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楊陽
2019年9月底,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的種植戶獲得了豐收:利用粉壟耕作技術種植的蘿卜畝產14000斤,較傳統耕地模式增產40%,收獲的蘿卜長達70厘米。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利用粉壟耕作技術種植的馬鈴薯也獲得豐產。
粉壟耕作技術,被袁隆平等多位院士和專家譽為繼人力、畜力、拖拉機整地之后的“第四代農耕革命”,26個省(自治區)36種作物應用增產10%~50%,重度鹽堿地增產48.8%~73%,破解物理性改造鹽堿地難題,全國累計推廣348.9萬畝、增益19.87億元,為貧困地區活化利用自然資源拓展了一條新路。
粉壟耕作技術,是利用“螺旋型鉆頭”“倒T型”等耕具,對耕地實行“全層耕”或“底層耕”(遁耕)的“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或“深層松土而不傷植被”等耕作,能增產10%~30%、提質5%以上、保水增加1倍的“三位一體”農耕新方法,是繼人力、畜力、拖拉機耕作之后“第四代”農耕技術體系。
粉壟耕作技術能全面統籌利用現有耕地的“種前耕”和“種后耕”,和改造利用鹽堿地、退化草原、荒漠化土地及江河水體(間接)等而可形成“綠色大農業”格局,且能倍數地活化土壤帶動空氣氧氣、空氣溫度、土壤微生物、天然降水、太陽光能等“天地資源”的深度利用而增產、提質,使農業摒棄部分數量“化學品”(化肥農藥農膜抗生素等)仍能滿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影響粉壟耕作技術推廣的關鍵環節是配套的系列粉壟機械耕具。粉壟耕作技術的發明者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科院研究員韋本輝發明“螺旋型鉆頭”“倒T型”等配合粉壟耕作技術的耕具,實現對耕地“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和“底層松土而不傷植被”的耕作,顛覆了傳統淺耕型耕具“鋤頭”“犁頭”和“翻耕碎土”耕作模式。
“我由‘木鉆孔松屑’獲得靈感,2008年發明‘螺旋型鉆頭’粉壟耕具,進行人力、畜力、拖拉機、粉壟等整地試驗,粉壟玉米、花生比拖拉機耕作分別增產13.4%、17.9%。現粉壟耕作機械產品定型量產,‘上旋下犁雙層松土’和‘圓鋸(齒)底層松土’等耕具進入規模使用,作業速率和耗油成本與拖拉機耕作相當但耕作加深1~2倍。”韋本輝介紹道。
全新耕具和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的“全層耕”“底層耕”(遁耕),土壤均勻粉碎,形成“超級耕作層”(較傳統耕作加深1~2倍)和“超級土壤水庫”。目前,系列粉壟機械耕具已經形成并升級改進,高效低成本,“可正式應用推廣服務于‘粉壟農業新時代’”。

螺旋鉆頭粉壟機
粉壟耕作技術可讓現有耕地倍增土氣水光等“天地資源”而具“增產、提質、保水、生態”定力,而且能應用于改造各種類型鹽堿地、退化草原、果園、荒漠化土地生態重建及土地整理等,尤其是針對我國部分因為自然條件不足而導致貧困的地區,可以利用粉壟耕作技術實現土地資源活化利用,助力脫貧致富。
粉壟耕作技術可應用于已部分利用和尚未利用的各種土地資源,包括現有耕地(活化犁底層土壤資源)和改造利用鹽堿地、退化草原、荒漠化土地及江河水體(間接)等。這些土地資源被活化利用,是脫貧致富和綠色發展的承載根基。
以鹽堿地為例,利用粉壟耕作技術對其進行物理改造,粉壟深度40~50厘米,土壤團粒光滑、毛細管被切斷,上層土壤鹽分下沉而難以上移而實現“淡鹽”,是低成本改造鹽堿地的“中國方案”。在山東東營濱海重度鹽堿地經粉壟3次處理,玉米增產73%、第二茬小麥增產154.22%;新疆重度鹽堿地粉壟當年堿化度下降41%,棉花增產48.8%,第四年棉花畝產412千克,比對照畝增185.5千克、增幅達81.7%。
同時,粉壟耕作技術是保護性耕作、環保型栽培。“底層耕(遁耕)”不動表層土壤和傷害植被,本身即為保護性耕作范疇;“全層耕”形成“超級耕作層”之后,采取免耕或輕耕實現高效的保護性耕作;稻田全層耕,可干土直接拋秧回水軟土種植水稻,或回水軟土種植水稻,或底層耕(遁耕)后輕耕種植水稻及后茬綠肥、油菜等,均可實現水肥土幾乎不外流又可節肥20%~30%的環保型栽培。
“利用粉壟增產增效具有普遍性,‘五位一體’具有定力之勢。”粉壟耕作技術發明10年來,經全國26個省(自治區)的水稻、玉米、小麥、青稞、棉花等36種作物應用,自然增產10%~50%(高的超過100%)、提質5%、倍數保水、淡鹽20%~40%和改善生態。
韋本輝介紹到,經過10多年的持續研究和在全國26個省(區)36種作物的應用實踐,經第三方專家驗收的典型很多,其中:湖南沅江水稻增產26.5%,隆回超級稻增產10.17%;廣西粉壟雨養甘蔗最高畝產達10.66噸、增產41%,旱地冬種馬鈴薯增產79.7%,干土拋秧水稻增產25.51%;陜西佳縣玉米增產41%;山東濱海重度鹽堿地小麥增產154.22%,新疆重度鹽堿地第四年棉花畝產412千克、增幅81.7%;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彭新華測試紅薯增產逾100%;河北鹽山粉壟小麥零灌溉增產20%(畝節水370.9立方米),西藏粉壟青稞增產20.03%。作為物理性增產技術的粉壟耕作技術,完全可以全面應用于生產。
“自然賦予了我們超級的能力,只是之前我們不知道怎樣利用。‘粉壟’是向自然借力,實現自然賦予我們的偉大力量。”韋本輝對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