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部第30屆科技扶貧團佳縣執行團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嗨喲,他是人民大救星……”,這首《東方紅》是全中國大半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歌曲,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已經成為中國精神的另一種代稱,而這首歌的誕生地就是陜西佳縣。
佳縣是革命老區。1947年,毛澤東曾在梁家岔的土窯洞里指揮了著名的沙家店戰役,發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為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奠定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佳縣由于自然資源貧乏,仍舊是典型的貧困山區農業縣,老百姓艱難地走在脫貧的路上,渴望過上富裕的生活。2002年,科技部正式定點幫扶佳縣,先后派出15屆科技扶貧團14名優秀干部蹲點掛職,取得了顯著成效。2015年中央做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以來,佳縣科技扶貧團把產業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注重科技部門四級聯動機制和帶貧益貧實效,穩步實施“五個三”產業扶貧工程,通過科技創新驅動,培育扶貧特色產業,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累計帶動幫扶貧困人口超過5000戶12500人,為佳縣打贏脫貧攻堅戰譜寫新的“東方紅”。
用好“專業人才”。遴選51名科技特派員(含“三區”人才30名)覆蓋全部102個貧困村開展科技服務,圍繞紅棗、山地蘋果、滲水地膜、小雜糧、畜牧等產業,共引進新技術90項新品種70個,建成專家大院3個,建立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基地7個,開展培訓與宣傳500余場次。
培育“本土能人”。對優秀創業人才以及基層干部加強培養與支持,充分激發他們對貧困戶的引領帶動作用。培訓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2620多人,涌現出“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王海軍,“陜西省優秀民營企業家”曹永旺,“榆林市科技扶貧創業能手”武子生、張生友,“榆林市首屆駝城工匠”薛春楨等本土創業能手。
對接“域外精英”。與中科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山西省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20余所高校院所與及15家企業的100余位專家開展對接活動60次,達成合作協議20個。長期支持佳縣扶貧事業的山西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姚建民研究員榮獲“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中科院植物所劉公社研究員團隊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業和草原科技創新團隊”。
引入旱作農業新技術新品種。2017年,從山西省農科院引入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試驗種植1000畝谷子,實現畝產翻倍。2018年,推廣種植3.4萬畝,畝產增收60%,帶動5800戶農戶(其中包括1463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500元。2019年,擴大種植面積達4.2萬畝,同時重點示范了全生物降解地膜6000畝;目前測產畝產增收80%左右,預計帶動超過1800戶貧困戶增收。2018年,示范種植懷山藥100畝,幫扶35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500元,培訓農民150多人次。2019年,引入油料作物油莎豆示范種植100畝,畝產達850千克實現收益4500元左右,帶動當地農民用工20戶253人次(其中貧困戶11戶153人次)戶均增收2100元,為下一步在佳縣建立育種和加工基地并輻射榆林開展大面積種植打下了良好基礎。
引入紅棗高效種植與精深加工技術。紅棗是佳縣的重要產業,近年來得到較大發展,但也面臨著管理粗放、品質參差不齊、收棗期多雨導致裂果、儲藏時間短、加工工藝落后等問題。科技扶貧團大力推廣“強力降高塑形”豐產技術,提高了產量和優果率;順利引育48個紅棗棗樹品種并開始掛果,引入全降解地膜、腐殖酸肥料等開展防裂果試驗,運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研發紅棗飼料添加劑,通過凍干技術研發紅棗健康食品,引入紅棗加工新工藝開發黑晶棗、黑棗酒,利用棗木枝做菌包成功種植紅棗香菇并順利進入市場,大力開發紅棗酵素、紅棗醋、紅棗原漿酒等高端產品,顯著提升了紅棗產業價值空間。
引入“草畜加”全產業鏈發展技術與品種。在中科院植物所支持下引入“中科羊草”種植400畝,成功試驗了套種、林下、坡地等多種模式,順利開展了羊驢喂養試驗,效果良好。推廣胚胎移植技術,150只母羊順利產羔,成功率達75%以上,并完成了胚胎移植羊羔的首次保價回收。引入奶羊養殖、羊奶加工,并探索皮革羊絨合作加工。引入母驢繁育技術,預計能把佳米驢的生育率從目前的20%提高到60%以上。


