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部第30屆科技扶貧團屏山執行團
屏山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宜賓市西部,屬盆周山區、大小涼山余脈,金沙江、岷江穿境而過,面積1504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93%,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全縣轄15個鄉鎮(2個彝族鄉)、274個村(社區),總人口31.2萬人。2014年全縣有貧困村78個,貧困人口43317人,貧困發生率達15.7%,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自2016年以來,屏山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緊扣“高質量脫貧、超常規發展”定位,確定了“1+6”的科技扶貧工作思路:“以建設‘創新型縣’為目標,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為支撐,科技項目為抓手,科學技術創新中心為依托,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茶葉工程技術中心、紡織研發中心、富硒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一園三中心’)為載體,以科技人才建設為根本,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在“縱向到底”部省市縣科技管理部門“四級聯動”機制保障下,圍繞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大力推行“五動”科技扶貧模式。
為了做好扶貧工作,屏山縣組建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為組長的“雙組長”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商議重大事項,加強全縣科技創新和科技扶貧工作的統籌謀劃和督導推進;結合黨政機構改革,屏山縣率先成立科學技術創新中心,負責深入整合各類縣域創新資源,打造公益性、基礎性、專業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創新服務平臺,重點搭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人才聚集平臺、科技金融平臺、科技服務平臺,極大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強化全縣科技創新服務功能及科技扶貧保障;出臺《關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關于大力實施“屏山英才”培育工程全面服務脫貧奔康中心工作的意見》等政策保障文件,以及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科技項目等規范性管理辦法。從制度機制上加強全縣科技工作管理,推動科技創新工作和科技扶貧落地落實。
自2016年以來,屏山縣圍繞紡織、茶葉、茵紅李、蠶桑等主導產業積極爭取部、省、市科技部門支持,落地屏山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項目5個、省級科技計劃項目31、市級科技扶貧項目18個,項目資金累計投入3500萬元。通過實施各類科技項目,在新品種引進培育、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示范推廣等方面取得明顯突破,建成科技扶貧示范基地24個,輻射帶動農戶6200戶、貧困戶1120戶。建成屏山鎮莊子村萬畝早春茶基地、中都鎮優質白茶基地等標準化種植基地3.5萬畝,建成國內領先水平的紅茶(綠茶)智能化、清潔化全自動生產線1條,抹茶生產線2條;建成茵紅李高標準基地6300畝。

縣級相關部門商議科技扶貧重大事項。

“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屏山運營中心。
屏山縣堅持院地聯動方式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扶貧工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簽訂茶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縣內相關企業與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中醫藥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四川輕化工大學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縣內19家龍頭企業與高校合作實施科技項目,通過推廣“高校+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采取“四統三分”管育模式,在目前全縣有標準化茶園20余萬畝、茵紅李12萬畝的基礎上,建立大乘鎮巖門村萬畝優質綠茶、錦屏鎮錦屏村茶果套作等科技扶貧示范基地24個。通過科技引領驅動,茶葉畝均收入從2400元提高至4300元,茵紅李畝均收入從3000元提高至5700元。
屏山縣針對縣域人才嚴重不足的現狀,強化科技人才幫扶,積極引才引智,助力產業發展。
人崗相適引才。深入開展與名校名院名企合作,先后與安徽農業大學、四川大學等25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科技、教育、衛生、農業等領域深度合作。平均每年引進“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20余名,實現全縣78個貧困村全覆蓋。
多元激勵育才。平均每年培訓干部1000余人次、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000余人次,培訓新型農民1萬人次。其中,省外培訓300余人次,累計邀請格魯吉亞科學院院士,日本、白俄羅斯等國的外國專家,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等國內知名科研機構的200余人次中外專家來到屏山,為屏山的茶葉、茵紅李、蠶桑、柑橘等特色產業提供技術指導,并引進了不知火、奇卡肉兔等一批新品種助貧困農戶增收脫貧。
精準扶持留才。人才蔚,產業興。屏山縣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打好“引才”“留才”系列組合拳,出臺了一系列引才聚智的支持辦法,在搭建科技平臺、發放安家補助、創新創業補助、人才公寓等方面強化保障,實現人才工作“增人數”與“得人心”有機統一,優化人才工作、生活環境,確保留得住、用得好。
為解決貧困地區科技人員總量不夠,專業結構受限、科技問題解決渠道不暢等問題,在四川省科技廳、宜賓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按照“有機構、有職能、有人員、有場地、有條件、有經費”的“六有”標準,以“互聯網+科技+扶貧”的創新模式,整合全縣村兩委干部、助理員、駐村第一書記、種養殖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帶頭人、龍頭企業負責人等力量,建成了“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屏山分平臺,通過省市縣1.6萬名專家在線解答或現場會診,解決農戶種養殖技術難題1800余個,做到了反應快、無盲區、服務實、反響好,是一個真正的“活”的信息化科技服務體系。

