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記者 張應松

農諺云:“斤糧斤草”,即每生產1斤糧食的同時要產出1斤多秸稈。如此多的秸稈如何處理、怎樣利用是一道難題。每年一到夏收、秋收時節,范圍廣闊、數量巨大的農作物秸稈集中登場,農民就地大量焚燒污染環境,不僅成為大霧迷城的“元兇”,也是令各級政府防不勝防普遍頭疼的“頑癥”。近年來,基層政府采取多種禁燒防控措施,但由于涉眾多、范圍廣、量太大,防治效果一直不太理想,農民偷燒現象時有發生。要想從根本上消除秸稈焚燒,唯有發動千家萬戶農民在秸稈綜合利用上變廢為寶,實現深度資源化利用,才能真正做到標本兼治。丁倫保,這位在安徽肥西縣與蘑菇打了30多年交道的“老朋友”,創新秸稈利用方式,將秸稈大量作為培養基,實現“點草成菇”,為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探索出一條簡便易復制的新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贏,留住綠水青山。
丁倫保出生于肥西縣豐樂鎮,1983年7月從安徽農業大學園藝系畢業后,回到家鄉租了幾間空房種蘑菇。經過多年打拼,于1993年成立一家集食用菌技術研究推廣、培訓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企業,如今年產值3500多萬元。三十年多來,丁倫保專攻蘑菇種植,攻克了20多項食用菌栽培難題,成功申報了十幾項國家發明專利,成為當地的“蘑菇大王”,被安徽農業大學聘為客座教授。

丁倫保(左一)與農戶交流
2007年,合肥市發布秸稈禁燒令。政府的禁令讓丁倫保得到啟發:是否嘗試大量用秸稈種植蘑菇,進行秸稈產業化開發?在這之前,丁倫保利用過秸稈、木屑、花生殼作為少量輔料種養過蘑菇,但使用量不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秸稈的收集、打捆、運輸成本高,還需要打碎消毒。傳統的食用蘑菇多是大棚培育,工序繁雜,溫度濕度要求高,只有開發出門檻低、操作簡便、周期短、見效快,在更加簡易的環境下以秸稈為原料種植出蘑菇的種養模式,才適合推廣。
2011年秋季,丁倫保發現有一種紅褐色的食用菇在經過改良后,可以適應原始生長環境,在空地上長出來的蘑菇品相個頭和大棚里的區別不大,丁倫保給這種蘑菇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幸福菇。幸福菇菇色呈葡萄酒紅色,色澤艷麗,菇體清香味鮮,蓋滑柄脆,炒食煲湯入口滑嫩極具韌性滿口余香。
丁倫保在種植試驗過程中發現,幸福菇的抗病能力強,可以直接使用秸稈種植,連粉碎、消毒的工序也省下了,不需要任何輔助設備,甚至只要在房前屋后隨意開辟一塊田地或在樹林下就可以套種幸福菇。“這樣一來,農民種完水稻、油菜后,就不用發愁秸稈怎么處理了,直接撒上菌種,就可以長出幾季蘑菇。過程也很簡單,就跟種白菜一樣。”丁倫保在位于肥西縣花崗鎮現代農業示范區的自家種植基地內進行小規模試種后得出結論,這項栽培技術簡便易行,可以充分利用各種作物秸稈,如稻草(殼)、油菜秸、麥秸、玉米秸、高粱桿(殼)、木屑、棉籽殼、花生藤(殼)等作為大量鋪地培養基,以這些農業生產副產品為資源,成本低且可再生,栽培后腐熟漚爛的稻麥草秸稈殘株是新型天然優質有機肥料,可直接還田增加土壤肥力,讓過度使用化肥的土地實現可持續生態修復。與此同時,幸福菇適應環境寬泛,可在露天大田、樹林下、房前屋后栽培,最理想的是在樹林下、玉米地、高粱地進行套種。在大田、樹林下栽培都不需要建大棚,不需要任何設備,場地環境只要清潔衛生、有水源、交通便捷即可,同時在大棚、室內、花盆、陽臺也可栽培。

露天大田栽培幸福菇
記者在肥西縣花崗鎮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的蘑菇種植基地里看到了丁倫保種植的蘑菇。在開闊的農田的壘高田壟上,覆蓋著厚厚的枯黃色稻草,掀開稻草,是一顆顆粗壯水靈的蘑菇,白莖紅冠惹人喜愛。這片蘑菇沒有生長在大棚中,而是生長在空曠的田野里,沒有任何遮蔽,也沒有控溫、調濕等設備。蘑菇種植基地的西邊,一片密集的樟樹林下也種植了蘑菇。現場,丁倫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蘑菇地使用秸稈8000~10000斤,是10畝地的水稻、油菜能打出來的秸稈總量,一季下來可產5000~8000斤的幸福菇,這些蘑菇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的綠色食品A級產品,批發收購價至少每斤3元,一畝地春秋2季最少可賺2.4萬元,而成本只要3000元,市場前景良好。
為推廣幸福菇栽培技術、帶動更多農戶致富,丁倫保發動身邊的許多農戶種植,免費為他們提供菌種和技術。目前,當地周邊鄉鎮已有100多戶農民栽培幸福菇200畝,并且已經產生效益。丁倫保告訴記者,大棚種蘑菇一般要先粉碎稻草、配料、裝袋、滅菌、接種再培養,前后工序五六道,非常精細和煩瑣。而這種露天曠野、林下種植栽培新技術,模擬田野森林原生態,種植非常方便,在土里鋪一層稻草,撒上菌種,再鋪層稻草蓋上土,頂上蓋第三層稻草。只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就可以出菇了。
這種門檻極低、成本微小的種植技術,已經在肥西縣部分鄉鎮推廣,既解決了收割季節秸稈大量產生后的資源化及時利用問題,更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有效遏制了農業面源污染,大大優化了大氣環境。目前,幸福菇已在肥西、長豐、淮南、阜陽等地進行小規模試種,產量、品質、市場銷售情況等都比較好。現在此項技術已輻射8個省36個縣,受益農戶15000戶。丁倫保的種植基地也獲頒“安徽省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大學生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安徽省殘疾人培訓就業基地”等榮譽稱號。2014年夏季,被丁倫保命名為“露天大田、林下套種幸福菇”的新技術已通過安徽省科學技術廳成果鑒定,并喜獲合肥市級科技進步獎。
發達不忘回報桑梓。丁倫保熱心公益幫扶殘疾人。他的企業目前招納20多名殘疾人在基地承包大棚里創業。丁倫保還告訴記者,今年他制訂了幫扶殘疾人三年計劃:3年內培訓500名殘疾人,解決100名殘疾人就業問題,幫扶300人創業,種植基地擴大到2000畝,就地消耗更多的秸稈,在為政府分憂的同時,讓更多的殘疾人朋友勤勞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