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異化現象隨著醫療訴訟案件的增多而不斷凸顯,因此,本文以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為研究對象,結合典型醫療糾紛案例,闡述了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中存在的異化現象,分析了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異化現象的危害。并從培養用立法精神理解法律思維模式、培養行業責任及社會責任法律思維模式、培養洞察當事人真實意愿表示的思維模式等方面,對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異化現象的解決對策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以期為醫學專業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維模式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異化現象
在我國醫學模式轉變進程中,在醫學專業開設衛生法學課程已成為醫學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可以為學科融合奠定基礎,為醫學專業學生與日后臨床實踐要求相適應提供保障。因此,針對現階段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中存在的機械法條主義、消極保護思想等異化現象,從教學視角入手,進行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改革就變得非常必要。
一、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的“異化”現象概述
1、機械法條主義。從某衛生院違背人道主義見死不救等案例可得出,醫學從業者對法律理解、運用出現了較大的問題。即部分醫務人員、醫學生甚至醫院管理者存在機械法條主義現象。雖然其掌握了全部法律條文,但是由于法律條文無法與復雜臨床情況有效融合,導致其在臨床抉擇時仍然會出現工作失誤。
2、消極保護思想。由于醫療行為具有突出的不確定性、復雜性、不可試錯性,部分醫學生無法明確法律對自身行為規范的最低要求。在醫療糾紛案件中缺乏主觀能動性,存在嚴重的消極保護思想。再加上法律漏洞的存在,導致醫學專業學生自律意識大量缺失。進而出現了推諉急危患者、濫開檢查等問題,最終致使醫患關系逐漸趨于冷漠、緊張。
3、公權至上思想。由于我國法學本科與醫學本科教育存在相似部分,僅從目標定位層面進行分析,部分學生認定醫療事務中醫生及醫院占據至高無上地位,不注重醫學人文,也沒有關注患者隱私權[1]。甚至認為在患者不了解、不知情的情況下,可以要求其簽署《手術同意書》。為后期醫療糾紛發生埋下了隱患。
二、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的“異化”現象危害
作為未來社會中專家群體,醫學專業學生行為規范主要依靠自律實現,而現階段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中存在的教學目標錯位、消極保護思想、機械法條主義等異化現象,必然會加劇醫學專業學生未來面對醫療糾紛不知所措現象[2]。再加上衛生法學教育目標不明確。而教學目標直接決定了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內容設置。在我國醫療糾紛日益增多的背景下,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異化現象也不斷出現。一旦醫學專業學生形成機械法條主義、消極保護思想,就會出現濫開檢查、責任推諉行為。進而促使其在未來就業中與患者關系緊張程度、冷漠程度進一步加劇,增加醫療糾紛出現概率。
三、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的“異化”現象解決措施
針對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中存在的異化現象,結合衛生法學教育課堂人數多參與少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分組教學的思想,在課堂中引入新的教育方法——PCBL(問題、案例引導法)。從各個方面入手,幫助醫學專業學生鞏固職業精神。
1、培養用立法精神理解法律思維模式
培養醫學專業學生用立法精神理解法律的思維模式,是解決機械法條主義的根本途徑。以“緊急救治情況用血”問題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用相關案例,如“產婦家屬訴山東某醫院拒絕使用未檢測過的RH-血案”等,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在小組劃分完畢之后,提出問題:在患者急需用血時,醫院方是否可以使用沒有經過檢測的RH-血?考慮到醫學專業學生在長時間醫學教育中形成了“遵守制度”的思維方式,雖然可以保證醫療質量,但是在緊急情況下也會加劇醫患沖突。因此,教師首先可以引導醫學專業學生領悟法律是具有生命的,并不是單一的文字條款。隨后以文字與條款背后隱藏價值為依據,鼓勵醫學專業學生從法律立法精神入手,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充分滿足患者治療需求。如在《獻血法》第一條規定明確提出為了保證醫療臨床用血安全,保障用血者身體健康,應充分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由此可知,在患者緊急用血的情況下,醫院應將患者需要放在首位,適當降低安全要求,保證患者生命健康。
2、培養行業責任及社會責任法律思維模式
培養醫學專業學生行業責任及社會責任法律思維模式,是改變醫學專業法學教育中醫學專業學生消極保護思想的必然路徑。以“超越注冊信息用藥問題”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上海阿伐斯丁”事件,采用分小組討論的方式,鼓勵各小組在“醫務人員是否可以超越注冊信息用藥?”這一問題的指導下,進行分組討論[3]。同時為促使醫學專業學生在討論中形成行業責任及社會責任法律思維模式,教師可以在學生討論過程中為其列舉當代社會臨床超越注冊信息用藥案例,如濫用抗菌藥物、抗菌藥物與激素聯用、濫用激素藥物等。通過一系列案例列舉,促使醫學專業學生意識到為患者提供某種無注冊信息的藥物的危害。結合美國《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內容,啟發醫學專業學生探究在立法不完善情況下醫學界應對超越注冊信息用藥問題解決措施。即在保證患者利益及體現行業責任及社會責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風險的渠道。通過醫學專業自行尋找解決方案,可以對醫學專家共同體行業規則制定權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提高自身在醫患關系中的主動性。形成高質量、高水準臨床共識,為醫學專家共同體與患者間和諧關系的形成提供依據。
3、培養洞察當事人真實意愿表示的思維模式
了解當事人真實意愿表示,可以縮小醫務人員、患者對醫療措施認知距離,降低因公權至上思想引起的訴訟風險。以“醫師治療特權”問題為例,教師可以首先在課堂中引入“某醫學院附屬醫院學生臨床帶教實習后備患者起訴案件”或者“某患者訴某醫院手術術后發生并發癥案”,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要求醫學專業學生換位思考。從患者視角入手,結合現行《手術同意書》,提出問題:是否因《手術同意書》中列明并發癥,醫院及主治醫生就可以免除自身責任?
在上述問題提出之后,為了促使醫學專業學生切實感悟社會從家父式醫患關系向朋輩式醫患關系變化進程,在各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其簡要概述法律層面人身權免責條款無效規定,引導醫學專業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假設自己或者身邊朋友即將手術,分析自身是否可以接收這樣的《手術同意書》及醫院處理態度。在這個基礎上,以知情同意過程中的有效溝通為核心,帶領醫學專業學生剖析患者真實意愿表述,保證患者在術前全面、真實了解手術同意書內容及手術風險、術后并發癥信息,最大限度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導致的醫療訴訟概率。
四、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醫學專業法學教育中存在的非人性化異化趨勢,為實現改善醫患關系這一目標,教師應以問題及案例為導向,堅持人文精神與價值,結合典型醫療糾紛案例,為醫學專業學生闡述衛生法學具體內容。并利用問題導向、案例教學方法,引導醫學專業學生通過法律條文把控社會發展趨勢,以便進一步鞏固醫學專業學生職業精神,為其法律思維模式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趙永, 陳鶴, 邵洪江,等. 衛生法學專業法醫學教學現狀與改革探討[J]. 基礎醫學教育, 2016, 18(6):459-461.
[2]孟彥辰, 劉蘭秋. 司法考試背景下的衛生法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J]. 醫學教育管理, 2015, 1(4):253-256.
作者簡介:王麗(1978—),女,漢族,甘肅蘭州人,職稱:碩士研究生(講師),單位:甘肅中醫藥大學,研究方向:衛生政策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