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晶晶(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物流作為社會發展的衍生需求,其存在形式和規模直接受到相應地區經濟發展需求的影響,同時物流的發展程度,也會對經濟產生促進或阻礙效應。內蒙古的區域經濟劃分一般按照地理位置,被劃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各地因所處地理位置不同,擁有不同的豐富資源,也就擁有相應不同的貿易結構和方式。對于內蒙古相對較為落后的東部和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網絡并不健全,使得當地很多豐富的資源不能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隨著“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的發展,合理分析內蒙古區域物流現狀,能為內蒙古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更有力的物流保障。
自從“十五”以來,自治區把握“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的機遇,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形成了能源、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因此對區域物流的發展提出了要求。在此機遇下,內蒙古地區的區域物流業表現出良好發展態勢,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018 年,全區貨運量達到23 億噸,是2009 年貨運量的2 倍多,其中鐵路貨運量為7.2 億噸,公路貨運量為16 億噸。貨物周轉量達到了5595 億噸公里。快遞業務量2017 年達到1.1 億件,為2009 年的10 倍之多。
截止2017 年,全區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7 萬公里,公路里程達到19.94 萬公里,較2009 年0.81 萬公里的鐵路里程、15.08 萬公里的公路里程有了較大的增長。除通車線路的建設外,全區各類物流園區、配送中心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基本實現“兩區一帶”的物流格局。
西部物流區重點圍繞呼包鄂城市群和沿黃河交通干線產業帶建設,形成了以呼和浩特為主的陸港群和空港物流園區,以包頭為主的制造業物流基地,以鄂爾多斯為中心的煤炭化工物流基地,以巴彥淖爾為主的特色農產品交易物流園區和中心。
東部物流區形成了以通遼、赤峰為交通樞紐,面向東北、京津唐等地區的商品物流集散中心,以錫林郭勒盟為資源及加工產品輸出和進出口貿易為重點的貨運樞紐場站建設。
口岸物流帶則以滿洲里和二連浩特市等19 個口岸為重點,形成我國對俄羅斯和蒙古國開放的重要國際物流基地。
“十二五”期間,全區圍繞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充分發揮陸路口岸的優勢,構建了工業物流、農牧業物流、城鄉物流和國際物流四大物流體系。
工業物流體系圍繞工業基地建設,加強了物流業與工業的融合,形成了支撐工業化發展的物流體系。鄂爾多斯大路煤炭物流園、集寧七蘇木煤炭物流園、錫林郭勒正藍旗煤炭物流園、赤峰元寶山區煤炭物流園、通遼霍林郭勒煤炭物流園區等一批大型煤炭物流園區,實現了煤炭資源就地洗選、集散,提高了煤炭綜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農牧業物流體系完善了農牧業物流基礎設施,形成了農畜產品銷售和農牧業生產資料供應的雙向物流體系,在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規劃建設一批大型農畜產品批發市場。在糧食倉儲過程中,大力發展糧食和冷鏈物流,推廣糧食四散運輸,建設了鄂爾多斯、烏蘭浩特、呼倫貝爾糧食物流中心項目,為乳制品、牛羊肉和馬鈴薯等冷鏈物流提供了便利條件。
城鄉物流體現的完善,推動了城鄉物流配送的專業化,“萬村千鄉”等市場工程的實施,使得消費品物流實現了全區所有嘎查村全覆蓋。
國際物流體系的建設主要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加強了與俄羅斯和蒙古等國家的合作,加強了口岸的基礎設施和物流通道建設,提高了通關效率,使得口岸通關作業流程得到優化。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滿洲里國際機場的國際貨運業務得到了拓展。
近年來,現有的物流園區已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政府推動改造升級現有物流園區,使得現有物流園區的倉儲、加工、配送等服務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在佳通樞紐和物流節點城市,利用運輸場站和倉儲基地,建設了一批功能集成、經驗集約的大型綜合物流園區,有效提高了物流運作的規模效益。
物流信息平臺近年來得到了有效整合,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加快了公路、鐵路和航空等服務方式的網絡建設,物流信息的采集、處理和交換共享,在公共信息平臺上得以實現。區域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已初步形成。
經過“十二五”的發展和建設,內蒙古全區的物流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是整體物流效率在全國仍然處于較低水平,2017 年,全區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 比率為17.3%,高于全國14.6%的平均水平。導致內蒙古區域物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至今為止,內蒙古是全國少數仍舊未開通高鐵的省份之一,鐵路貨物運輸能力在全區貨物運力中僅占三分之一左右,貨運以公路為主。而公路運力中,高速公路占公路里程的比重僅為2.86%,公路整體的等級水平較低。部分農村牧區道路建設更為落后,仍有很多地區未通瀝青或水泥路。整體路網規模與全區土地面積相比明顯不足,全區路網的密度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已。這樣的道路基礎設施條件,就導致全區的運輸成本較高。鐵路運輸的優勢在全區的交通運輸中并未得到充分發揮,同樣內蒙古的航空貨運吞吐量也并不突出。除此之外,現代化的倉儲設備和多式聯運轉運設施不足,這就導致多式聯運銜接不暢,不能有效提高貨運效率,降低運輸成本。
內蒙古的物流企業經營方式粗放,運行較為封閉,企業規模較小,市場主體競爭能力弱。物流企業的工作人員較多,但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相對較低。第三方物流企業服務范圍不精細,快運、冷鏈、醫藥等精細領域的物流服務有待提升。
全區的物流企業以民營為主,貨運以公路運輸為主,在運營過程中,缺乏相應的物流金融服務企業和支持,物流企業只能以流動資金貸款為主,融資成本較高。而對于大型的物流園區項目,大多僅以政府貼息和專項扶持資金的渠道融資,融資額度有限,極大的限制了項目的實施。
我區雖然擁有較多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和物流信息系統,但是缺乏對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分析,導致很多優質產品有市場沒渠道,并沒有為產品的產供銷形成有效服務。
內蒙古地域遼闊,在物流資源管理上,存在政企不分,多頭管理的局面,造成了物流資源的嚴重浪費。各行政部門、各地區之間的權利和責任劃分不明確,難以有效合作,導致盲目競爭和大量的重復建設。
以中心城市為重點,推進機場、鐵路、高速公路三者的高效對接,發展陸空聯運、公鐵聯運等運輸方式。憑借“一帶一路”的政策機遇,積極與歐洲物流企業合作,努力開發雙向貨源,體現中歐班列的特色優勢。
政府應鼓勵物流企業積極參與生產企業的物流服務,發展專業化物流服務。建立區域性的物流企業聯盟,加強物流企業之間的聯合,共享信息與資源,通過集約化的運作方式降低全區的物流成本。
整合全區的物流信息平臺和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建立區內特色產品的產供銷一體化供應鏈,實現特色產品的針對性生產及市場渠道的有效開發。實現對區內經濟的促進作用。
創新物流企業投融資模式,引入專業化團隊,提供物流金融服務,為物流企業解決資金需求,加速物流資金周轉,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強對鮮活貨物運輸的政策補貼,切實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帶動內需提升區域經濟發展。
本文從內蒙古區域物流的現狀講起,陳述“十二五”以來內蒙古區域物流取得的發展,并分析內蒙古區域物流存在的問題,及對內蒙古區域經濟造成的影響,提出相應的物流發展建議,以提升內蒙古地區區域物流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