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文
【摘 要】深化鄉村文明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動我縣緊跟中央步伐,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農業強縣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文化振興為主要研究視角,首先提出文化振興的基本內涵,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作用,最后,以商河縣為落腳點,關于如何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優勢以及創建“出彩人家”等文化形式和資源來切實助力鄉村發展和全面振興。
【關鍵詞】文化振興;文化;鄉村振興
“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對山東提出的殷切期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標定位,要大力深化鄉村文明行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今年,我縣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打造“溫泉鄉情路”和“大沙河風情線”兩條精品線路,高標準建設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美麗鄉村示范村,實現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的跨越。
一、“文化振興”的基本內涵
簡單講,文化振興就是在鄉村振興中注入生態文化,傳承歷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重文化融合,彰顯文化元素,豐富和提升鄉村文化的內涵和品質,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作用,讓美麗鄉村更具魅力。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振興之“魂”。一方面,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農民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注重文化教育、文化娛樂生活需求更為強烈;另一方面,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環境和整體發展水平還很不高,一些陳規陋習、封建舊俗還不同程度存在;大部分農民的法律規范意識相對淡薄,各種矛盾沖突也時有發生。
十九大報告把“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這說明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大力度推動移風易俗,提升農村整體精神風貌,樹立文明鄉風;要提倡尊老愛幼、鄰里和睦、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通過文明鄉風的導入和培育,在農村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要讓村民積極參與到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去,主動接受文明素質教育的熏陶,逐步擺脫落后錯誤的觀念和行為,讓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升。
因此,通過文化振興可以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一步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更好地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正確認識鄉村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鄉村文化是鄉村社會的精神紐帶。在中國傳統的鄉村社會,文化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治理作用,它輻射鄉村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深刻影響鄉村百姓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左右鄉村價值規范的形成和日常生活行為的展開。鄉村文化是維系農村各種關系的重要紐帶,鄉村文化振興事關社會團結和鄉村精神。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之魂。推進鄉村文化建設,能夠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精神滋養和價值引導,展現鄉村文化自信和時代魅力,有助于守護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有利于提升農民文明素養,造就“三農”人才隊伍,抓牢鄉村振興主體;有助于促使文化層面的產業融合,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文化治理是鄉村治理的內在支撐,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作為鄉村治理的主要力量,文化對鄉村社會秩序發展影響深遠。它在個體層面,展開社會化教育,實現個體從自然人向社會人演進;在社會層面,建構社會認同和價值規范,使社會互動有序,最后達到社會的良性運行。
三、重視鄉村文化建設,以鄉村文化振興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一)深挖傳統文化優勢,以文化振興助力產業振興、企業振興。
沙河鎮依托張鐵匠錫壺文化展廳、小仉村史館等陣地,加強傳統鐵藝文化、村史文化、紅色文化的包裝、策劃、宣傳、推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發揮鎮域沙性土質和沙河林場的林木生態優勢,著力打造集綠色生態、健康養生、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借助現代牧業品牌效應,突出萬畝牧草、奶牛養殖、生產流程、產品展示等“看點”,探索農牧業旅游新模式。今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農牧旅游節、農牧旅游嘉年華暑期檔等節慶活動,提高了旅游知名度。
張坊鎮積極打造旅游金字招牌,以弘揚紅色文化為抓手,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小鎮。建成全市首家紅色主題研學教育基地1處,并納入省教育廳“行走齊魯”研學教育基地名錄庫,目前已累計接待來自省內外的學校、企業等各類團體近2萬人次前來接受紅色教育。打造農業觀光風情小鎮。大力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等新產業,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張坊特色、凸顯生態優勢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2019年5月,商河縣第三屆鼓子秧歌擂臺賽暨鄭路鎮第七屆珍珠紅西瓜文化旅游節圓滿落下帷幕。此次文化旅游節共舉辦4天,接待游客17.2萬人次,銷售珍珠紅西瓜980萬斤,產業越做越大、人氣越來越旺。
(二)積極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為全面振興打基礎
賈莊鎮積極優化農村文化軟環境,成立由分管副鎮長任組長的鎮農村文化監督管理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鎮域內的各類文化活動、文娛場所的規范管理,各村分別成立由退休干部、黨員、教師和先進致富能手組成的村級文化監管隊伍,形成鎮村互動的組織領導體系,為健康有序開展農村文化活動奠定了堅實基礎。積極擴大宣傳,開展多樣活動,挖掘農村文化能人,培養了一批有能力、有水平、有責任心的農村文化骨干人才;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對民生、文化工程的投入,各村整修休閑文化廣場、圖書閱覽室,優化遠程教育平臺,為群眾提供更加實用的業余文娛場所;并鼓勵開展以廣場舞、鼓子秧歌等多形式的表演活動,積極發動留守老人、婦女參與其中,構建和諧有序的鄰里關系。
白橋鎮以文化振興加推鄉村振興,提高文化服務供給質量,東瓜王村新建村級公園一處,新設觀賞亭一座,為村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在徐李村建設了首家個人民俗博物館,館藏水磨、古家具、農具等展品400余件。同時挖掘歷史遺跡,打造小袁家、小營子等5個歷史文化名村,讓更多人了解了大蒜農耕文化。并邀請明湖詩詞會、書畫協會開展實地采風和詩詞創作,相關詩詞已編纂成書。
(三)培育文明新風尚,以深入創建“出彩人家”助力鄉村振興
殷巷鎮致力培育文明新風尚,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村民素質,培育農村文明新風尚,堅持宣傳、輿論先行,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和調動廣大干部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廣泛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用道德模范的力量感化人、教育人、影響人、激勵人,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營造向上向善的氛圍,通過榜樣力量,形成文明鄉風。為落實“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加強殯葬改革和村容村貌整治。黨員干部作出表率,帶動和影響身邊人,共同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旨在進一步弘揚社會正氣,謳歌時代先鋒,激發干群凝聚力,發揚中華傳統美德,營造良好社會風尚,為凝聚脫貧、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夯實基礎。
龍桑寺鎮以深入創建“出彩人家”助力鄉村振興,以“庭院美、生活富、家風好”為評選標準,使“出彩人家”具體實施有章可循。培育家風家訓,助推鄉村振興,在20個貧困村開展“弘揚好家風、傳承好家訓”活動,建立家風家訓教育基地,設立家訓文化墻,評家風、曬家訓,引導村民成為美德示范者、踐行者、傳播者,以“小家美”促“鄉村美”,以出彩人家創建助推鄉村振興。截至目前,累計投入資金10余萬元,粉刷墻面近5000平方米,繪制文化圖40幅、安裝宣傳版面30個,家家競相出彩、村村更加美麗在全鎮蔚然成風。
白橋鎮啟動懸掛“光榮之家”榮譽牌儀式,完成81個村1300余名現役、退役、軍烈屬光榮牌的懸掛任務,弘揚了擁軍擁屬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