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農業科技報社 楊宇航
正值國家第6個扶貧日到來之際,本刊以科技部定點扶貧縣的科技扶貧工作為重點,聆聽第30屆科技扶貧團的心聲,分享科技助力脫貧攻堅的寶貴經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堅持不懈地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以創新驅動增強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和歷史性的成就,創造了我國減貧史上最好的成績,譜寫出人類反貧困歷史的新篇章。
在井岡山深處、黃洋界腳下,坐落著一個叫做“神山村”的小村莊。這里山高坡陡、土地貧瘠、交通不便,曾是井岡山一帶典型的貧困村。2015年,全村54戶231人,人均可支配收入3300元,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1戶50人,貧困發生率22%。
2016年2月2日,農歷小年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迎風踏雪來到這里,看望慰問貧困群眾,共商脫貧攻堅之策,給大家拜年。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深刻在鄉親們的心里。
紅色是井岡山的魂。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先輩在這里以堅如磐石的信念點燃了全國革命勝利之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神山村紅軍后代正以堅定的決心意志,在脫貧致富的征途上勇闖新路,奮力開創美好生活。
左香云是烈士的后代,是神山村的名人。20世紀90年代,不到20歲的左香云外出打工沒多久就選擇返鄉,誓言“要做出自己的產品”。為了擺脫貧困,他嘗試了很多辦法,修摩托車、賣手工藝品、做竹品加工……他辛勤勞作,堅持不懈,終于選準了利用本地豐富的毛竹資源加工竹制品的創業之路。如今,他與人合伙開辦的竹藝品加工廠產品銷往全國各地。2016年他還注冊了“神山竹”商標,打造用竹筒裝米酒的神山竹酒。他說:“一根竹子做筆筒一般賣60元,現在做神山竹酒可以翻倍。還是要走特色創新之路,提高附加值。”左香云的廠子一年需要上萬根毛竹,戶戶有竹林的村民都有了增收機會。
近幾年,在外務工的村民們發現,神山村駛入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家鄉變化太大了,于是紛紛返鄉尋找希望,至今已有上百人,彭展陽就是其中一個。他原本在山外一家企業的技術部工作,2016年總書記來神山村考察后,他毅然決定回鄉發展。
彭展陽幾經輾轉瞄準了鄉村旅游,感到這是神山村值得深挖的一個富礦,可以開拓思路、深耕細作。在鄉、村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年初,他和幾個村民發起成立神山村旅游協會,圍繞統一標準、對接資源、做好統籌的目標,多次組織旅游接待服務培訓,大力推進美麗庭院建設,統一農家樂配套設施,統一飯菜種類、質量和價格。2018年,彭展陽帶領村民成立神山村商務服務有限公司、好客神山鄉村旅游有限公司,還創辦“神山糍粑”體驗旅游項目,實現了村民和村集體同步增收。現在,神山村有16戶村民發展農家樂,50%的村民參與到鄉村旅游服務中,旅游成為村民增收的主渠道。
如今,神山村青石路綿亙蜿蜒,白墻黛瓦的客家民居錯落有致,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200元,昔日的窮山村變成了“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村民們說,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使神山村神氣起來了!

神山村舊貌換新顏

在井岡山,像神山村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的鼓舞下,神山村正闊步行進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大路上,必將書寫更多的致富故事。“率先脫貧‘摘帽’不是最終目標,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說。
“這年頭,沒科技,干不成大事兒。”這是江西省永新縣龍田鄉榮天村山木子基地負責人賀曉忠運用科技實現農業“智慧化”升級的深切感受。“用無人機打藥施肥,3小時能完成200畝蓮塘,這是人工無法比擬的效率。”這兩年,賀曉忠陸續完成了多項農用機具的發明創造,申請了10項專利,成為村里名副其實的“發明大王”,帶著鄉親們走出了一條科技脫貧致富路。
近年來,永新縣著力提高種桑養蠶、蔬菜種植、水產養殖等傳統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不斷在強化培訓指導、搭建科技平臺和引用先進技術上下功夫,綜合集成優質高產新品種(組合)、稻油輪作、智能灌溉、統防統治等農業先進技術,推廣機械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逐步完善基礎設施,推動農業產業向“智慧化”升級發展。2018年4月,永新聯合西南大學、浙江農科院、省蠶茶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組建成立了永新縣蠶桑富民產業院士工作站,為蠶桑產業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全自動取繭機、微耕機、伐條機等新型農機具的引進和應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養殖批次從5批次提高到12批次,畝桑產值提高3000余元。截至2018年年底,永新縣1648戶貧困戶種桑養蠶,戶年均收入達1.6萬元。
“永新永新,永遠創新”,永新縣委書記肖兵表示,脫貧“摘帽”后,永新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驅動力,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于脫貧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事業。
屏山縣地處金沙江和岷江流域,是庫區搬遷移民縣,也是科技部對口扶貧的國家級貧困縣。
2019年5月18至5月25日,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會同四川省科技廳組織了流動科技館進屏山活動,把首都北京的科普資源送到屏山縣,開展了科普惠民、科技扶貧的實踐行動,并向屏山縣捐建了青少年科技創新操作室,把大城市的科普資源送到老少邊窮地區,為科技扶貧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成功探索。
