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學 張靜



金秋九月,丹桂飄香的季節,古城西安迎來了“第六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同步啟幕的還有“201 9文旅融合發展論壇暨‘中國演藝之都發布儀式”。11家演藝團體結盟并發布了《中國演藝之都西安宣言》,提出將西安打造為“中國演藝之都”,把西安樹立為文化演藝助力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旗幟和標桿。
9月7日。陜西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及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深圳華僑城國際傳媒演藝有限公司、陜西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等11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西安旅游演藝聯盟。聯盟秘書處發布《中國演藝之都西安宣言》倡議:要打好組合牌,避免馬太效應;要完善產業鏈,形成演藝生態;要智能化運營,建設智慧演藝;要做好市場營銷,贏得流量紅利;要有序管理,搭建良性的聯動平臺;開放資本市場,搭建投資平臺,用好旅游產業基金。宣言昭示。陜西趕文化旅游融合之大潮,謀文旅消費升級之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將推進旅游演藝的轉型升級作為首要任務。這些利好政策,給西安打造“演藝之都”提供了良好的歷史機遇。
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顧勁松在“2019文旅融合發展論壇暨‘中國演藝之都發布儀式”致辭時說:“現階段文旅融合發展剛剛起步,道路還很長。陜西省文旅融合發展的機制、體制還需要進一步健全,支撐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理念有待進一步深化,規律有待進一步探索,在打造‘中國演藝之都過程中,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深度探討、充分交流、加強合作、資源共享,協力推動我省文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
“西安旅游演藝聯盟的成立將助推西安成為中國旅游演藝之都。”陜旅集團董事長周冰表示。“西安在中國所有城市里,旅游演藝、臺次、節目最多,西安也匯聚了諸多一流的旅游演藝單位,這就決定了將西安打造成為中國旅游‘演藝之都有其必然性”。
隨著西安旅游業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希望在參觀景點之外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傳統文化。而演藝作為文化和旅游結合最緊密的產業,可以通過提供高品質精神文化產品,助力文旅產業供給側改革,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推動城市的文旅產業轉型升級。
演藝產業兼具經濟功能和文化屬性,既是無污染高產出行業,又是流行的時尚前衛和藝術先鋒。將西安打造成“中國演藝之都”,也是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有效手段。
張小可曾是陜旅集團董事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是陜西旅游界標桿式的人物。他認為西安打造“中國演藝之都”是在擔負著一個歷史責任。他說,“西安是集世界歷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為一體,有著極強的影響力、極高的知名度、極富足的演藝創作資源和極廣泛的市場需求。”
據本刊記者了解,現代“演藝之都”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演藝產業有相當的規模,劇場數量多、劇目品種高、觀眾人數大。和運用的可持續性強,包括擁有一大批創作、制作演藝隊伍;第二,演藝市場對這個城市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有顯著的貢獻能力;第三,演藝業對這個城市知名度、美譽度有很強的提升力。
放眼國際層面,具備上述特點并可以稱之為“演藝之都”的奠過于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拉斯維加斯等城市。倫敦作為國際上著名的“演藝之都”,是建立在數百年文學、戲劇創作傳統和觀演習慣基礎上的文化產業成果。在倫敦旅游,若說音樂劇是游客眼里金字塔的塔尖。泰晤士河南岸的環球莎士比亞劇場、英國國家劇院、青年維克劇院和更小眾的戲劇演出場所,就是這座“演藝之都”的塔身。基礎夯實牢固,頂端高雅絕倫!倫敦西區戲劇、音樂劇產業與影視、旅游的深切互動,是作為“演藝之都”的核心競爭力。而在紐約,百老匯戲劇產業園區已形成完整的創意產業鏈,從上游的創意、策劃、投資、劇場整修到演出組織、演員培訓、票房推銷、宣傳活動、紀念品銷售等,都按照社會化規模生產。產業鏈上的每一環節,都有若干專業公司承接業務。倫敦和紐約,是世界各地打造“演藝之都”的標尺。
