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雯慧 王付剛
2019年10月19日,全國現代農業科技豐收節在北京市海淀區中國農業大學上莊實驗站拉開帷幕,來自全國的近30家農林高校、100余家農業科技企業、100余名專家代表、6000余名參與者,針對農業與科技領域中的具體問題展開研討、交流經驗,提出農業發展新方案。眾多科研成果專利及農業新產品、新技術集中亮相。當天,農林高校教科基地發展協作會宣告成立。
“希望通過大會的舉辦,促進我國農業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模式和先進經驗等科技成果的交流與展示”,中國農業大學上莊實驗站站長、全國現代農業科技豐收節主席、全國農林高校教科基地發展協作會會長肖杰如是闡釋舉辦此次活動的初衷。
農林高校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智囊團,我國農林高校科學技術成果基數大。肖杰舉例說,目前中國農業大學專利持有量超過5000個,只有很小一部分實現了成果轉化,走不出實驗室的技術不能稱為關鍵核心技術,只有能轉化為成熟的產品、實現大規模應用的技術,才是名副其實的技術成果。
“本屆現代農業科技豐收節,得到北京璞實貿易有限公司鮑晗總經理的大力支持,與中國農業大學上莊實驗站聯合舉辦,就是為了試圖喚醒‘沉睡’的科研成果,依托我國農林高校科學技術成果,共同搭建全國農林高校科技成果宣傳推廣與轉化交易平臺,讓科技成果‘用起來’。”肖杰說。
肖杰告訴記者,每所農林高校都有不止一個教科基地,即高校實驗場(站),全國像上莊實驗站這樣的教科基地基數極大。在他看來,這些教科基地是支撐眾多科技成果產出的重要基地,開展了大量的農業科學項目研究,是農業科研數據的主要出口。為此,亦可將其打造成高校產品展示、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的平臺。
他告訴記者,目前在中國農業大學上莊實驗站開展的研究共有90多個。其中,由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馬長偉教授主持的精釀啤酒釀造項目可以解決啤酒釀造過程中的很多關鍵技術難題。肖杰多次跟馬長偉教授團隊溝通,了解實施進展,并通過多方渠道幫助其成果轉化落地。最終,由上莊實驗站牽線搭橋,與北京德福兄弟有限公司成為了合作伙伴,共同實現教學科研及成果轉化。
“很多項目在我們這里實驗,我們了解項目的最新進展,這有利于幫助其尋找技術落地方;對于技術落地方來說,想了解技術到底好不好,來我們這里看看,我們這里有最直觀的數據。”肖杰說。
在現代農業科技豐收節上,葡萄、無花果、獼猴桃等新品種試吃,無人機噴藥、拖拉機自動駕駛等技術展示……,記者注意到,一個個展臺前,各參展單位紛紛拿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此外,該豐收節上還專門舉辦了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新產品孵化交流推介會,遴選出從種質資源、肥料、病蟲害防治、農業機械裝備、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到農業廢棄物處理等匯集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的技術進行重點推介,希望為這些技術找到“好婆家”。
現代農業科技豐收節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村經濟司司長胡恒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70后不想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的問題比較突出,必須加快加強 “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隊伍建設,各農林高校可利用自身人才優勢,通過政策引導、基地建設、協會帶動等措施,讓“三農”人才下到基層,服務“三農”。而農林高校教科基地,作為學生實踐、實習和科研的主要場所,是培養“三農”人才的搖籃。
肖杰告訴記者,上莊實驗站自2004年建成以來,承擔了學校和國家大量的教學與科研任務。目前,有12個學院的90多個科研團隊在實驗站進行教學實踐或科學研究,涉及本科生5000人,研究生2000余人。如何讓實驗站更好地為學校教學和科研服務?這是他自2018年7月任職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職能定位不明確、管理體制不健全、不能正確認識自身重要性、缺乏明確發展戰略等是全國農林高校教科基地存在的普遍問題。”肖杰說,時至今日,不少農林高校的教科基地還停留在“劃塊地,做實驗”的階段,“今年工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明年還會犯,做了好多重復性錯誤工作。”
胡恒洋早前在調研中也發現,很多高校教科基地存在重復建設,面臨很多共性問題。
為此,去年12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來中國農業大學上莊實驗站考察時,肖杰倡議成立農林高校教科基地聯盟,建立全國農林高校教科基地專業化管理隊伍,讓大家相互交流,互助合作,互促互補,共同解決基地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管理、生產關鍵核心技術、基地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問題,尋找發展新思路新模式,促進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發揮教科基地在服務農林高校教學科研,培養農業創新科技人才,推進農業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
