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弘 付麗寧
【摘 要】對東江縱隊的統一戰線策略及其實踐,學術界鮮有研究。抗戰時期,東江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堅決執行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團結爭取各階層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共同抗日,動員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支援祖國抗戰,積極爭取我黨以外的愛國軍人抗日,重視分化瓦解日偽軍,并建立日軍戰俘反戰同盟,有效地實現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的目標。
【關鍵詞】東江縱隊;抗日;統戰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蔣介石國民黨開始實行“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的政策,國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本形成。在此背景下,中共各地方黨組織及人民抗日武裝紛紛響應中央號召,堅決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華南,東江人民抗日游擊隊自誕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視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認真做好各方面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匯成抗日救國的洪流。
一、團結爭取各階層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共同抗日
東江地區有很多海外華僑、開明紳士、愛國民主人士,還有農工民主黨、老同盟會員和地方實力派等。東江縱隊和中共東江地方組織一直重視做好統戰工作,團結爭取各界人士共同抗日。
1938年10月,王作堯領導的東莞縣抗日模范壯丁隊,是農民、工人和學生組成的,白手起家沒有武器。當時東莞縣政府掌管壯丁工作的“社訓總隊”負責人顏奇比較贊成中共的團結抗日政策。當地黨組織對他做了許多工作,在顏奇的協助下,王作堯向東莞縣長說理,讓他打開武器庫發了40多支步槍,每支槍配15發子彈。后來王作堯利用同鄉同宗關系,與第四戰區游擊縱隊司令王若舟取得聯系,于1939年改編王部為“直轄第二大隊”,取得公開合法的地位,并得到一定數量的給養。曾生于1938年12月成立“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通過統戰工作,從國民黨軍羅坤支隊、獨九旅旅長溫淑海處要來20多支步槍武裝自己。隊伍壯大起來后,通過國民黨第四戰區第三游擊縱隊司令駱鳳翔的參謀長的關系,于5月改編為駱部“直轄新編大隊”,取得公開合法的地位。東莞縣長嶺的吳金水,是當地的實力派人物,是國民黨頑軍大隊長黃文光的拜把兄弟。經過教育爭取后,吳金水積極支持東江抗日游擊隊,為游擊隊提供情報及經濟援助。[1]
另外,根據地各級民主政府按照“三三制”的基本原則,主動邀請社會賢達、開明士紳參加政府工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各抗日民主政權先后召開有各階層各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參加的國事座談會,使得東江抗日根據地進一步掀起了民主建政、減租減息、建立農抗會、動員廣大群眾參軍參戰以擴大武裝力量的熱潮,為東江抗日游擊戰爭的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動員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支援祖國抗戰
中共廣東黨組織一直把團結和發動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支援抗戰,作為實現華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卓有成效。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積極從人力上、物質上、政治上支援人民抗日武裝,為東江縱隊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938年,中共香港黨組織發起“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動員愛國的工人、學生回東江各地宣傳抗戰。在部隊初創時,大批港澳青年回東江參加曾生和王作堯的抗日游擊隊。1939年期間,南洋各地愛國僑領先后組織了數百人回國參加東江抗日游擊隊,使得部隊迅速發展壯大。
部隊創建初期是以民眾抗日武裝面目出現,無固定經費和糧餉,經濟供給的來源一方面靠向當地群眾籌措,更主要的是依靠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支援。香港和南洋的愛國團體和學校師生,通過募捐、義演、義賣等多種方式為東江抗日游擊隊籌款。1939年初,海外僑胞寄給宋慶齡女士轉交曾生部隊的捐款一次就達港幣20萬元。1939年底,國民黨在全國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廣東國民黨當局于1940年3月調集重兵企圖消滅曾生、王作堯兩部。港澳同胞及海外僑胞愛國團體紛紛發表聲明并致電國民黨中央和惠州軍事當局,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在政治上的支持,有力地配合了曾、王兩部反擊反共逆流,擴大了人民抗日武裝的政治影響。
三、爭取國民黨軍中和其他愛國軍人共同抗日
廣東國民黨當局消極抗日,積極限共、反共,不但遭到海外赤子和全國人民的反對,亦激起了內部愛國軍人的不滿和反感。中共東江黨和軍隊的統戰部門積極工作,大力爭取國民黨軍隊中和民主黨派的愛國軍人共同抗日。例證甚多,以下僅舉數例。如原國民黨退伍團長陳友芳,1944年在家鄉成立大鵬聯防自衛大隊任大隊長。該武裝屬于當地中國農工民主黨領導人李伯球的武裝。經部隊統戰工作的爭取,這支隊伍聯合我東江縱隊護航大隊等武裝,成立大亞灣人民抗日自衛總隊,約1000人槍,由陳友芳任總隊長,部隊委派政委。這支隊伍最終納入東江縱隊序列。再如國民黨惠博紫護航第三中隊長朱星和惠紫海聯防中隊中隊長翁漢奎,不滿國民黨反共不抗日,經我黨組織的教育爭取,于1945年1月,率官兵90余人在惠陽縣多祝起義,參加東江縱隊抗日行列,被編為獨立第六大隊。在北江,原老同盟會員莫雄,跟隨孫中山南征北戰,在大革命時期已是國民黨高級軍官,曾秘密為中共做過許多好事。抗戰期間,他任國民黨第七戰區挺進第二縱隊司令,經我黨組織對他進行教育和爭取,他熱情地同東江縱隊北江支隊友好合作,從兵力上、經濟上、武器上支持北江支隊。1944年底至1945年初,東江縱隊還派李嘉人為代表,赴廣西與李濟深會談,爭取其支持東江縱隊抗日。
四、分化瓦解日偽軍,建立日軍戰俘反戰同盟
在東江縱隊統戰工作的影響下,偽軍起義、反正的事例不下20宗,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梁德明、麥定唐的率部起義。梁為駐東莞偽軍第30師89團代理團長兼第一營營長,是東江縱隊副司令員王作堯的燕塘軍校同學。部隊利用這一關系對他進行教育,曉以大義,梁遂于1943年11月率部130多人投奔東江縱隊。麥定唐,大革命時期曾參加東莞農民運動,后當過十九路軍的營長,回鄉后被日軍威脅擔任縣偽警察大隊大隊長。經我黨的教育爭取,麥定唐于1945年2月率部攜帶武器來投,被編為東縱新生大隊。
此外,東縱政治部非常重視對日軍戰俘進行教育轉化工作。敵工科耐心的向他們講明我軍的俘虜政策,消除他們的疑慮、恐懼和敵對心態,還在生活上盡可能給予照顧和優待,其生活標準甚至高于我軍干部的標準。結果,除個別頑固分子外,大多數戰俘的思想都有所轉變。后來政治部把日共總書記岡野進在延安組織日本人民反戰同盟的消息及其宣言向他們傳達。戰俘們先后應《宣言》的號召,成立了分別以臺灣、朝鮮和日本戰俘為主體的三個反戰同盟,盟員積極參加各種反戰活動,對日軍起到一定的宣傳瓦解作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他們有積極參加對日軍的勸降工作,均收到一定效果。[2]
總之,在及其困難復雜的斗爭環境中,東江縱隊堅持抗日不動搖,堅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獲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海內外愛國人士的支持。統一戰線策略的成功實踐,是東江縱隊走向勝利的關鍵之一。
【參考文獻】
[1]曾生.曾生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101-124
[2]《東江縱隊志》編委會.東江縱隊志[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241-248
作者簡介:黃曉弘(1967-),男,江西九江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歷史、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