據本刊記者了解,在中國,迄今為止,已經先后有北京、上海、杭州等十個城市發出了打造“演藝之都”的號令,比如說:張家界要打造中國演藝之都、桂林要打造國際演藝之都、橫店要打造中國旅游演藝之都,合肥要打造東方百老匯、重慶要打造西部特色演藝之都,甘肅敦煌也提出“我們要逐步地把敦煌打造成演藝之都”。
張小可認為,打造“中國演藝之都”是中國城市發展的戰略命題,是中國城市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到相當程度時,文化事業發展的必然追求。也是文化自信深入人心的表現。西安打造“中國演藝之都”恰逢其時,應當從歷史題材、民俗題材、革命題材劇目創作以及海外劇目引進等方面入手。
近年來,陜西積極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推動西安快速建設成“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國際產能合作、科技教育、國際文化旅游、絲綢之路金融等五大中心。西安打造“中國演藝之都”,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正是打造國際文化旅游新中心的重要抓手之一。
西安打造“中國演藝之都”的大幕已經拉起。硬件設施建設方面,目前西安市建成了西北地區第一座國際化標準大劇院——“陜西大劇院”,總座位數僅次于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和江蘇大劇院,位列全國第四、西部第一。此外,西安還擁有1303座位的西安音樂廳交響大廳、134座位的室內音樂廳和149座位的流行音樂斤,這都是西安的精品文化設施和文化地標。
從演藝發展視角來說,西安打造“中國演藝之都”已經有了深厚基礎。回望過去,西安演藝在全國不僅起步早而且具有較高的演藝品牌知名度。1982年推出的《仿唐樂舞》是中國旅游演藝的開山之作。2004年至2015年,是國內旅游演藝快速推進與發展的階段。這期間,2005年大唐芙蓉園推出的《夢回大唐》是演藝在景區常態化演出的一個先行者。2006年華清池推出的實景演出《長恨歌》如今在百度熱度和微信熱度上仍遙遙領先。以《長恨歌》演出管理為范本的三項標準列入實景演出國家標準修訂計劃,填補了全國旅游演藝行業國家標準的空白。2013年。《夢回大唐》共接待觀眾13萬人次,實現收入2000萬元。2015年至今,國內旅游演藝進入“爆發增長期”,西安也迎來了新一波爆發,出現了10多部旅游演藝作品,既包括室外實景演藝,也包括室內劇場演藝,還有新興的沉浸式演藝。據統計,目前陜西有各類旅游演藝24臺,其中西安市有16臺。
西安旅游演藝優勢很明顯,不僅類型和體量多樣。而且題材內容豐富、制作標準高帶來了市場良好的口碑,已經初步顯示出集聚效應。在2019文旅融合發展論壇上,專家都認為西安打造“中國演藝之都”有著深厚的基礎。
從市場需求視角來看,西安游客人氣暴增,需求旺盛。今年上半年,西安市其接待游客1.39億人次,同比增長21 89%;旅游業總收入1457.77億元,同比增長27.03%。這些數據,增強了西安打造“中國演藝之都”的底氣。
今年9月中旬起,西安市就啟動了“秋炫中國·賞西安”秋季文化旅游系列活動,圍繞“秋味、秋影、秋音、秋行、秋山、秋慧”6大主題。綜合休閑、生態、音樂、健身、康養、研學等文化旅游元素,47項具體活動陸續在國慶假日開展,吸引大量人氣。特別是國慶假日期間,西安市各種文化旅游活動豐富多彩,魅力誘人。城墻“我和我的祖國一西安城墻光影展演”、大唐不夜城《我和我的祖國》及大雁塔北廣場水舞燈光秀、高新區嘉會坊·嘉會巷“與你同聲”音樂會、白鹿原影視城“祖國有我,我有祖國——千人紅歌快閃”、白鹿原·白鹿倉萬人共唱《我和我的祖國》等主題活動祝福偉大祖國繁榮昌盛,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此外,在高新·果核劇場、西安音樂廳一交響大廳等組織“悲慘世界25周年紀念演唱會”高清放映,西蒙·拉特爵士、伊曼紐爾·艾克斯與倫敦交響樂團2019西安音樂會,兒童音樂戲劇《繽紛世界之中華經典》,西安珍友社十二周年慶典演出——西安站等演出。西安漢城湖己亥年漢式集體婚禮、“武韻雄姿·金甲城垣”——城墻武士文化展演、“秋炫中國·賞西安”2019新城金秋文化旅游消費季等一系列活動,促進文化旅游消費。七天假日,西安市共接待游客1736.74萬人次,收入151.87億元。根據攜程自由行數據顯示,西安名列國慶國內自由行人氣目的地城市第9位,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西安明城墻、華清宮上榜攜程國慶十大人氣歷史景區。
西安必將迎來“中國演藝之都”的美好未來。“主題公園+演藝是近年來文旅融合的成功模式。西安在原有傳統旅游資源的基礎上,也吸引著國內大型文旅集團主題公園的落地”。陜旅集團副總經理李軍說,“例如華夏文旅的《駝鈴傳奇》、宋城演藝集團的《中華千古情》、華僑城的‘歡樂谷等演藝節目和項目近幾年陸續落地西安,會進一步提升西安的演藝氛圍。進而打造西安旅游+演藝的新高地。”
李軍認為未來的西安演藝可能會呈現演藝多元化、主題精準化、場景沉浸化、規模收縮化、創作精品化、市場分層化等六個趨勢。“大型演藝項目雖然依舊市場火熱,但中小型、特色類的旅游演藝產品將會是未來演藝市場的主力軍”。他說,“更多演藝產品會走向商業綜合體、綜合性街區、三四線城市等。演藝更加貼近人群,從而打破傳統演藝市場格局,走進市民的各類生活空間。”
走向城市社區,走進市民生活的演藝活動,是夯實“中國演藝之都”的基礎。
打造“演藝之都”之路,雖然遙遠而艱辛,但會快速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使西安早日成為“一帶一路”國際文化旅游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