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偉 黃曉梅
(廣西科技大學醫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5)
2015年廣西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643萬人(其中65歲以上456萬人),占13.62%,老年撫養比為21.03%〔1〕。眾多患有慢性疾病、部分或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的家庭養老負擔加重、增加了對機構養老的需求〔2〕。然而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處于起步階段,老年護理服務內容開展的不夠深入〔3〕,養老機構中護理人員有突出的離職現象〔4〕,這無疑制約了機構養老服務的發展。與之相矛盾的是護生就業形勢的嚴峻,如何幫助護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提高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意愿,是護理管理和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影響在校護生從事機構養老工作意愿的因素,并探討了提高其工作意愿的措施。
1.1對象 研究對象為廣西科技大學醫學院在校護生,納入標準為未畢業全日制護理學專業學生,自愿參與研究,沒有溝通障礙。2018年1~3月訪談12名在校護生,樣本量以重復出現被訪談者的資料,且分析資料時沒有新的主題概念出現為標準。為了保密,用S1-S12代表被訪談者姓名,一般資料見表1。
1.2方法
1.2.1資料收集 采用目的性抽樣,根據納入標準初步篩選研究對象,取得同意后雙方共同商定訪談的地點和時間。正式訪談前與被訪談者簽署知情同意書,之后與12名在校護生進行深度訪談,每位訪談時長0.5~1.0 h,在訪談中錄音并注意觀察、及時記錄被訪談者的非語言信息,如動作、表情、語氣等。為了確保能全面的討論到有關問題,以計劃行為理論(TPB)為框架確定了訪談提綱。

表1 12名受訪者一般資料
1.2.2資料分析 在每次訪談后24 h內采用定向內容分析法〔5〕進行資料分析,步驟如下:首先閱讀所有原始記錄;其次根據TPB和現有研究分析形成初始主題目錄;然后將分散的原始記錄整合成有意義的基本分析單元,再由兩位研究者分別分析基本分析單元,討論后將其歸納到相應的主題目錄;最后再次閱讀原始記錄,整理完善,形成最終主題目錄。
1.2.3研究的嚴謹度 為保證被訪談者的代表性,依據在校護生的性別、年齡、年級、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及是否愿意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等情況確定被訪談者。訪談中為了減少霍桑效應〔6〕,研究者訪談前均接受過訪談技巧培訓。分析資料時,綜合地整理、分析語言文字資料和非語言行為資料,保證資料的可信度。
2.1主題1:對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態度
2.1.1職業認同 不愿意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被訪談者對該工作不認可。不少被訪談者認為機構養老工作又臟又累,地位低、收入低、工作環境差。S12:“那里不都是護工嗎?那種又臟又累的工作我可不想干”。S3:“不想去養老院工作,待遇差不說還沒地位,工作環境也不好”。還有被訪談者提到機構養老工作晉升機會少,沒有發展空間。S11:“據我所知機構養老工作學習機會太少,也不好評職稱,不利于自身發展”。而愿意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護生在訪談中則表現出較高的職業認同感。S9:“尊老愛幼是傳統美德,這項工作很有意義,發展前景也不錯”。
2.1.2對老年人的態度 被訪談者對老年人的態度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兩方面。不愿意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被訪談者對老年人看法偏負向。S10:“我奶奶重男輕女,很多老人觀念陳舊又固執,我不想做這類工作”。而有意向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被訪談者對老年人看法更正向。S1:“我從小跟外婆生活,她對我很好,很多老人值得尊重”。
2.2主題2:個體所認為的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困難程度
2.2.1個人經歷或能力 訪談中有些護生談到個人經歷和能力。S1:“我外婆有心臟病,她住院了有時間我就去陪護。學護理挺不錯的,幫得上忙!”S10:“學過老年護理的課,不記得了,沒幾次。實習沒安排老年科”。S12:“老人主要是慢性病,病情多變,在學校學到的老年護理知識和技能有限,應屆生去不行的”。
2.2.2性格 性格也會影響到被訪談者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意愿。S3:“急性子的人做不了這項工作”。S5:“我吃不了苦,也受不了氣,這工作不適合我”。S6:“我太粗心,我要改行不做護理工作了”。
2.3主題3:重要他人的影響 重要他人指的是對個體的自我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人或群體,如在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及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有重大影響的父母、老師、偶像或平輩群體〔7〕。被訪談者在擇業時會受到某些重要他人的影響。
