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
窯洞是延安的符號與象征。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賦予延安窯洞更加耀眼的色彩與光芒。正是在延安的窯洞內,毛澤東與黃炎培就跳出“歷史周期率”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對話,被后人稱為“窯洞對”。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黃炎培等人隱隱感到戰勝日本侵略者結束抗日戰爭之后,中國將面臨國共重開內戰的危險,這是全國人民和一切進步力量所不希望的,也是他們所不愿意看到的,他們出于良心和責任心的驅使,想為國事奔走,盡自己所能,為促成國內團結,國共恢復商談,避免內戰發生做一些工作,但同時還有一個并未言明的目的就是考察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和共產黨治理下的延安到底有什么區別,于是便有了相約赴延安的打算。
1945年7月1日,國民黨參議會六議員黃炎培等人應毛澤東邀請到延安訪問,在中國面臨兩種前途命運的抉擇中,到底誰更得國人信仰?在延安的五天時間里,他們參觀了延安新市場、延安大學、邊區合作社、光華農場,會見了丁玲、陳毅、范文瀾等朋友,考察了延安的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建設、社會治理和軍民關系等方面的情況,感受到了延安由最初2000人發展到5萬人的巨大變化。參議員們自由的漫步在延安的街頭,他們看到大街上非常整潔干凈,沒有一個面帶巖溶的人,沒有一個精神頹廢的人,廣大婦女更是透著天然的秀美,這一切都給參議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月4日,毛澤東邀請黃炎培到他的窯洞里長談了一個下午,毛澤東問黃炎培來延安考察有何感想,期間黃炎培向毛澤東提出了一個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他說:“我來延安,看到這里事事有組織,人人有訓練,一片蓬勃景象,我覺得你們實行的政策是切實有效的。但我也考慮到一個問題,就是在我60多年的經歷中,曾耳聞目睹不少團體和朝代總是創業之始,雄心勃勃,艱苦奮斗,待到成功之后就逐漸松懈腐化,難免‘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歷朝歷代都無法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希望中共諸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毛澤東略一沉思,堅定地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我生六十余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顯然,黃炎培先生的這段話的意思是問,中國共產黨能跳出這個周期律嗎?
對黃炎培的坦誠直言,毛澤東當即非常自信地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黃炎培十分贊同毛澤東的觀點。事后還寫下了自己對毛澤東答話的感想:“我想:這話是對的。只有大政方針決之于公眾,個人功業欲才不會發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來打破這個周期律,怕是有效的。”
“窯洞對”是一個善意的提醒,是一種警示的告誡,是一記長鳴的警鐘,更是一種莊嚴的宣示,始終要求我們黨必須保持冷靜清醒。延安時期,毛澤東等老一代共產黨人率先垂范,嚴格自律,不搞特殊,贏得人民群眾的愛戴,形成“只見公仆不見官”的廉潔風尚。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為當時的抗日民主模范和最廉潔政府,同貪污腐敗的國民黨政府形成鮮明對比。
星移斗轉,人間滄桑。七十多年過去了,今天,再看看那些仍然矗立在延安的一排排窯洞,雖已顯露出歷史遠去的痕跡,但窯洞見證、記載的這一席對話,仍能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老一輩共產黨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深沉的憂患意識。這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今天我們始終堅持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源泉動力。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走訪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時說,解決我們當前社會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毛澤東在延安窯洞與黃炎培的談話,并認為這段窯洞對話至今對中國共產黨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任何一個政權,建立不容易,保持興旺發達、長治久安,也不容易。如果不自省、不警惕、不努力,再強大的政權都可能走到“霸王別姬”的窮途末路。只有我們牢記初心使命,不斷自我革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一定能跳出歷史周期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