倡議甫出,就得到了全國大部分農林高校的擁躉,并于今年7月在南京農業大學召開了籌備會。此次現代農業科技豐收節上,農林高校教科基地發展協作會宣告正式成立,現已近30家農林高校加入。

“我們也希望通過協作會, 把上莊實驗站打造成農林高校教科基地的樣板,與其他農林高校交流我們的經驗及模式”,肖杰說。
農業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農業科普教育基地建設作為農業科普推廣的重要實踐場所,意義重大。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科普長廊體驗活動依托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動物植物、農村生活文化等資源和場景設計,當日現場參與人數達到1000余人。
“以休閑的形式和輕松的心態完成農業科學技術和知識的普及,立足當下,影響未來,意義遠大”,北京璞實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鮑晗表示,“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參與性、趣味性、知識性的農業科普活動,從視覺、聽覺、味覺等多角度寓教于樂的科普方式傳播效果顯著。未來也會進一步打造網絡平臺。”
本屆全國現代農業科技豐收節上特別設置了科普專場,對近90種菊花、百余種藥用植物、近百種水稻品種、300種玉米品種進行了展示,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此外,市民還可以體驗挖紅薯等趣味活動。
一位來自大興的市民說,“跨越了大半個北京城,就是希望帶孩子來看看水稻和玉米,不能讓孩子們五谷不分。”
作為一對龍鳳胎的父親,肖杰早就意識到農業科普的重要性。“很多大學生都分不清韭菜和小麥”,肖杰說,農林高校教科基地不僅要服務高校,還要向全社會開放,將其打造成真正的科普基地。
事實上,早在2015年,為落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全面提升北京市中小學生綜合素養,北京市教委就實施了中小學生到郊區進行“學農、知農、愛農教育”項目。
自到上莊實驗站工作以來,肖杰就積極與北京市教委、中小學以及培訓機構溝通。目前,已有4000余名學生來該實驗站開展“學農、知農、愛農教育”。該實驗站還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開發了紅豆杉種植特色課程,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農業綠色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農業科技推廣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胡恒洋說。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到來,5G技術廣泛應用在農業和工業領域,降本增效,優化結構,推動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基于此,農業科技的科普和傳播意義重大,承載著教育和推廣科學技術、實現科技強國目標的重要使命。
本屆全國現代農業科技豐收節上還特別設置了扶貧專區,為來自全國各個貧困地區的合作社、企事業單位免費提供展位,供其展示優質特色的農產品,吸引了全國的很多農業單位前來參展。
其中,甘肅省景泰縣農產品銷售服務(北京)中心把甘肅省特色、純天然、安全優質的鹽堿地枸杞、梨、蘋果、胡麻油、和尚頭面粉等展示出來,現場品嘗,吸引了很多青年消費者。
該中心法人盧梅表示,此次參加中國農業大學上莊實驗站舉辦的全國現代農業科技豐收節,希望能夠接受來自農業方面的領導、專家、教授的檢閱。
肖杰說,希望此次全國現代農業科技豐收節能夠在推廣品牌、拓寬銷售渠道、尋找合作機會、引進農業科技、開拓發展新思路等方面幫助各位來自貧困地區的朋友,真正帶動當地產業興旺、農民富裕、鄉村振興,真正做到落實“三農”政策,助力脫貧攻堅,助力美麗鄉村振興發展。
此外,在下午的高峰論壇環節,為大力推動我國農林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促進我國農林業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模式等新成果的市場化推廣與應用,助力科技興農和美麗鄉村建設,積極開展各個地區城鄉居民的農業領域科普宣傳,配合幼兒園、中小學的學生特點開設農林知識的專門課程,開展農林科技認知教育,中國農業大學上莊實驗站與北京璞實貿易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致力于將農業科普和科技成果轉化做細致、做扎實,展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成果,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促進“政產學研用” 協同發展和深度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