2019年6月13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茶葉木耳扶貧產業鏈提質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啟動會在屏山縣召開。項目圍繞屏山縣茶葉、木耳產業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瓶頸問題,開展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推廣,旨在激發產業創新動能,推動茶葉、木耳產業提質增效,壯大茶葉產業以及木耳產業,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梳理屏山縣發展脈絡,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縣域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底子薄。為應對改變,屏山縣黨委、政府提出了“一紡二硒三旅游”的產業發展戰略。2019年2月底,該縣成功引進“年產9000萬支紡織專用紙紗管項目”和“年產1000噸針織大圓機面料項目”兩個紡織項目。這是近三年來落地屏山的第19個和第20個紡織項目,也將紡織領域招引總投資推高到102.8億元,實現用工2800人,吸納貧困人口385人。屏山縣正加速聚集、逐步形成除印染織布以外的紡織全產業鏈條良好態勢,百億紡織產業園初見雛形。

地處進出大小涼山咽喉之地的屏山縣,金沙江、岷江穿越全境,轄15個鄉鎮(其中有2個彝族鄉),總人口32萬。自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中央、省、市58家幫扶單位和浙江嘉興市海鹽縣(東西扶貧協作)共選派干部146人到屏山開展幫扶工作。
2019年9月17日,柞水縣委常委、副縣長利斌受阿里巴巴集團邀請化身主播,參加在北京舉辦的2019豐收節公益直播盛典,銷售柞水木耳等特色農產品。在短短十幾分鐘時間里,銷售柞水木耳1.5萬單,總計3.2萬袋、55.2萬元。
近年來,柞水縣緊抓科技部定點幫扶機遇,充分借力科技部聯系全國高校院所、科研機構優勢,圍繞木耳菌種選育、標準化生產、產品研發示范、廢棄菌包綜合利用等關鍵環節攻關,木耳產業實現由小到大、由有到優、由弱到強的轉變。現已建成年產1億袋的菌包生產線,帶動3000多戶群眾以土地入股、6000多戶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實施大田栽培2000萬袋,產業覆蓋51個貧困村,通過“企業+貧困戶+村集體經濟”和“借袋還耳”“借棚還耳”的利益鏈接機制,將60%以上的貧困戶都鑲嵌到木耳產業鏈中。
同時,柞水縣以創建科技創新驅動縣域經濟發展示范縣為抓手,深入推進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持續加大科技扶貧投入,強力推進科技項目建設,為脫貧攻堅注入科技動力。
首先,引進“三區”人才21名、省級科技特派員67名,下派縣級科技特派員37名。創新“三聯三幫三帶”科技扶貧新模式,制訂《“十三五”科技扶貧規劃》等系列文件,建立科技扶貧“四級聯動”體系,將科技產業扶貧工作作為幫扶單位、領導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全程跟蹤幫扶效果。
其次,以科技創新驅動縣域經濟發展示范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型縣“三個創建”為主線,啟動建設以柞水縣為核心區的商洛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建科技示范鎮5個、示范村30個、示范戶500多家。累計投資1.7億元,建成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柞水分中心、中醫藥博覽館等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創客團隊16家,年創產值2.8億元。大力實施科技扶貧項目,依托西川木耳小鎮技術研發中心成功培育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建設五味子標準化千畝大田栽植等6個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帶動貧困戶3000多戶,戶均增收1700元。
同時,圍繞木耳產業“1153”計劃實施和木耳小鎮建設,爭取陜西省科學院在柞水建成木耳技術研發中心,引進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團隊破解木耳產業發展科技瓶頸。累計立項中央、省、市科技項目38個,實施縣級科技項目47個,建設示范園區8個,建成縣電子商務中心,培育電商企業45家,發展特色養殖15家、農特產品深加工企業8個,帶動貧困戶就業1000多人,戶均增收3000多元。
當前,柞水縣正在開展“比責任落實、比盡銳出戰、比精準舉措,提升脫貧質量”的“三比一提升”行動,“比學趕超”的氛圍愈發濃厚。唱響決戰“三部曲”、眾志成城“摘窮帽”、攻堅克難“拔窮根”已經成為脫貧決戰時期16萬柞水人民最為豪邁的誓言。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一曲《東方紅》在唱響神州大地的同時,也讓許多人知道了佳縣。
“陜西佳縣,人美棗甜。”今年59歲的武子生從小生長在黃河岸邊的陜西省佳縣武家峁村,18歲起他就擔任村干部,帶領群眾苦干實干大栽棗樹,使全村1600多畝耕地變成了棗林地,成為遠近聞名的紅棗專業村。正常年景紅棗人均收入4000余元,在全縣率先實現了小康目標。他還率先成立了千年棗業合作社和紅棗加工廠,注冊了品牌,運用自己獨特的加工技術生產出的紅棗產品遠銷省內外。武子生不但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而且幫助周邊群眾解決了紅棗銷售難題,帶動群眾共同富裕。
2019年5月16日,國內知名互聯網電商“有田生活”佳縣消費扶貧種養殖基地簽約儀式在佳縣劉家山鄉便民服務中心小廣場舉行。劉家山鄉拓家鹼村是全陜西省三個深度貧困村之一,“有田生活”將拓家鹼村作為佳縣開展訂單農業的第一個試點村,簽約土地面積達400畝,覆蓋128戶農民。該企業將深耕農村,為農服務,助力區域實現精準扶貧、可持續脫貧。

江西省永新縣龍田鄉榮天村白蓮產業,圖為農忙時節村民采摘蓮子。
2019年9月30日上午,佳縣方塌鎮謝家溝村機器聲隆隆,萬畝滲水地膜高粱正在收割。當地種植的高粱是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引進了最新的滲水地膜高粱機械化穴播技術,高粱每畝可增收500斤,為貧困戶帶來了直觀的收益。根據目前測產,全縣高粱平均畝產超過1500斤,總產量達8000萬斤以上,總產值約1億元。種植地域涉及全縣14個鄉鎮、160個行政村、6000多戶農民,其中貧困戶2120戶。
