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毅
【摘 要】近年來,基層黨校大力實施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現場教學作為其中一種教學方式很好地契合了黨員干部培訓的要求,從而引起了巨大關注。本文對現場教學在基層黨校培訓中的意義、存在的問題以及優化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現場教學;基層黨校;優化路徑
現場教學是基層黨校對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有效形式,這已成為黨校人的共識。怎樣最大化發揮現場教學的作用和價值,是黨校人面臨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
一、現場教學在基層黨校培訓中的意義
與傳統教學相比,現場教學具有印象鮮活、自我獲取、提升能力的優勢,對基層黨校干部培訓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一)現場感受,印象鮮活
現場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空間與地域限制,讓干部培訓有了更廣闊的舞臺。學員從教室走向各培訓基地,身臨其境地感受,進而對教學內容有著更直接的認知。實地實物實景帶來的巨大視覺沖擊也會讓思想發生強烈的震撼,讓其印象更加深刻,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二)現場參與,自我獲取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對于某一學習內容一般由授課教師直接得出觀點加以論證,學員為被動獲取。而現場教學,其教學過程是由教師與學員共同參與、共同付出完成。學員們通過觀察、聆聽、思考、討論、交流,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其中提煉形成自己的觀點,由被動獲取變為主動參與,其方式更符合成人教育的需求。
(三)現場思悟,提升能力
一般而言,基層黨校在現場教學中,都留有了思考與感悟的環節,這有利于學員思維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學員通過現場觀察,結合其本人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難點、思考、困惑,生成新的問題,亦是對思維水平的一種提高。同時,對于新生成的問題學員可向教師咨詢,經過自身的深入分析,進一步探尋適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從而提升在工作中的實踐能力。
二、當前基層黨校現場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員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是學員對現場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目前,現場教學在黨校干部培訓課程設置中,所占比例較小,部分學員認為是“走過場”,甚至被當作是難得的“放風”機會,參與過程中不認真的情況時有發生。
二是學員對于現場教學的不適應。現場教學對學員有更高的要求,如在參觀現場教學基地之前,應充分收集相關資料,充分思考,準備好需要解決的問題;對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主動交流,積極咨詢教師。然而,從現實來看,部分學員缺失事先準備的環節,對教師所發現場資料也未認真閱讀;且部分學員習慣了“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獨立思考,發散思維及創新的能力。這都必將導致現場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是現場教學中的講解教師大多來自基層黨校,并非來自教學基地的一線工作人員,對實際情況了解不夠深入。現場教學中要求教師對所教內容要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抓住熱點、焦點、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二是講解教師大都習慣了講授式的教學方式,對現場教學的要點與環節不太清楚,更缺乏有效地組織與引導能力。傳統課堂中,學員相對集中,課堂秩序較好,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與管理能力要求相對較低;而現場教學中,學員是在不停地走動中進行學習,具有流動性的特征,這就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學員的參與度也依賴于教師的前期引導。
(三)教學基地存在的問題
現場教學基地一般選擇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單位,對于被選中的單位剛開始他們是十分歡迎的,因為基層黨校培訓學員大多都是來自不同部門領導干部,能有這么多領導干部光臨單位,對于任何單位來講,都是一件十分榮幸的事情,因此會十分重視。但隨著時間推移,次數增多,這種熱情也在逐漸下降,一些教學基地出現敷衍了事應付的情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在現場教學準備過程中是必會花費一定的人力財力物力,二是因為這些現場教學不會為其單位帶來任何直接的經濟效益或者宣傳效益。所以,出現上述情況也就在情理之中。
三、基層黨校現場教學的優化路徑
(一)加強學員互動交流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具有多邊雙向的特點。現場教學作為培訓教育黨員干部的一種模式,應遵循該這一規律。學員的互動交流應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學員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在現場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員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兩者的良性互動,提高學員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標,避免“走過場”“放風”現象的發生。二是學員與學員之間的互動交流。一個班級的學員可能來自不同的部門,擔當著不同的職務,其經驗、閱歷也不盡相同,因此觀察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學員之間的互動交流,展現出不同的視角,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三是學員與教學基地人員之間的互動交流。現場教學由于受時間的限制,學員并不一定有完整的體驗,而教學基地人員長時間工作在此,擁有較多的經驗,學員與其交流能獲得更多的一手資料。
(二)重視教師能力提升
現場教學模式,對教師各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認識現場教學的三個基本環節:一是現場踩點環節。古人云,預則立,不預則廢。現場踩點是保證教學目標實現的前提。開展現場教學前,教師應多次前往教學基地,收集相關研究資料,進行教學設計,確定講解重點,寫好講稿,熟悉講解內容。同時還要規劃好現場教學參觀、走訪路線,做到臨陣不亂。二是現場參觀環節。有效的組織是保證教學目標實現的關鍵。現場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規劃的路線進行講解,并且可以有意識地對學員進行提問。同時,教師應注意通過語言、手勢等對學員進行管理,確保學員能夠相對集中,認真聽取講解。三是總結交流環節。總結交流是保證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該環節中,教師要注意引導,活躍氣氛,讓學員充分進行分享發言。在此基礎之上,教師應注意歸納、提煉、升華,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三)建設基地評價體系
現場教學是為了發揮學員的主體作用,充分利用教學基地豐富的教學資源開拓學員視野,啟迪學員思維,提高學員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提升學員在工作中的實踐能力。因此,教學基地的優劣直接影響現場教學的效果。建設基地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基地教學資源的豐富性;二是基地教學資源的典型性與規范性;三是教學基地單位的配合程度。對于評價較低的教學基地,應及時取締,以免影響學員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參考文獻】
〔1〕賈圣選.關于黨校現場教學的幾點思路[J].現代教育教學探索,2015-09.
〔2〕孫紅英.基層黨校干部培訓現場教學探索[J].探求,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