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陳洋 青木 本報記者 倪浩
9日,中國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將實現管輸和生產、銷售分開,以及向第三方市場主體的公平開放,有利于促進市場競爭。美國彭博新聞社9日稱,經過長期規劃的中國國家管網公司誕生,標志著中國最大的能源改革正式開啟,以幫助供給跟上日益增長的需求步伐。
籌劃已久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報道,中國國家管網公司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全國油氣干線管道、部分儲氣調峰設施的投資建設,負責干線管道互聯互通及與社會管道聯通,形成“全國一張網”,負責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的管道輸送,并統一負責全國油氣干線管網運行調度,定期向社會公開剩余管輸和儲存能力,實現基礎設施向所有符合條件的用戶公平開放,有利于減少重復投資和管道資源浪費。
俄羅斯衛星新聞網9日報道說,中國國家管網公司系由中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剝離管道資產重組而成。中俄兩國元首12月2日通過視頻連線下達指令,正式啟動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對華供氣。2014年5月,俄氣與中石油簽署為期30年的供氣合同,約定俄方每年向中方供應380億立方米天然氣。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9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國家管網公司的掛牌籌劃已久,日后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輸送將會納入國家管網集團公司,接受其統一管理和調配。林伯強認為,這是中國石油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是結構性的變革。之所以要進行全國性的管網制度的改革,目的就是構建“全國一張網”,實現油氣長輸管道的互聯互通,為所有用戶提供“無歧視”的公平的市場環境。
“就像當年的電網改革一樣,為所有的進入和輸出提供公平統一平臺,并通過獨立的管網平臺刺激上下游資本的進入。”林伯強稱,理論上,更多的競爭意味著整個產業效率的提升,所以這種改革是順應行業發展的改革。
對油氣價格有何影響
“中國減少煤炭行動的里程碑!”德國《經濟新聞報》9日報道稱,在新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之際,中國周一宣布,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標志著北京尋求確保能源供應多樣化又邁出一大步。
香港《南華早報》9日稱,管網合并2014年就在中國政府考慮之中,是北京將國有工廠和產業整合成更大更少集團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幫助他們度過經濟增速放緩難關,應對來自全球對手的競爭。“三桶油”管網合并,也恰逢中國誓言減少對化石燃料以來,大幅調整能源行業以及加快煤改氣步伐之際。去年,中國對煤炭依賴從2012年的68%減少到59%。與此同時,國內天然氣的生產和消費也將增加。從2018年到2040年,油氣產量將翻倍,達到3250億立方米。路透社認為,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深化油氣體制改革邁出關鍵一步。
新加坡《海峽時報》9日稱,這項改革的目的還在于,幫助小企業或者外企進入此前嚴格控制的基礎設施行業。隨著管網從“三桶油”剝離,其他企業可以進入和合理配給油氣資源。這項計劃與其他改革一樣,旨在為私營企業和國企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
至于成立國家管網公司對油氣價格有何影響?路透社引述國家管網公司有關人士的話表示,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后,可以推動形成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中間統一管網高效集輸、下游銷售市場充分競爭的油氣市場體系,有助于形成市場化油氣價格機制,從而使油價和氣價更為合理。
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
目前中國油氣管道密度相較于管網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增長空間,管道運輸能力有待提升。根據中石油發布的《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天然氣運輸管道里程約為7.6萬公里,管道密度為7.9米每平方公里,而美國93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天然氣管線長度已經超過50萬公里,管線密度超過53.4米每平方公里,是中國天然氣管線密度的6倍以上。
另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德國是油氣管道最密集的國家之一,德國目前90%以上天然氣來自國外進口,天然氣管道總長達60多萬公里。為了更好管理油氣管網,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還下設聯邦網絡設施局,來負責電力、油氣管網等基礎設施的管理。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安全部部長對管道建設項目的規劃、立項進行審批。
林伯強表示,目前中國油氣管網的建設與歐美,尤其是與美國相比差距仍然比較大,發展階段整體落后,主要體現在管道網絡的長度和密度上。中國目前也在大力發展管網的建設,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他認為,如果管網公司成立以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那么勢必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日后其公平制度以及轉運效率體現出來,就會刺激更多的社會資本介入到整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