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萍 周曉紅 李勤 曾鳳蘭 關信民 陳海鋒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廣東 廣州 510523)
傷害因高發生率和高致殘、致死率,成為與慢性病、傳染病并列的全球三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1〕。老年人由于身體功能衰退、社會角色退化等生理心理原因成為傷害發生的高危人群。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均壽命不斷延長〔2,3〕,傷害不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命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疾病負擔。本文旨在了解廣州地區老年人的傷害流行病學特征。
1.1資料來源 2014~2017年廣州市某哨點醫院急診科年齡≥60歲的首診傷害病例5 399例,平均年齡(74.1±10.2)歲。其中男2 257例(41.8%),女3 142例(58.2%),男女比例為1∶1.39。
1.2監測方法和內容 統一培訓醫護人員;使用統一的《全國傷害監測報告卡》,對急診科首診傷害患者進行調查、登記并錄入數據。監測內容包括患者基本情況、傷害事件特征、傷害臨床信息等。
1.3統計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χ2檢驗、秩相關分析。
2.1傷害的時間分布 從老年人傷害發生的月份來看,以6月(9.63%)和10月(9.74%)最高,12月份(7.06%)最低。1、2、3、4、5、7、8、9、11月分別為8.35%、8.45%、7.59%、7.28%、8.45%、8.63%、8.15%、8.30%、8.37%。從季節分布來看,一至四季度傷害發生比例(24.39%、25.36%、25.08%、25.17%)基本持平。
2.2傷害基本特征 老年傷害病例的主要發生原因依次是跌倒墜落、燒燙傷、刀或銳器傷。男性發生刀或銳器傷、鈍器傷和中毒比例顯著高于女性,而發生跌倒墜落、動物傷和燒燙傷的比例則顯著低于女性。老年傷害病例以挫傷/擦傷為主,其次是銳器傷、咬傷、開放傷、骨折。男性發生銳器傷、咬傷、開放傷和內臟器官傷的比例顯著高于女性,而發生骨折、燒燙傷和扭傷的比例則顯著低于女性。老年人傷害發生部位以頭部為主,其次是上肢、下肢。男性發生頭部傷害和全身廣泛受傷比例顯著高于女性,而發生軀干傷害和下肢傷害的比例顯著低于女性(P<0.05)。老年人發生傷害的地點主要在家中。男性在公路或街道、貿易和服務場所、學校和公共場所、工業和建筑場所發生傷害的比例顯著高于女性,而在家中發生傷害的比例則顯著低于女性(P<0.001)。老年人發生傷害時活動以從事休閑活動、家務和生命活動為主。男性發生傷害時處于休閑活動、駕乘交通工具、工作比例顯著高于女性,而處于步行、家務比例則顯著低于女性(P<0.05)。老年傷害以非故意傷害為主,男性發生故意傷害的比例顯著高于女性(P=0.013),而發生自殘/自殺的比例則顯著低于女性(P<0.001)。老年傷害程度以輕度傷害為主,男性發生輕度傷害的比例顯著高于女性(P<0.001)。老年傷害病例的傷害結局以治療后離開為主,男性病例就醫后由醫生判定為治療后離開的比例顯著高于女性,女性需住院治療的比例顯著高于男性(P<0.001)。見表1。

表1 傷害發生原因、性質及部位的分布
2.3年齡與傷害嚴重程度及傷害結局的關系 按年齡進行分層,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生中、重度傷害的比例增加(P<0.001),發生傷害后需要在院進一步處理甚至因傷害死亡的比例亦增加(P<0.001),見表2。

表2 年齡與傷害嚴重程度的關系(n)
本研究與國內關于老年人傷害特征的描述基本一致〔4,5〕。提示老年人傷害預防應著重關注家居環境中的危險因素,通過改善住家條件,如改變物品擺放位置便于取用、加固門窗、浴室防滑等措施,減少可能造成傷害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社會及家庭可通過健康教育等提高老年人的傷害防范意識,老年人自身可通過加強運動鍛煉等提高協調性和柔韌性等身體素質,從而減少意外傷害的發生。氣候原因引起的老年人作息習慣、戶外活動頻率改變,提示在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戶外活動的同時應注意做好傷害的預防。
不同性別老年人的家庭角色分工不同。盡管現今社會男女地位日益平等,但大多數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仍為傳統模式,“男主外女主內”仍普遍存在,女性對家務的貢獻率顯著高于男性〔6〕,因此女性因家務或在家中發生傷害的比例比男性要高。不同性別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生活習慣不同。不同性別人群的骨密度存在差異〔7〕,且體內雌激素水平與骨代謝關系密切〔8〕,女性絕經后由于雌激素水平顯著下降導致骨量丟失,從而引發骨質疏松,因此女性較男性更易發生骨折或扭傷;另外,本研究中的內臟器官傷多數是由于喝酒引起的酒精中毒導致,而男性飲酒量和飲酒頻率均高于女性〔9〕,因此有男性發生內臟器官傷的比例顯著高于女性的現象。提示對老年人傷害的預防和干預應根據性別差異和生活習慣等特點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從而更有效地降低傷害發生率。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性別的差異,男性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女性〔10〕。提示除關注身體素質外,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容忽視。應提高對老年人心理問題的關注,針對養老模式、隔代養育、角色退化、喪偶等因素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干預。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中重度傷害及發生傷害后需要住院做進一步處理甚至死亡的比例均增加。隨著社會經濟和醫療衛生條件的發展,人均壽命越來越長,高齡老年人的比重也越來越高。做好老年人的傷害前預防及傷害后早期干預,對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質量、減輕家庭對老年人的照顧和贍養負擔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