在四川省農業博覽會上展覽的佛手瓜產品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屏山縣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帶動科技扶貧模式,發揮企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主體作用,聯合科技扶貧示范村、示范戶,推廣“企業+科研院(校)+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共享機制,形成企業、科技人員、貧困戶的利益共同體。
省級“川南佛手瓜加工集成創新示范”科技扶貧專項項目于2016年落戶屏山縣大乘鎮大田村,該村系烏蒙山扶貧開發片區的重點示范村,貧困戶39戶131人。為使科技扶貧戰略落實到位,公司專門成立科技扶貧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堅持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實施,基地辦負責日常工作;與貧困戶簽訂“一對一”幫扶協議12份,釆取“一種植、二務工”的形式進行幫扶脫貧,引導每戶貧困戶種植5~10畝佛手瓜,確保戶均年收入達到7500~10000元。聘請有勞動力的貧困戶人均月工資按1800元支付。聘請無勞動力的貧困戶管理佛手瓜基地,每月按300元計付工資,想辦法讓貧困戶增加收入。

項目實施僅一年時間,公司從基地農戶和專業合作社購進佛手瓜120噸,通過與四川省食品發酵研究院開展產學研合作,轉化應用佛手瓜腌菜工藝技術1項,開發應用佛手瓜專用加工關鍵技術1項,開發新產品3個,產值達到150萬元,人均經濟收入同比増加1900元以上。有效帶動全村190戶村民積極調整產業,實現貧困戶39戶、131人脫貧的同時,輻射帶動周邊鄉(鎮)村組農戶500余戶近20000多人調整產業,開展佛手瓜種植。
2019年5月18日,由全國科技活動周組委會辦公室組織的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流動科技館進屏山”活動在屏山縣體育館啟動。中國消防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等12家博物館和科技館在屏山縣體育館、錦屏鎮小學、書樓鎮中心校等進行了對外集中展覽,歷時6天。近萬余名中小學生、社會公眾參加了觀展、現場體驗。
本次活動取得良好社會反響,掀起了一場學習前沿科技的熱潮,具有深遠意義。一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培養了屏山縣中小學生科技理念,提升了民眾科技意識。 二是推動科學技術幫助欠發達地區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實現貧困戶增收,確保全民脫貧奔康。三是活動開展的各項科普項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影響廣泛,不僅教育了廣大群眾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養成健康科學的生活習慣,還普及了科學文化知識,有效提高了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在養蠶行業中有句俗語叫“養好小蠶七成收”,可見小蠶飼養對整個養蠶的重要性。但同時,小蠶飼養又是一個技術活、精細活,對于廣大養殖戶特別是農村年紀偏大的留守老人,要養好小如螻蟻的小蠶是一件難事。
屏山縣錦暉蠶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多年的摸索和總結,創新實踐“小蠶共育”模式,實行小蠶工廠化集中飼養,將小蠶飼養至3齡起蠶后,再發放給農戶飼養。這樣既解決養殖戶對小蠶養殖技術難以掌握的問題,又大大縮短了養殖戶的飼養周期,養殖戶養殖15天左右就可獲得收入,是養殖項目中見效最快的助農增收項目。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實行小蠶統一共育,農戶每張蠶增產5千克(平均每張種單產超過45千克),增收220元左右;蠶繭質量上升2~3個級別,每千克價格提高2元左右,增收100元左右。數量、質量的提高直接讓農戶每張蠶增收300元以上,效益提高20%左右,單張養蠶收益達到2000元,帶動當地96戶貧困戶增收,其中15戶已經脫貧,實現了良好經濟效益。同時,養殖戶投入的勞動力比以往降低1/3。
“小蠶共育”,由于設備先進(溫濕度自動控制、機械化切葉、消毒、給桑),飼養標準化,衛生消毒徹底,養出的小蠶健康無病、強壯整齊,為大蠶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小蠶共育”,使農戶養蠶大小蠶分開,便于病菌隔離,農戶每季售繭后有充足的時間做好消毒防病,降低了養蠶染病風險,大大減少蠶病發生,提高單產質量;“小蠶共育”,由專人指導,技術有保障,養蠶成功率大大增加。實行小蠶免費共育,減輕了農民負擔,極大地調動了農戶種桑養蠶的積極性,促進了整個蠶桑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