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國
【摘 要】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中,生態河道建設是恢復和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要實現河道的生態化建設,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作為農田水利設施灌溉河道的生態建設更是農業及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分析了生態河道建設存在的一些誤區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河道建設的對策性思考,以期為生態河道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生態;河道建設;誤區;路徑
一、厘清生態河道治理誤區
(一)治理主體與投入主體
一定區域內的生態河道治理是綜合性系統工程。其治理主體既有縱向的層級區別,也有橫向的責任劃分。從縱向維度分析,根據河道流域的大小涉及不同層級的治理主體,如在市域范圍內有市級河道、縣區級河道及鄉鎮級河道;從橫向責任劃分的維度分析,涉及水利、環保、住建以及農業等多個責任主體。經過調研,從目前生態河道治理的情況來看,生態河道治理主要由縣(區)一級的水務部門牽頭實施,投入主體也相應由牽頭部門向上整合項目資金進行。依據不同項目,則有相應的投入主體進行投入并對項目涉及河道建設的某個方面進行投入治理,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和協調性。
(二)標準導則與多元化探索
根據文件要求,宿遷生態河道建設剛剛起步,在生態示范鎮的生態河道建設也只是試點。市里對指導生態河道建設盡管出臺了具有一定指導性的標準(市水務局編制出臺了《全市生態河道建設技術導則》),但不是統一的標準,而且標準具有一定的原則性,精細化的標準探索還需要各地針對不同區域和地理環境的特定情況進行多元化實踐。根據調研,有建設部門反映標準導則過于籠統,建設標準不好把握,在具體河道治理中根據地方特色而進行的實踐創新相對不足,甚至囿于導則束縛。
(三)整體目標與階段性實踐
生態河道建設的整體(或終極)目標是促使河道生態化。所謂河道生態化,應具備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內涵生態,即河道內流水生態,河道生態主要由河流中的水生生物系統組成;河流中的水生生物系統由分解者、生產者和消費者所組成,從而構成水域范圍的小型生態系統。第二個維度是外延生態,即延伸到河道護岸的生態。河道護岸是河流與陸地的過渡地帶,緊密連接了水陸帶,是生態河道水體運動的外邊界條件,是生態河道穩定的關鍵地帶。河道護岸帶主要由護坡、小型動物、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等構成河道流域范圍內較大生態系統。生態河道建設應根據內涵與外延這兩個維度進行建設以達至生態河道建設的整體目標要求,然而在具體實踐操作中,卻存在以部分(或階段)工作代替了河道生態化的整體目標要求的情形。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生態河道VS.景觀河道
城區部分水環境整治工作“要堅持規劃引領、問題導向,按照‘截污、水清、路通、岸綠的基本要求,落實主體責任,科學排定計劃,逐步提升城區水環境。”體現了生態河道建設的初級要求,是生態河道建設的起步和初始環節,然而有些地方卻把“岸綠”作為生態河道建設的全部,著力打造沿河兩岸的景觀與綠化,雖然河岸的綠化能夠促進生態河道外延生態的優化,但僅僅景觀河道卻不能代替生態河道建設。應正確處理好生態河道與景觀河道這對“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辯證關系,著力實現生態河道應有的建設邏輯。
2.生態河道VS.河道治污
根據生態河道的內涵邏輯,河道內水流生態系統再造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是生態河道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其中根據水環境治理的要求,河道清淤以及水體凈化也只是生態河道建設的治標工程。生態河道的治本之策應對沿河流域的點源與面源污染進行先期治理。如只針對河道水體進行簡單地清淤、沖涮與簡單栽種水生植物,這樣只會舍本逐末,不僅不能達至生態河道建設,還會造成河道治理中“污染—清淤—再污染”的惡性循環,還會造成資源的重復投入與浪費。
3.生態河道VS.水系貫通
部分農村水利設施年久失修,造成水系之間的阻隔與斷流。有些河道只具備農田灌溉或防洪排澇功能,根據季節的變化與生產周期的更迭,有些河道會形成一定階段的枯水期,這樣就會造成原有水體生態系統的解體與破壞。因此,水系貫通應是生態河道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在水系貫通工程中應遵循水系之間的自然連通狀態,進行順其自然地疏浚與溝通。當然水系的貫通同樣也只是生態河道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子環節,是生態河道建設的前置性程序之一而已,生態河道建設應該在水系貫通的基礎上向縱深推進。
4.生態河道VS.生態系統
根據生態河道治理標準的要求,既要考慮內涵生態,又要考慮其外延生態,正確處理好小生態與大生態之間的關系。其實這也僅僅注重了生態河道流域范圍的生態建設。生態河道建設更應放到更大的生態系統中去考量。如生態河道建設應與生態農業、生態工業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建立密切的聯系,生態河道建設僅僅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個著力點而已。因此,應把生態河道建設放置到更大的生態系統中去把握,實現生態河道與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生態系統協同推進和一體化建設。
二、生態河道治理的路徑思考
1.分級治理。河流因流域大小會有不同的級別,這就導致其還具有跨行政區域性的特征。盡管有些河道流經生態經濟示范區境內,但該行政區域也不具有相應的治理能力。因此,在河道治理中應根據河道級別明確相應的治理牽頭主體。如縣區級河道具有跨鄉鎮行政區域的特征,其治理牽頭主體應相應由縣區相應部門牽頭實施。鄉鎮級的河流其治理主體相應由鄉鎮負責,其資金來源需整合相應的農水類項目資金進行項目化治理。
2.協調推進。生態河道治理本是一個系統的整體。而當前的管理體制中,河岸、水質、沿河綠地、河上及河道兩側的建筑物等等的管理涉及到水利、環保、園林、建設、土地、規劃等諸多部門。這種管理模式使得許多理想的河道生態化建設方案,往往在不同部門的博弈中流產或變形。因此,在河道治理中應做到“四個結合”:生態河道治理必須堅持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建筑工程措施與生物工程措施結合,工程護坡導流與生態護坡導流結合,交通、水利、林業、環保、輕工業、飲食服務業等行業結合,不可各自為政,否則工程效益難以綜合發揮。
3.科學設計。實施河道治理工程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工程建設方案要科學合理,統籌兼顧,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結合,專業技術與主觀意志結合,避免主觀意志偏頗傾向。任何一條河流,都有它自己的生存特點,有自己的生物群鏈。受附近社會群眾生產、生活諸多影響,工程建設必須照顧到方方面面,否則既破壞了自然環境和生物鏈,更不利于河道水生態環境持續再生。
4.長效機制。生態河道建設、提高河流水質,需要建立完善的機制,以制度建設來保證治理的長效性。河道邊坡治理作為河道整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要形成常態化。河道生態治理的長效管理必須結合水環境整治,做好“結合”的大文章,綜合治理,常抓不懈。在河道治理過程中,還要重點加強植被的恢復與保護、河道環境優化、河道水系質量管控等工作。河道治理也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民心”工程, 需要從長遠和全方位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 以保證生態河道治理的持續發展, 實現農村水環境生態化目標, 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
三、小結
生態水環境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生態河道建設屬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公共服務的外部性特征非常明顯。因此,在其治理過程中,政府擔負其非常重要的責任。當然,生態河道的建設更需要民眾生態意識的覺醒、生活理念及生產生活習慣、方式的改變。鄉鎮生態河道只是農村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如果要讓子系統更生態,必須在更大生態系統中去謀劃與建設。尤其是在農業生產中更需要生態理念的建立與生產組織化程度的提高。目前生態河道建設才剛剛起步,對水質的改善僅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距離生態河道應有的品質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