連帶責任中立法價值目標進行調整
世界上所有的立法構思都會面臨諸多的社會問題,因而做好目標和范圍上的界定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才能保證司法在社會上順利推行。對于連帶責任的價值目標主要就在于正確定位和權利的順利行使。如:兼顧權利人和責任人的共同權益,兼顧保護訴訟效率和權利人的利益。
4.2不斷優化和完善連帶責任制度
雖然民商法中多個實體法均涉及到了連帶責任承擔的相關問題和規定,但是仍然并不完善,因此就需要對這些不完善的規定進行明確、優化和補充。關于連帶責任的各項規則,需要經過實際的應用后,對發現的一些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改進,使其應用更加合理合法。對此,國家應當不斷完善有關連帶責任的理論和程序方面的相關規定,并根據實際應用情況來不斷地優化和改善,避免出現界限模糊或難以實施等不利情況,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我國的司法實踐,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
4.3訴訟時效問題的解決
就以往所發生相關安全情況而言,在民商法實際應用過程中,一直以來訴訟時效問題都是主要的漏洞及缺陷,對于連帶責任有效處理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為能夠使這一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其關鍵就是要進一步提升法律法規的規范性,將法律自身存在的相關限制減少,對于民商法中有關訴訟時效的有關規定需要進一步完善。在實際完善過程中,對于連帶責任人權利主張,可考慮將其納入連帶責任規定中,并且具體進行劃定。同時,在訴訟時效終止方面,需要將連帶責任人主張作為影響因素,這樣一來,在法律規范統一性能夠實現有效提升的基礎上,也就能夠更高保障司法實踐可信度,可有效避免法律糾紛問題的發生,使相關法律能夠實現更理想的應用,保障法律價值能夠得到更好體現,實現其更理想的發展[3]。
4.4加強連帶責任的有償追究力度,合理地落實懲罰措施
許多債務糾紛案件之所以處理不當,是因為案件缺乏合理的懲罰措施,缺乏相關工作人員落實好這個事情。在目前的多重責任定義中,明確規定了共同責任和連帶責任的概念,明確規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侵權者則共同承擔償債義務。因此,每個債權人都有權利向任何一位債務人追償債務,法院在審理案件時,要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并落實,首先,在案件審理中,法院要根據債權人與債務人的書面協議,合理制定懲罰措施,第二,根據具體情況對受害者給予適當的賠償,并給予侵權者一定的制裁和懲罰,因此,在確定和審查民商法的共同責任時,法院應該根據嚴格的法律程序和原則制定相應措施,以確保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5.結語
綜上所述,連帶責任的產生與發展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根源。因此,我們在探討連帶責任時,無論切入點在何處,都不能脫離歷史、脫離現實和實踐中的價值意義。我們必須盡快完善民商法中的連帶責任制度,從而保證良好的法律環境。
【參考文獻】
[1]胡勝.關于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探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7(S1):166+168.
[2]趙安琪.論我國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認定和處理[J].法制與經濟,2016(11):108-110.
[3]劉世友.關于民商法中連帶責任的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6(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