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媛丹
12月9日的《解放軍報》(下稱軍報)頭版刊發題為“海軍新型艦機人才培養工程全面展開”的報道稱,一批優秀飛行員正接受艦艇作戰指揮等專業課程培訓,準備走上新的艦機融合工作崗位。軍事專家稱,未來的航母艦長可能是他們中的一員。
軍報報道稱,11月下旬,在海軍某學院,一批優秀飛行員正接受艦艇作戰指揮等專業課程培訓,準備走上新的艦機融合工作崗位。培訓班學員均來自艦載機和新型戰斗機部隊,有著豐富飛行經驗,部分學員還取得了航母上艦資質認證。按照“擇優培養、能力為本、體系設計、海空特色”標準,經過層層嚴格選拔,他們通過了10多個方面的考核測試。培訓學員在校期間,要完成艦艇操縱、作戰基礎、軍事訓練與管理、戰略思維、航母作戰等課程學習,還要通過艦艇實操實作等考核,從而具備指揮艦機協同作戰的能力。
軍事專家李杰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培訓班的學員將成為中國新一代海空合成指揮員。海空合成指揮員的培養和中國航母建設息息相關。1987年,中國航母夢的標志性人物、時任海軍司令員劉華清向上級機關匯報了關于海軍核心力量——航母和核潛艇的裝備規劃。同年秋季中國海軍在海軍廣州艦艇學院開辦首批“飛行員艦長班”,百里挑一共選拔了10人。這批人是中國海軍第一代上天能駕機、下海能操艦的復合型海上指揮員,原海軍司令員張連忠上將曾公開證實:“這期飛行員艦長班目的就是為將來的中國航空母艦培養艦長。”飛行員艦長班的10名學員之一李曉巖曾擔任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接裝訓練首任指揮員。其他學員還包括明星艦長柏耀平、王仲才等海軍新型軍事人才的代表。
新一代海空合成指揮員與首批海空合成指揮員的目標一致,但時代背景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987年的中國還沒有屬于自己的航母,時至今日,中國已擁有兩艘航母。軍報最新報道的這屆培訓班學員中有很多已取得航母上艦資質認證,對航母有全方位了解。軍報報道中提及的海軍艦載機航空兵某基地參謀長徐英是首批取得晝夜間航母上艦資質認證的艦載戰斗機飛行員,曾高質量組織完成艦載機空中加受油、阻攔著艦、滑躍起飛等重難點訓練任務。
李杰表示,第一批飛行員艦長班學員在學習時連航母都沒見過,從指揮員到學員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當時處于摸索階段。而現在中國擁有自己的航母已經很多年,各層級都已越來越熟悉航母,對人才培養的目標、方向、能力等能做到心中有數。而且現在的學員起點高,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
軍報9日的報道稱,“此次培訓是海軍著眼航母部隊建設迫切需要,對新型艦機人才培養的全新探索。培訓班以信息化條件下艦艇管理和作戰指揮能力培養為核心,既突出整體設計又注重階段培養,著力構建具有我軍特色的艦機融合發展人才常態化、多元化培養體系。”
《環球時報》記者查閱資料后發現,目前包括航母艦長在內的中國艦艇指揮官大都是從戰斗艦艇部隊選拔出來的,沒有飛行員履歷。相比之下,飛行員艦長堪稱美航母艦長的“標配”。對此,李杰認為這和中國航母建設的階段性密切相關,遼寧艦擔負的任務更多是訓練和試驗,需要成熟的水面艦艇指揮員,保障各項試驗任務的開展。此外,公開報道提及,中國的航母艦長雖然來自水面艦艇部隊,也需要去學習和體驗飛行。李杰認為,隨著中國航母走向遠海,航母艦長就越來越需要掌握在復雜海空域指揮艦機協同的能力。從飛行員成長起來的航母艦長優勢在于具備水面、空中二維視角,既能掌握艦艇實操,又熟知空中情況。眾所周知,艦載機是航母的拳頭,沒有艦載機,航母是無法發揮威力的,在作戰環境中,艦載機部隊是最重要的力量,艦長如果是飛行員出身會更熟知艦上起降、機艦協同要領;了解空中編隊作戰要求,能更好地對來襲敵情做出判斷,管理空中編隊等。李杰強調,從飛行員到戰艦艦長再到航母艦長需要長時間歷練,不僅要掌握艦艇基本情況,還得能指揮編隊作戰,包括編隊內的艦艦協同、艦機協同,還有編隊和其他艦艇之間的協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