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中國海關總署8日發布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情況。路透社等西方媒體對有關數據給予高度關注,并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表現出疑慮。實際上,12月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對中國經濟狀況給出精準的判斷。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
路透社9日援引有關數據稱,中國11月出口連續第四個月同比負增長。當月對美國出口降幅進一步擴大、對歐盟出口轉負,并認為這表明在貿易戰沒有實質性緩和、全球經濟也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出口很難有實質好轉。CN?BC等美媒在報道中稱,中國的進出口增速今年以來一直在低位徘徊,并沒有如市場預期回歸正值。由于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本月7日召開的“第十七屆中國改革論壇”上提出“用刺激性辦法保6,還是用改革的辦法穩5”的觀點,不少西方媒體借此推斷,中國經濟下行的趨勢并沒有結束,聲稱對中國未來的金融、外貿、外資環境都不太看好。
但中國經濟的全貌并不僅局限于上述數據。就連路透社也在報道中強調,11月中國對新興經濟體出口大多改善,尤其是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速高達兩位數。這表明中國出口目的地更加多元化,對美國市場依賴性在下降。路透社還援引中國國家統計局11月公布的PMI指數(國際上通用的監測宏觀經濟走勢的先行性指數之一)報道稱,中國11月的PMI指數已回升至50榮枯線上方,并創下8個月來新高。伴隨著前期逆周期調節政策進一步落地,中國經濟運行開始顯露由降轉穩跡象。還有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基建增速回升,將對經濟帶來托底支撐,短期內不宜對中國經濟過度悲觀。
而劉世錦所提出觀點的前提是,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速增長平臺。他7日表示,中國經歷的是增長階段的轉換,是符合規律的。
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萬喆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但無論是5%還是6%,都算是中高速的增長,只要經濟不出現失速現象,即經濟增速突然下降,都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都處于一個合理區間。
萬喆認為,當一個經濟體發展到一定體量的時候,其巨大的經濟基數,伴隨而來的就是經濟增速的放緩,歐美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都已印證這一點。
萬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中國在世界主要的經濟體中仍然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在新興經濟體中的發展速度也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