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陳本利



產業是就業之基、增收之本,是脫貧攻堅工作中最關鍵、最管用的扶貧措施,關系整個脫貧攻堅工作大局。陜西省平利縣在脫貧攻堅戰役全面打響以后,縣交通局圍繞全縣脫貧攻堅總體部署,把促進產業發展作為交通行業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主要任務,扎實推進脫貧攻堅交通保障工作,努力探索出了“抓交通興產業促脫貧”的脫貧攻堅交通保障工作模式,打通了制約產業發展、群眾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精準定位交通保障功能。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平利交通局在保障建制村通水泥路達標的前提下,把如何“促進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作為制定交通脫貧攻堅規劃的先決條件,緊緊圍繞全縣經濟發展規劃,先后建成平旬路、女媧廟、長安茶山、龍頭新村、三里埡貢茶、二道河產業孵化園等旅游路、產業園區路160余公里,啟動白獅二級路、洛南三級路、長安文旅產業路等項目80余公里,實施完善工程、“油返砂”整治、通組路硬化項目597公里。這些項目的實施,既改善了群眾出行環境,又打破了交通對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將平利產業帶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精準實施交通脫貧項目
在實施交通脫貧項目過程中,平利縣集中有限資金,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統籌規劃綠化美化、安全防護、公交站點等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按照項目功能定位,針對具體情況制定實施方案。對保障貧困村出行的建制村通暢達標項目,側重安全性、實用性,以4.5米寬水泥路為主,配套安防設施;對種養殖類產業園區路,側重解決生產物資和產品運輸問題,以3.5米寬水泥路或砂石路為主;對旅游觀光類園區道路,則以四級瀝青路為主,標志標線、安防設施、綠化美化一次到位。通過有針對性的確定項目建設標準,既解決了群眾出行和產業發展的交通問題,又有效地避免了資金浪費,使有限的項目資金用在刀刃上,充分發揮了扶貧資金應有作用。
精準助推特色產業發展
交通環境改善后,在解決了產業發展運輸問題、方便了游客出行的同時,又美化靚化了鄉村,蜿蜒的道路在青山綠水的襯托下,宛如一幅幅秀美的畫卷,吸引八方來客。每逢節假日長安茶山、龍頭新村、馬盤山游人如織,觀賞平利鄉村美景、體驗茶葉采摘樂趣、品嘗農家特色美食、選購山野特產香茗,極大地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便利的交通環境、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優惠的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地企業到平利投資辦廠,也使外出務工人員紛紛返鄉創業,近年來平利新改建高效茶園18萬畝、種植絞股藍5萬畝,年產量9100噸,荼飲產業總產值9億元;發展各類產業園區18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15家、社區工廠83家。產業發展、社區工廠建設得到中央、省上高度評價,其經驗多次在中央、省上主流媒體推廣。一條條道路將各產業園區、各旅游景點緊密連接起來,成為助推平利產業發展、經濟騰飛的翅膀。
精準帶動農戶增收脫貧
2016年至今,平利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累計支付農民工工資近億元,直接增加了群眾收入。交通環境的改善,為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助推平利產業蓬勃發展,各類產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幫扶貧困戶1.1萬余戶3.8萬余人,社區工廠提供就業崗位6000余個,有效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了群眾收入,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馬盤山是平利縣城周邊一家集生態休閑、綠色食品加工、特色餐飲、游樂園、養老中心于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園。由于交通不便。導致資源優勢不能充分發揮效益,園區經營狀況一直不溫不火。為改善園區交通環境,幫助企業走上快速發展大通道,交通局按四級瀝青路標準對馬盤山園區13公里道路進行加寬改造。項目完工后,降低了種養殖產業成本,帶火了特色休閑、餐飲,使馬盤山園區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每年提供20多個固定就業崗位和1000余個臨時用工,支付勞務工資70余萬元。馬盤山生態農業觀光園在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履行社會扶貧責任,累計投入近百萬元資金,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主動與2個村銜接結對幫扶貧困戶120戶475人。通過產業帶動、勞務用工、土地流轉、訂單農業、捐贈農資、資助大學生等方式,幫助貧困戶人均增收1250元。
脫貧攻堅交通保障項目的實施,有效解決了產業發展交通瓶頸制約問題,將平利產業帶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群眾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使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就業,有了穩定收入來源,從根本上保障了脫貧效果的持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