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模經濟”是互聯網平臺助推發展的產物。網購的蓬勃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速擴張,據媒體相關報道,在這短短的幾年內,童模經濟規模已達數十億,童模中的佼佼者更是能年入百萬。
但與此同時,這樣一個由未成年群體組成的特殊產業,其實是法律灰色地帶發展而來的產物,他們承擔著與年齡不符的高壓勞動卻往往享受不到本該得到的財產權益。
一、童模經濟的催生
前段時間的“妞妞事件”將“童模”這一群體帶入大眾視線,也將童模經濟推上了風口浪尖。與此同時,很多家長都受到了“出名要趁早”的感召,燃起了“望子成星”的夢想,在追求效率和浮躁作祟的心理模式下,將孩子送入商家之手,淪為其牟利工具
“童模”顧名思義,模特低齡化群體,其中占絕大多數比例的是認知不健全、缺少獨立行為能力的兒童。童模的收入主要取決于其家長與童模招聘“中介”和商家的就接單量和洽談內容。
二、未成年童模財產的法律保護問題
1.童模經濟的運作流程
一種情況是,商家、中介、童模家長,三方之間的三角關系,中介與商家建立合作關系,中介根據商家要求招聘童模,符合條件的童模家長與中介進行洽談。其中中介的定性存在爭議,類似于勞務派遣但無明確法律規定。
在這種運作模式下,就出現了中介亂吃回扣、虛開高價的亂象。
另一種主要為童模家長與商家雙方之間的關系。其中可能會涉及到侵權、財產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等問題。其中特殊保護主要體現在財產損害賠償方面,由于家長和商家為規避雇傭童工這一法律明令禁止行為,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雙方之間并不簽署合同或書面協議。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出現延長工時或降低報酬等行為,勢必會對未成年人的收益性權利造成損失,而在舉證責任的承擔中也會處于劣勢。
2.童模經濟在法律關系適用中存在的問題
童模與商家之間是否屬于勞動關系?在我國,雇傭童工是被明令禁止的行為。但在后續發布的相關文件中,兒童文藝表演卻屬于被豁免的領域。商家乃至”中介“正式利用了這一點進行法律規避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雙方不簽訂正式書面合同、口頭協定工作內容和價格的現象比比皆是。
童模在拍攝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肖像權濫用等情形,這屬于民事法律關系中的侵權行為。但對于將此作為一門職業的童模來講,肖像不僅僅是人格權利中的內容。但基于我國法律就肖像權保護僅被歸屬于人格權利之一,童模并不能主張財產損害賠償,只能申請精神損害賠償。
因此,實際生活中,多數童模與商家之間、童模與“中介“之間既不屬于雇傭關系也不屬于勞動關系,由此產生的肖像侵權責任也未被合理規制。每一方都在利用法律灰色地帶鉆空子,未成年童模的財產保護也就無從談起了。
三、關于未成年人財產特殊保護問題的研究
1.整體保護性規定
大陸法系中,德國在《德國民法典》的親屬篇中以“父母照顧權“來代替親權,并設置監護、保佐等制度來保護未成年人的財產利益。英美法系中對未成年子女權利保護采納監護制度。英國主要通過判例法和制定一些單行法的形式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另外還承認和借鑒國際法上的一些規定。美國也有類似的規定。
我國憲法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做出原則性規定。《民法通則》中設定的是大監護制度,另外在《婚姻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繼承法》等一系列單行法對未成年人的人身和財產權益做出規定。
以未成年人肖像權濫用情形為例,商家大多從中獲取較大商業利潤。相反,利益受損方通過精神賠償請求進行主張權利,現實中太費勞力,并且難以認定,最終出現“贏了官司貼上錢“的局面。對比來看,上述略顯抽象、不完備的原則性規定,并不利于遏制兒童侵權行為的發生和權益維護。
2.童模領域的特別保護性規定
事實上,禁止兒童拍攝廣告或者參加商業活動,是司法領域的國際慣例。加拿大明確規定兒童不能作為廣告對象,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兒童權利保護方面都趨于成熟。而我國在經濟基礎急劇變革的同時上層建筑并未能及時作出調整,對于童模這一新概念始終沒有定性。
2002年中國就發布了《禁止使用童工規定》。不過文件留了一個口子,也即該規定并未禁止文藝、體育單位招錄未成年人,兒童文藝表演屬于被豁免的領域。另外,為了遏制過度商業化表演對兒童的身心損害,2015年大修后的《廣告法》第三十八條明確規定,“不得利用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作為廣告代言人“。但這里禁止的是廣告代言,而不是廣告表演。二者的界限本身就比較模糊,區分判定時往往也是依據其合約條款。而一次性支付勞務費的童模拍攝與表演,同樣不會被納入規制范疇。目前看來,我國涉及童模童星的拍攝、表演,在法律層面缺少明確界定。
3.童模領域的立法探索
雖然,目前尚無法律明文對童模的性質界定、用工內容、權益保護等做出細化規定,但在今年4月份“妞妞“事件爆發后,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檢察院會同濱江區市場監管局、共青團杭州市發布了《關于規范童模活動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意見》,此份文件的出臺可以說是對民眾關切問題的及時回應,該《意見》從活動的范圍、童模活動從業人員以及童模監護人的法律責任、職能部門工作內用工或變相使用童工、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權等方面予以規范。
該《意見》,作為我國首個童模保護規定,具有破冰意義和示范意義。當然,作為地方法規,其覆蓋區域和法律效力畢竟有限,還需國家從立法層面繼續予以完善。
四、童模特殊財產保護制度的完善方向
童模商業活動中存在的亂象,單單指望企業商家能夠主動作為是不現實的,從商者,利用童模進行商業廣告活動,其核心就是要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為了創意和收益,他們很難顧及其他。而在家長及其監護人的角度來講,在成名要趁早錯誤觀念的影響下,受到了經濟及虛榮心的驅使,他們很少會考慮到孩子因此可能帶來的負面后果。
如此看來,只有法律才是兒童權益最可靠、最強大的保護傘。
我國《廣告法》明確規定,“不得利用10周歲未成年人作為廣告代言人,違反該規定者,將被撤銷廣告批準文件、處廣告費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罰款。“該《意見》重申了廣告法的這一規定,并對童模商業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侵犯兒童權益的情況進行分類,做出具體規定。同時,對于檢察院、市場監管部門等執法機構提出要求,積極介入執法監管,發現問題及時干預。
由此可見,對童模的定性迫在眉睫,由此引發的童模特殊財產保護規定亟待完善。
首先在中外對未成年人財產保護規定的整體對比中可以發現我國存在的缺陷有三:一是立法上的缺陷,我國對未成年人財產權利保護沒有形成統一的法律體系。二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及受家長制為主導模式的家長模式的束縛,對未成年人是否擁有財產以及是否有權利享有財產不夠重視。因此,針對未成年人的財產保護應統一化、具體化。
其次,我國在涉及童模童星的拍攝、表演,在法律層面缺少明確界定,應完善針對童模這一特殊未成年群體的特別法規定,給予其應有的財產性保障權利。
五、結語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帶來的不只有機遇,混亂無序的大環境對兒童的傷害將是不可逆的,在各方悶頭逐利的情況下,作為弱勢群體的兒童,理應給予更多的特殊保護。因此,唯有加強立法,才可從根源上保護好未成年人的財產性權利。
作者簡介:張功昊(1997—),女,漢族,河北滄州人,江蘇大學本科在讀,法學方向。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18C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