佳縣把種植優質高粱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產業來抓,種植戶按照統一規程種植,公司、專業合作社負責統一收購,可實現機械化耕種、收割,并與陜西西鳳公司簽訂高粱購銷協議,確保高粱有銷路,能增收。這讓農民看到了希望,更加堅定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這些實用技術,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扶貧攻堅、農民增收對接起來,開辟了一條特色農業產業扶貧的新途徑,為佳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精準脫貧攻堅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扶貧工作采取超常規舉措,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科技扶貧工作成效初步顯現,科技扶貧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確立,扶貧已從以解決溫飽為主的階段,轉入解決“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新階段,成千上萬個貧困村的命運被徹底改變。
科技特派員大軍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業式扶貧,實現精準脫貧。
圍繞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特色支柱產業、生態農業,轉化推廣5萬項以上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形成“一縣一業”“一鄉一品”。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明兩年全國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繁重,剩下的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難啃的“硬骨頭”。科技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戰役的重要和關鍵因素,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科技在扶貧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科技扶貧的工作力度,對于貧困地區群眾穩定脫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贈人千金,不如授人一技;家有千金,不如一技在身。”貧困村和貧困戶大多處于老少邊窮地區,交通不便、環境惡劣、耕地匱乏、水源欠缺。由于交通通訊落后,大多數貧困地區的群眾思想落后,文化科學素質和科技能力偏低,生產能力弱。物資扶貧只能解決一時,科技扶貧可以解決長遠,人的經濟收入與人的科學文化知識有很大的關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科技”與“扶貧”應有效結合起來,引導科技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為扶貧戰場注入科技力量,打響科技扶貧新戰役。
加強科技服務,讓科技帶領農民脫貧致富。以科技手段降低我國貧困人口的關鍵就是提高扶貧地區的農業科技服務水平,農村貧困人口的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直接決定了我國農村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加強基層科技服務、提升精準扶貧力度為重點,針對農牧民普遍關心的問題,安排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提供咨詢,引導農民依靠科技走快速致富的道路。
加強示范基地建設,帶領更多的農民勤勞致富。完善農業示范基地的設施,引進先進的農業機械,繼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保證利潤的持續增長。大力扶持特色基地建設,推進產業化經營,強化產業鏈的連接。例如,形成集生產、展示、服務、觀光、休閑于一體的農業基地,同時建立農產品深加工基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農民依靠科技走向富裕的能力還較低,許多農民不懂科學知識,不會運用科學技術科學種田,這與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差、農村適用技術的推廣還達不到應有的廣度和深度有極大關系。通過科技培訓,使每個勞動者都能掌握農業適用新技術,不斷提高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大力推廣現有科技成果,以推動固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加強科普宣傳,提供農業實用技術、惠民政策。農業知識科普宣傳活動旨在提高農業生產力,以科學武裝種植技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維護社會穩定。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一旦被廣大農民所掌握,就會變成強大的生產力,促使農村經濟和農村面貌發生深刻的變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著力點。脫貧攻堅戰中科技扶貧工作通過科技攻關、成果轉化、要素對接等一系列行動發揮科技創新在精準扶貧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圍繞“精準扶貧、智力扶貧、創業扶貧、協同扶貧”,瞄準貧困地區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具體需求,通過開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平臺建設、要素對接、創業扶貧、教學培訓、科普惠農等行動,形成貧困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
2019年10月17日是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也是第27個國際消除貧困日。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敢于擔當,主動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科技點亮農業發展更為廣闊的道路,將科技與扶貧深入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讓鄉村振興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