引入果樹控根栽培技術發展設施農業

持續落實國家科技計劃項目。2016年以來,共實施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8個,投入資金4692萬元,直接帶動貧困人口6000余人增收或脫貧。紅棗精深加工項目支持引進紅棗原漿酒、原漿醋生產技術,將紅棗附加值從每斤1~2元提高到每斤5~10元,帶動203戶貧困戶走上致富道路。互聯網+現代紅棗產業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帶動幫扶貧困戶227戶,實現人均增收680多元,提供就業崗位55個。“紅棗羊”產業項目為274戶貧困戶分紅,每戶分得紅利2200元。
組織實施省市科技項目。2016年以來,共實施省市科技項目39個,投入資金700余萬元。通過中省市科技項目,成功推出了有機小米、小米鍋巴、雜糧代餐粉、紅棗酵素、紅棗醋、棗木雕等一大批小雜糧、紅棗加工產品,順利完成了研發、試產并進入市場,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促進了農民增收。
推進落實產學研合作項目。與西北大學合作開展棗花蜜生產質量控制關鍵技術與生物活性研究,建成生產線并獲得SC認證。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啟動紅棗防僵尸果與防裂果試驗,開展土壤綜合治理、探索林下套種遠志、羊草、土豆的立體種植模式,改進加工工藝開發紅棗制品。

滲水地膜谷子和高粱
深化星創天地運行模式,健全服務體系。建立“公司+創客+基地+農戶”機制,開展技術培訓、創業輔導、資源共享和產品銷售“一站式”服務。東方紅小雜糧星創天地培育創客99名,轉化科技成果9項,研發雜糧新產品7個,提供就業崗位50多個,帶動農戶820戶(貧困戶312戶、殘疾人97戶)。瑞興羊產業星創天地,集聚了20多名大學生和62戶農民參與創新創業實踐,開發4個紅棗飼料配方并獲得專利,培訓新型農民537人次,幫扶貧困戶281戶。
建設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加強技術示范培訓。在核心區引入控根栽培技術,種植葡萄、鮮食紅棗、芝麻香瓜、西瓜,以及桃、蘋果稀有品種,培訓農戶80多人次,直接帶動20戶貧困戶50名貧困人口增收;在輻射區建設日光溫室大棚46座、拱棚69座,主要種植時令蔬菜與水果;泥河溝紅棗科技示范園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累計帶動幫扶700余戶貧困戶。
建設高校院所地方平臺,助推特色產品開發。西北大學佳縣科技工作站成功開發棗葉茶、棗粉、紅棗掛面等新產品。陜西省中藥資源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佳縣分中心開展了佳縣特色中藥資源普查,幫助打造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協助編制佳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并開發健康產品。
深化深度貧困村幫扶。落實現有全部三個深度貧困村科技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為每個村選優派強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并投入30萬元經費通過項目實施和人才支撐支持三個村分別在小雜糧、手工空心掛面、山地蘋果三個產業取得了明顯進展,提高了貧困人口收入。
深化東西部協作。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支持引進太湖豬102頭,開展擴繁、雜交、育肥、屠宰、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技術合作。與河南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設“好想你—她生活館”專賣店,同時發展凍干技術生產健康食品。中國農科院環發所支持引入控根栽培技術發展設施農業,30余座溫室和日光大棚安放了近5000個控根栽培器,將建成陜西最大的控根栽培試驗示范基地。協調中國科學院化學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青島科技大學與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捐贈20余萬元設立中小學生獎助學金,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捐贈價值276.16萬元的智慧課堂智能備課系統、精品全景地圖、自駕游地圖與小度音箱,支持佳縣教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深化產銷對接。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幫助佳縣成功對接中央電視臺六頻道“脫貧攻堅—星光行動”,推介特色產品,提升影響力。科技部機關和各事業單位直接采購和幫助銷售佳縣農特產品600余萬元。協助引入陜西西鳳酒廠建設3萬畝釀酒原糧基地,以保底價收購高粱確保農民收益。同時,發展“互聯網+扶貧產品”消費扶貧新模式,爭取人民網“人民優選”、中國農行“益農融商”、“美菜網”、銀聯“云閃付”等平臺開設扶貧館或扶貧頻道,幫助佳縣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保障農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