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乾虎 屏山縣經濟商務信息化和科學技術局

2019年9月22日,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發布2019年度四川省發展現代農業優秀返鄉農民工名單,屏山縣巖門韻綠茶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張德兵獲此殊榮。
“我很榮幸能夠獲得這份榮譽,同時也很感謝家鄉給我的大力支持。”張德兵說,屏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烏蒙山集中連片貧困縣。因為貧窮,大部分農村年青人外出務工,留守家里的幾乎都是老弱病殘,無勞動力、無技術;因為貧窮,科技人才、科學技術難以引進,農村產業以傳統產業為主,農民增收致富十分困難。
正是這樣一個貧困的山區縣和這片貧瘠的土地,練就了一位吃苦耐勞、永不服輸、懂得感恩的優秀返鄉農民工張德兵。
談起自己返鄉創業還得從1997年說起。當年,年僅21歲的張德兵背井離鄉來到了廣東一家玩具廠工作,當時每月工資在800元左右,對于家鄉來說,算是高收入。
199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廣州一家生產鐵觀音的茶廠去會見朋友,喝著朋友的茶,聽著朋友講述茶廠的故事,他聯想到家鄉荒蕪的一片茶山,有的老百姓種出了茶葉,但銷售困難、賣不出好價錢,仍舊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忽然有了一種回家的沖動。
“當時也沒有多想什么,就想著自己要回到家鄉,在家鄉干出一番事業。”回到家鄉的張德兵來到一家本地企業從最基礎的生產學徒開始做起。
十年磨一劍,功夫不負有心人。從2004年回到家鄉,經過幾年時間,張德兵積累了茶葉種植、茶葉加工制作、市場銷售等豐富經驗。2009年底,他果斷放棄現有工作,開始創業。2010年,他承包了家鄉200畝茶山開始種植茶葉,修建了300平方米廠房進行生產、銷售,自此走上人生的創業路。
張德兵告訴記者,從2010年2月成立專合社起,他就一直在想怎樣才能把茶產業發展得更好。2013年,依托科技部批準建設的宜賓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張德兵積極謀劃,引進優良茶樹品種,采用綠色防控、高效節水灌溉等技術提升茶葉品質。
2014年,為了更好地解決專合社技術、產品、市場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張德兵成立了屏山縣巖門秀芽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在國家和省、市科技部門、科研機構以及院校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公司從基地建設、技術創新、產品開發、質量保證、品牌建設、市場推廣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和科技創新。



通過近十年的發展,現已建設標準化優質原料基地3200余畝,創建了“巖門秀芽”品牌,形成了綠茶、紅茶、花茶產品體系。其中,“巖門秀芽”和“巖門春”榮獲四川省“峨眉杯”金獎名優綠茶稱號。
“自己富不算富,大伙富才算真的富”,張德兵總是說,“沒有家鄉那片綠色茶園就沒有我的今天”。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他一邊謀劃怎樣做大做強專合社,一邊思考如何帶動當地老百姓發展。
“我們專合社形成了‘公司+專合社+基地+農戶’的穩定利益聯結機制,農戶入股,合作社牽頭,公司引領,相關部門扶持。”張德兵說,截至目前專合社已帶動當地茶農918戶,結對幫扶10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被評為“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國家級示范社”。
為了提高茶農積極性,他為無資金戶、特困戶主動提供茶苗和技術,并給予一定的物質支持,已累計捐出價值10萬元以上的物品。截至目前,專合社提供了120人的就業崗位,專賣店解決15人的就業崗位,基地解決周邊富余勞動力400多人的就業問題,多種形式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在2018年專合社分紅現場,大乘鎮巖門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巖門韻綠茶葉農專社社員羅成海一臉喜悅。他告訴記者:“專合社對我們種茶戶來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從我家每年的收入來看,比加入專合社以前的收入要翻了一番,原來沒有進入專合社時年收入只有六七千元,現在能夠達到一萬五千元,僅從這點來說專合社就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張德兵說,僅2018年,專合社就通過就業扶貧、股權保底收益分紅、公司讓利三種方式,共計向社員發放了66.6萬余元,其中就業扶貧56萬余元、股權保底收益分紅9萬元、公司二次讓利分紅1.6萬元。
談及未來發展規劃,張德兵表示,除了在茶園管理和品質提升,還想借助周邊綠色生態環境打造觀光休閑旅游,打造出“禪茶一體”的特色鄉村生態景觀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