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成才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內容,是我們這個政黨永葆生機的重要思想基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我們黨執政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
第一、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是由人民群眾來書寫的,我們黨來自于人民群眾,我們的黨的性質決定了黨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建黨初期,工人階級人數不多,但是工人階級與廣大的農民階級有著天然的聯系,都是窮苦階級。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緊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把敵人消滅在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取得了政權,建立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發揮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雖然有波折,但是取得的成績是舉世矚目的。人民群眾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力量。
(2)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作為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必然結論。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試金石。唯物史觀確立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強調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人民的主體地位體現得更加充分和徹底。堅持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本色,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自身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內在要求。
第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1)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根本上回答了“為了誰”的問題。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是我們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黨除了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從本質上來說,黨的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黨的立場和人民群眾的立場也是完全統一的。中國共產黨建黨之初就提出來為中國人民解放而奮斗的目標,從1921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8年我們黨流血犧牲,推翻了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解放了中國人民,成為了長期執政黨,我們黨能夠戰勝各種困難,經歷各種考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黨是為了人民群眾利益而奮斗的,我們黨沒有自己的私利,廣大黨員是人民的勤務兵,隨時隨地為人民服務。
(2)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關鍵是站穩人民立場。想問題做決策要站在人民的立場和角度。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每時每刻都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應對和解決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不可能從老祖宗那里找到現成答案,必須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多到條件艱苦、情況復雜、矛盾突出的地方解決問題,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要深入群眾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勇于拜人民群眾為師,同時又要善于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總結提煉經驗,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3)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最終要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時時為人民著想,處處為人民謀利,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推進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不斷向前發展。
第三,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1)依靠人民群眾創造偉業,關鍵是在思想上牢固樹立人民群眾主體地位。“民者,國之根也。”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讓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要求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決不允許在群眾面前自以為是、盛氣凌人,決不允許當官做老爺、漠視群眾疾苦,更不允許欺壓群眾、損害和侵占群眾利益”,這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具體要求。
(2)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最大限度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推動改革的主體。農村改革從安徽鳳陽的“大包干”開始,企業改革從福建企業要求松綁開始,市場調節從集貿市場開始,多種經濟成分從個體私營經濟開始,對外開放從“三來一補”開始,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推動改革的原動力。鄧小平同志說:“農村改革中的很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從改革的根本目的來看,我們的所有改革都是為了人民,改革的成果要惠及人民,必須確立人民群眾在改革中的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基層群眾蘊藏著極大的改革動力和創新智慧,他們渴望通過改革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人民群眾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他們期盼通過改革消除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弊端。
(3)堅持由人民群眾評判,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讓人民群眾滿意要做到解民憂。知民情是基礎,是了解過程,關鍵之處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愿望,實現解民憂。知民情,解民憂,就是要做好各項民生工程,人民群眾所困、所憂的都是民生工程,關系人民生存之大事。如上學難、住房難、看病難、出行難、生產難、吃飯難等,無一不是關系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生存之大事。民生無小事,民憂是大事,對待人民群眾所反映的問題,無論大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用最快的時間、最高的效率、最好的質量進行解決辦理,才能取信于民,真正得到人民滿意。
第四,黨的群眾路線始終貫穿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眾路線始終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必須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群眾路線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要在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發展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實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