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海 申華


時值深秋,寒意襲來。縣秦保局“三園”辦工作人員依舊在秦嶺北麓藍田境內的各鎮(街)、村組奔忙。查看樹苗生長、拍攝管護情況、記錄群眾反饋……從9月下旬開始,作為藍田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執法局擔負“三園”建設管理服務工作的主要負責人,鄭育雄和他的十幾名同事一直在對已實施的栽種項目地進行全方位復檢,確保年度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
今年是藍田縣加快補齊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短板,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緊緊圍繞“秦嶺大綠道”工程,全力推進“大花園、大果園、大公園”建設進入從規劃到全面實施的關鍵階段。鄭育雄他們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愈發的重了。他告訴記者,全縣涉及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職責的單位、街鎮都已將“三園”建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聚焦長效恢復促進協調發展
藍田縣是秦嶺北麓西安境內沿(涉)山縣區之一,在違建整治后積極探索、謀劃制定生態修復長效工作機制,確保修復到位。2018年9月,正式出臺了《藍田縣建設城鄉大花園大果園大公園實施方案》。按照統一規劃、統籌協調,串珠成線、以線帶面的要求,統籌縣域內川原山嶺區域資源,以域內秦嶺北麓坡腳和北部嶺區荒山、荒坡、荒溝為主戰場,以秦嶺北麓自然生態修復為重點,按照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花則花的原則,實施集中連片恢復、規模協調發展。
同時,《實施方案》按照秦嶺北麓各鎮街兩年半的規劃逐步推進,力爭到2020年底利用5個栽植季發展10萬畝。其中生態林3.5萬畝,干雜果4萬畝,水果2萬畝,中藥材0.5萬畝。2018年秋冬季已完成5個栽植季的平均數2萬畝,每個鎮街完成1000畝以上的任務。推進生態建設和鄉村振興統籌發展,“讓藍田全域綠起來、美起來、群眾富起來”。
2018年11月11日,縣委書記陳順利在藍關街辦馮林寨村召開的全縣“三園”建設現場會上指出,全面推進“三園”建設是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和“兩山理念”重要論述的具體實踐。要結合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全域旅游,全力打造好藍田生態環境建設史上這一重大系統工程。在提升秦嶺北麓治理恢復水平的同時,促進縣域生態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按照《實施方案》,藍田在秦嶺北麓沿線各節點、峪口以大公園建設為重點,實施全面、精細地打造提升,寓文化于生態、寓生態于文化,努力實現生態與文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在秦嶺北麓沿線各鎮街圍繞民宿發展,規劃栽植具有觀賞價值、經濟價值的中藥材或經濟作物,輔以彩葉、觀花生態林、經濟林,建設秦嶺坡腳大花園,提升周邊環境。
以秦嶺北麓、嶺區各鎮街為重點建設大果園。栽植花椒、柿子、櫻桃、獼猴桃、葡萄等經濟林、果林。繼續抓好西川、鹿原北坡大杏、櫻桃栽培。按照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的思路,總結推廣華胥杏花谷開發經驗,使“大果園”拓展“大花園”“大公園”功能。使生態美麗與農民富裕和諧融為一體。在山嶺區拓展林下經營,建設中藥材基地。
2019年藍田縣繼續鼓足干勁從“一鎮一村、一粱一溝”做起。按“栽一片、活一片、成一片”的工作思路,全面推進“三園”建設。
政府統籌推進合力共筑共建
在去年召開的全縣“三園”建設現場會當天,組織了300多名干部、群眾挖坑、栽樹,千得熱火朝天,不一會就種下了1500棵綠油油的白皮松,原本光禿禿的荒坡一下變得生機盎然。此后的栽種季,藍田打造秦嶺“大花園、大果園、大公園”的建設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為加強對“三園”建設的組織領導,成立了由藍田縣有關部門和各鎮街主要領導為成員的藍田縣建設城鄉“大花園、大果園、大公園”領導小組,主管副縣長任組長,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林業局,由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執法局(林業局)局長、農業農村局局長分別擔任主任和副主任。辦公室負責全縣大花園大果園大公園建設的綜合協調、規劃編制、督查考核等日常工作。
同時,縣里還專門聘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市林業技術推廣中心的5名專家組成“技術咨詢服務顧問小組”,會同當地林技人員為群眾送技術服務下鄉。并且組建起技術服務隊,包抓鎮(街)技術指導到田間地頭,對整地、放線、挖坑、栽植全程實施操作指導,通過專業規范的技術指導,現場踏勘地塊、示范園規劃設計、確定具體的適栽品種及數量、指導群眾科學栽植,得以有效有序穩步推進。
在具體工作中,通過細化分解任務,層層壓擔子,來確保建設進度。秦保局組織20名干部,建立包片工作隊,分四個片區(西川橫嶺片區、東川沿山片區、山區、原區),人人包鎮,人人蹲點重點村。人人有100畝以上的示范地塊,全天候深入田間地塊為群眾解決問題。對于進度緩慢的鎮(街)實行銷號式督查,每日任務排名通報、點名批評。同時,手繪群眾栽植地圖。
“三園”辦干部對于已栽植好的地塊核實面積,手繪地圖,繪出所在鎮(街)村組及小班的位置、面積、樹種。
為了進一步充實一線工作力量,搶抓工程進度,藍田縣將2018年接收安置的10名復員轉業退伍軍人,在待分配期內全部安排在“三園”建設第一線。既幫助他們盡快熟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又激發了他們展現不懼困難、敢打敢拼的軍人本色。
截至2019年10月,19個鎮(街)共栽植面積1.73萬畝,主要以白皮松、花椒為主,兼有其它經濟苗木和綠化苗木。并建成三個縣級示范園410畝,按照所在區域樹種分布的多少和帶動作用的大小,分別建成三宮廟新房村花椒示范園50畝,玉山鎮翟家村白皮松示范園300畝,湯峪鎮湯石村獼猴桃示范園60畝。
營造“綠色福社”
走進藍田,花草樹木有姿有致,藍天白云交相輝映,無論是國道、省道,村鎮街巷,還是村民庭院,無處不美,無處不靚,花園一樣的景觀,生機滿滿又詩情畫意,讓人沉醉。
小寨鎮董嶺村的一位老奶奶說:“我孩子都在城里,都讓我到城里享福,我不去,我們村現在很漂亮,像個大花園一樣,都不想走了。”
王井是土生土長的藍田縣焦岱鎮老虎溝村人。他辭去西安攝影記者的工作,回到家鄉開辦民宿。用他的話說,就是因為這里越來越美了。
“打造大美秦嶺修復林、景觀林、致富林,積極推動秦嶺生態修復,做好旅游、文化、生態‘三篇文章,讓綠色成為藍田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應該說是‘三園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藍田縣副縣長韓格峰說。
據藍田縣“三園”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時間、任務行將過半的關鍵時期,積極落實獎補政策。引導大戶造林,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撬動社會資金投入到“三園”建設中來,創新實踐市場化、規模化植樹興綠之路。
同時,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做好建設規劃。目前,各鎮(街)嚴格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域和條件,做到造林與鄉村綠化相結合,綠化與美化相結合,把政府行為和群眾意愿相結合;堅持喬、灌、花、草結合。綠化、美化、凈化、香化相結合;優化和改善秦嶺區域生態環境為中心,建設生態文明,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進而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
在此基礎上,各鎮(街)通過落實管護人員和設施,鞏固造林成果。截至目前,已建成項目林地,全部納入藍田縣森林資源網格化管理體系,實現了“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管理格局,確保保護到位。同時,建立起“三園”建設督促檢查機制。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做到人人肩上有擔子,心中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