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丹(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電子信息商務業發展迅猛,電子商務已經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在經濟和社會等各個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正在逐漸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當前,農村電子商務作為一種與時俱進的新興業態正在逐漸改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還比較滯后,農村網絡營銷手段才逐漸運用并在農產品市場中占有一定位置,但是傳統營銷方式在我國的農產品市場上仍占主導地位。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推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將迅速推進,并將不斷地改變和影響現有的農村生產模式和農業生產體系。
(1)改變和影響農村生產經營模式
近年來,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推廣和應用,覆蓋農村各地的現代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農產品加工信息平臺、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農業科技信息平臺和電子商務培訓教育等平臺不斷出現,廣大農村地區農業電子商務服務網絡已經初步形成,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的基礎已基本夯實,農業電子商務開始滲透到農產品及原料流通的各個環節。不過總體來看,農村電子商務還處于起步階段,農產品生產、物流、交易等環節的發展仍然滯后。加上思想保守,一些農村偏遠地區文化教育水平不高,對新鮮事物接受度偏低,人員流動性又大,懂得并能有熟練操作技能的電子商務人才還很缺乏,廣泛應用農村電子商務改變現有的農村生產模式和體系的路還很長。
(2)是提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經
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大力發展農場、農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村信息化組織,加快構建科技化、信息化、專業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是未來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有效應用將有利于利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科技優勢,通過電子商務向農民更迅速傳遞技術知識服務、市場供求信息,改良農村商品經濟生產、銷售、流通等流通成本和環節,從而改變了傳統復雜冗長的市場活動,推動農業的生產和銷售,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力,并由此形成一種新的農村商業模式和發展路徑。
(3)將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由于農村電子商務跨越了地域、時空界線的特性,促進了農民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從根本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在更大范圍內調節了生產與市場的矛盾。與此同時,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尤其是帶動了貧困村農民脫貧致富和富裕村農民快速增收。如農村通過網上電子農貿信息平臺和農業資訊服務平臺的建立,可以使廣大農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共享生產、銷售、流通等各個生產和交易信息,通過及時有效地傳遞農產品的市場生產供應信息,幫助廣大農民了解和掌握產品供應需求,及時化解農產品的供需矛盾,并由此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民的增收和抗風險能力。
(1)加強農村電子信息化政策性研究
隨著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廣泛建立和推廣,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和銷售流通等領域已經發生了極大地轉變,農村經濟開始向農業科技化、信息化、電子商務化方向發展。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推廣和應用,促進農村經營模式的轉變工作涉及面廣,特別是當前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還轉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著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農業電商服務機構缺乏、農民思想觀念還存在局限性、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還跟不上發展等等問題,因此政府加強農村電子商務的政策性研究和引導尤為重要。應加強農村電商制度、政策法規和電子信息化運行機制等方面研究,積極、有序地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的推廣和應用。
(2)大力推動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進一步完善農村通信基礎設施。積極創造條件,推動電話、寬帶網、移動通信網絡“村村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努力實現行政村村村通光纖,并逐步改善無線通信網絡。大力建設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加強對涉農信息資源和農村信息化隊伍資源的整合力度,建立起市、區縣(市)、鄉(鎮)和村四級農業信息綜合服務體系。積極鼓勵農村在農業生產、經營、銷售、管理等環節深度開發并充分利用電子信息資源和技術,促進先進、適用、成熟的電子商務技術與傳統農業“嫁接”,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
(3)不斷拓展農村電子商務應用領域
緊密結合個地特點,研究制定農村電子商務規范,切實做好重點地區農村電子商務試點示范,推廣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村電子商務經驗,探索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建立農村信息資源共享和交換機制,積極發展具有信息咨詢、農產品服務、人才交流服務等功能的農村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促進有序競爭與合作,提高農村的信息化及電子商務應用水平。充分利用當前互聯網移動支付、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等電子信息技術領域迅猛發展的機遇,融合拓展發展空間,不斷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的應用與發展空間。
(4)加快構建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
科學制訂農村電商發展規劃。從信息化戰略高度,規劃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促進形成良好的農產品生產、產品研發、資本投入、商業應用、產業經營、銷售流通等市場服務體系建設。發揮市場自身作用。完善包括農村消費、農村流通、農村生產要素和服務在內的現代農村市場體系,加快市場的立法進程,進一步發揮市場自我管理作用。打破條塊分割和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建立統一、開放的生產生活要素流動市場和電子網絡平臺。健全綜合行政執法、行業自律、社會監督,對農村信息服務平臺進行細化,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強化市場的法制宣傳教育,對農村電商應用體系及電子信息平臺進行大力扶植和推廣,從而實現農村電子商務的商品化、品牌化、本土化等策略。
(5)擴大對農村電子商務的金融投入。在農業資訊服務和農產品交易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參與建設村級以上農產品的信息采集、電子采購和農產品銷售為主的農業電商平臺、農產品網上競價交易所和助農金融服務點。鼓勵各地成立以B2B模式為主導的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網站,為農產品提供信息、交易、咨詢和服務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形成以“農戶+公司+網絡”代表的農村電子商務新模式。使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通過電商平臺的廣泛應用,農村的生產模式更貼近市場,農業的生產和經營更具有科學性和競爭性,從而有效地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和銷售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