2.3.1家人 家人是否支持被訪談者從事機構養老工作會影響其工作意愿。S9:“我爸媽也說老年護理就業前景不錯,國家會大力發展,他們也鼓勵我從事這方面工作”。S5:“媽媽一個人照顧老年癡呆的姥姥好辛苦。她擔心我不適應,不讓我做此類工作”。
2.3.2老師 訪談中護生提到的來自老師的影響多比較積極。S4:“就業指導課上老師講老年護理很好就業,需求量很大。如果沒有醫院要我,也可以去社區或者老年公寓”。S8:“我想從事相關工作,因為老師說養老機構特別缺專業的護理人才,對男生來說是很好的機遇”。
2.3.3老年護理人員 被訪談者在實習或生活中接觸的老年護理人員也對其工作意愿有一定影響。S4:“在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實習時有個老師護理一個直腸癌晚期的爺爺,親手給他掏糞便,他家人很感激,還寫了表揚信,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S11:“在神經內科實習時好多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有個帶教老師嫌累計劃辭職呢。我寧愿去小診所也不去養老院”。
3.1影響在校護生從事機構養老工作意愿的因素 TPB由美國的心理學家Ajzen提出,可用于預測或分析護理人員采取某行為的意愿或意向,并分析影響采取這一行為的因素〔8〕。根據訪談結果,在校護生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意愿會受個人對該工作態度的影響,對機構養老工作職業認同感高、對老年人持正向態度的更愿意從事該工作,反之意愿較低,與楊玉潔〔9〕的研究結果一致。護生對自身能力和性格的看法也對其從事機構養老工作意愿有一定影響,若其有相關經驗或具備了老年護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認為適合機構養老工作則更愿意從事該工作。另外,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意愿還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家人的支持、學校老師的正確引導和老年護理人員的正向反饋對護生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意愿有積極影響,反之有消極影響。
3.2提高在校護生從事機構養老工作意愿的措施
3.2.1端正在校護生對機構養老工作的態度 首先,在校護生對老年護理工作要有積極正確的認識。從社會層面,我國老齡化趨勢非常嚴峻,應重視對老年護理人才的培養,加大對保障和提高老年護理人才的待遇,完善晉升機制〔10〕,使機構養老工作對護生更有吸引力。從學校層面,不僅要關注護生的學業成績,更要在培養過程中融入職業使命感、責任感的教育,鼓勵護生有作為、有擔當;在就業指導中應認識到機構養老工作蘊含著豐富的就業資源,可以將機構養老工作作為就業的一個重要途徑向學生推廣;老年護理及相關課程更要客觀地介紹老年護理發展的現況,并對機構養老行業的發展前景做科學地分析,使護生深切感受到機構養老行業前景美好,并有廣闊的個人發展空間。
另外,要引導在校護生對老年人的正確態度。國家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借助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呼吁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弘揚尊老愛老傳統美德。學校應在課堂內外給護生提供更多的與老年人接觸的機會,安排深入老年病房、老人院的見習或公益活動〔11〕,引導在校護生對老年人形成客觀正確的認識,提高護理老年人的意愿。
3.2.2樹立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信心 研究表明豐富的老年護理知識及熟練照顧老年人的技能可以消除在校護生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和誤解〔12〕,激發護生對老年護理工作的熱愛和興趣。因此,應根據臨床崗位需要有側重的合理安排老年護理及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形式上可采取角色扮演、個案分析、閱讀指導、社會實踐等多元開放教學法,實習中可以將養老院、社區作為實習基地,使學生掌握必備的老年護理知識和技能,從而樹立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信心。
3.2.3強化重要他人對在校護生的正面影響 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理論、技能知識的傳授,作為在校護生不可忽視的重要他人,在工作生活過程中教師也應重視對護生擇業觀的正確引導。老年護理教師本身應熱愛老年護理事業,并傳達給學生愛崗敬業、平等、奉獻的專業精神。臨床帶教老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要有高尚的職業素養與思想品德,能引領護生熱愛并忠誠護理事業。另外,可以充分發掘和宣傳工作在一線的優秀的養老護理人員的事跡,請他們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與體會,發揮榜樣的力量,從而使在校護生切實感受到機構養老工作的價值與收獲。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強調要推動養老機構提質增效,并明確提出要壯大人才隊伍,推進涉老相關專業教育體系建設〔13〕,作為護理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深入了解在校護生從事機構養老工作意愿的影響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護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提高從事機構養老工作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