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亞萍 薛艷
(1四川省醫學科學院 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2;2山東大學第二醫院)
毛細支氣管炎是臨床常多發于老年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癥狀表現為喘憋、呼吸急促、三凹征〔1,2〕。目前流行病學研究認為因毛細支氣管炎住院的患者反復喘息與哮喘的發生率為68%、30%〔3〕,同時毛細支氣管炎還會進一步轉化為哮喘,因此,需要重視毛細支氣管炎發生機制的研究,深入認識毛細支氣管炎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給予患者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目前臨床研究認為毛細支氣管炎是老年患者在感染后繼發的免疫功能異常性疾病,該發病過程有多種細胞因子的參與〔4〕。在炎癥反應中,黏附分子可以參與炎癥的多種免疫應答,其中氣道上皮細胞間黏附分子(ICAM)-1的誘導性表達可以促進肺和氣道疾病炎癥反應〔5,6〕。本研究旨在探討毛細支氣管患者血清和誘導痰液ICAM-1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1.1臨床資料 四川省人民醫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經確診并接受住院治療的毛細支氣管炎患者89例為毛細支氣管炎組,同期門診行健康體檢的健康老年人74例為對照組。病例納入標準:(1)符合《毛細支氣管炎診斷、治療與預防專家共識》(2014年版)中對毛細支氣管炎診斷標準〔7〕;(2)患者在采血前1個月無免疫藥物治療史;(3)取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患有先天性心肺疾病的患者;(2)患有肺結核、氣管異物、氣道外壓迫表現為喘憋疾病的患者;(3)患有先天性免疫疾病的患者。本研究事先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對照組男38例,女36例,平均年齡(70.56±3.65)歲;毛細支氣管炎組男49例,女40例,平均年齡(70.09±5.08)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根據《毛細支氣管炎診斷、治療與預防專家共識》(2014年版)〔7〕的標準將毛細支氣管炎組分為輕度組(n=32)、中度組(n=28)和重度組(n=29)。
1.2樣本采集 對照組在體檢當天行血常規和痰液常規檢查,外周血采集2 ml,痰液采集采用喉部輕壓刺激法,用壓舌板向后壓舌來刺激喉部,經刺激后患者會咳出少量痰液,將拭子伸入患者咽部,盡量刮取痰液待檢測用。毛細支氣管炎患者在入院確診當天和進入緩解期2 d后分別采集外周血2 ml,給予患者生理鹽水口腔護理,護理人員在家屬的配合下給予患者拍背、翻身和吸痰,獲取患者至少1.5 ml的痰液量,如無法獲得較多痰液,則給予3%氯化鈉霧化吸入10~20 min后重新吸痰。毛細支氣管炎發病確診當天為急性期,經7~14 d治療后患者無發熱、呼吸平穩、咳嗽緩解、肺部無啰音,即毛細支氣管炎緩解期。
1.3樣本處理 (1)血樣處理:采集外周血后置于室溫靜止,凝固分層,3 000 r/min離心5 min,離心半徑13 cm,取血清置于離心管中,于-80℃保存待測。(2)痰液樣本處理:收集痰標本后于顯微鏡低倍視野下進行觀測,合格痰標本〔7〕需滿足鱗狀上皮細胞數<10個、白細胞數>25個,無唾液成分痰液量>1 ml。取1.5 ml合格痰液放入離心管內,加入3 ml的0.1%二硫蘇糖醇溶液,渦旋振蕩15 s,置于37℃恒溫水浴15 min,水浴后于3 500 r/min離心20 min,取上清液于-80℃保存待測。
1.4檢測方法 血清和痰液中ICAM-1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盒進行檢測,實驗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ELISA試劑盒購自武漢默沙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69-81156。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χ2檢驗、組內配對t檢驗,多組間單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關分析。
2.1各組血清、誘導痰液ICAM-1水平表達 急性期輕、中、重度組血清、誘導痰液ICAM-1含量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中度組與重度組血清、誘導痰液ICAM-1含量均顯著高于輕度組(P<0.05),且重度組血清、誘導痰液ICAM-1含量顯著高于中度組(P<0.05)。經治療后,緩解期輕、中、重度組血清、誘導痰液ICAM-1含量均顯著低于急性期(P<0.001),緩解期各組間血清、誘導痰液ICAM-1含量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各組血清和誘導痰液ICAM-1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輕度組比較:2)P<0.05;與中度組比較:3)P<0.05
2.2ICAM-1在血清與誘導痰液表達的相關性 急性期誘導痰液與血清中ICAM-1含量呈正相關(r=0.836、P=0.000),緩解期誘導痰液與血清中ICAM-1含量無相關性(r=0.184、P=0.327)。
毛細支氣管炎多好發于65~80歲的老年群體中,其是有多種細胞因子參與的氣道炎癥反應性疾病,并且伴有一定的氣道高反應性〔8,9〕。毛細支氣管炎發病因素目前臨床上主要分為外源性因素和內源性因素兩大類,外源性因素是由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最常見的致病性外源性病原體為呼吸道合胞病毒〔9,10〕。ICAM-1是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員之一,其在機體正常的生理狀態下表達較少,但在白細胞介素、干擾素和內毒素的作用下,可以廣泛表達于淋巴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細胞表面,從而參與誘導免疫細胞發育分化、參與機體內的免疫反應,促進氣道炎癥反應〔11,12〕。目前研究認為〔13〕,氣道上皮的ICAM-1可以通過與白細胞表面的配體如P2整合家族成員淋巴細胞功能相關抗原-1和巨噬細胞分化抗原-1結合,從而介導白細胞跨氣道上皮遷移至氣道腔,參與炎癥性氣道疾病。
本研究說明ICAM-1參與了毛細支氣管炎的病理改變過程,隨毛細支氣管炎的嚴重程度而增加,隨毛細支氣管炎的治愈程度而降低。ICAM-1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反應參與毛細支氣管炎的免疫過程,內皮細胞上ICAM-1可以介導細胞和細胞間、細胞和細胞基質間進行相互接觸和結合,從而參與細胞信號傳導與活化、組織生長與分化、免疫應答、炎癥反應和血管生成等生理病理過程〔14,15〕。Al-Biltagi等〔16〕通過研究ICAM-1與患者肺部損傷疾病的相關性得到ICAM-1與ICAM-1與患者機體內C反應蛋白表達含量正相關,同時ICAM-1在疾病緩解的患者機體內表達含量呈現下降趨勢,認為ICAM-1可以作為預測肺部疾病損傷的生物標志物。Aaron等〔17〕也通過研究證實了ICAM-1與肺部疾病患者機體內嗜中性粒細胞、白細胞、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存在相關性。說明,隨著毛細支氣管炎患者機體參與免疫反應的ICAM-1表達增加,炎癥程度越嚴重。ICAM-1在增生的血管內皮細胞中表達最強〔18~20〕,因此在ICAM-1、痰液、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均可以檢測到可溶性的ICAM-1,同時在臨床中,誘導痰液的標本相較于外周血采集對患者損傷小,可進行反復檢測,易被患者接受,采集痰液檢測ICAM-1對于患者的毛細支氣管炎診斷和判斷預后不僅方便,而且快捷。綜上,可以通過痰液標本采集對毛細支氣管炎患者進行ICAM-1含量的臨床檢查,ICAM-1是毛細支氣管炎的發病機制中的重要因子,早期阻斷ICAM-1的表達可能成為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