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始至戰敗期間,日本向中國東北地區輸送了大量農業移民,其目的是確立以“大和民族”為核心的殖民統治,實現永久霸占中國東北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少日本年輕女性響應號召自愿前往,與日本男性移民結婚,她們被當時的日本社會稱為“大陸花嫁”。本文就滿洲移住協會的機關雜志《開拓滿蒙》中的移民宣傳內容展開分析,從媒體宣傳的視角探討日本女性移民“滿洲”的動機形成過程。
孟書琪手機號碼:?18058803984所在地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白楊街道詳細地址:?16號大街宋都晨光國際花園11幢1903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傀儡政權,至1945年戰爭結束,日本政府打著“滿洲開拓”、“滿洲建設”的旗號,向“滿洲”(本文指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的“偽滿洲國”所轄地區,下同。)送出了多達27萬的農業移民。“滿洲移民”是日本作為國策實施的,是日本企圖將中國東北地區變成其永久殖民地而采取的關鍵措施。在移民“滿洲”人群中,有不少日本年輕女性,她們自愿前往“滿洲國”,與日本男性移民結婚,或被作為滿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的配偶(或候補者)送出,被當時的日本社會稱為“大陸花嫁”。在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中,整個移民政策、實施、送出過程以及殖民侵略對中國東北地區造成的危害情況已經比較清晰了。而具體到移民活動主體移民者的動機分析,尤其是從媒體宣傳的視角對女性移民動機形成的分析還有研究的空間。
雜志《開拓滿蒙》是滿洲移住協會[i]的機關刊物。發行機關刊物,是移民宣傳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堕_拓滿蒙》于1936年開始發行,在這一年的夏天,廣田弘毅內閣將“滿洲移民”定為國策,拓務省制定了“二十年百萬戶送出計劃”。剛剛創刊不久的《開拓滿蒙》即背負起了推進移民的大量送出這一重要使命。雜志每期都會刊登全國“花嫁”養成、送出的相關的活動、實踐及座談會等相關報道,介紹各項進展,是研究移民問題的重要史料。
《開拓滿蒙》于1936年4月創刊后,1939年4月更名為《新滿洲》、1941年1月更名為《開拓》,發行至1945年1月。最初不定期發行,1937年9月開始作為月刊持續發行。(1944年1月至4月休刊)。關于雜志的發行量,1939年4月號的編后記中寫道:1937年9月發行2萬冊,到1938年12月的6萬冊,半年左右增加了三倍。此外,還指出雜志不僅在日本國內,在“滿洲”也擁有多達數萬名的讀者,且不僅有農業生產者,還有城市居民?!堕_拓滿蒙》具有多樣的發行渠道,除了在一般書店販賣以外,雜志社組織讀者協會“新滿洲會”,以此達到將讀者固定化的目的。《開拓滿蒙》也被團體購入,放置于圖書室,如果是女子青年團的團員,則直接接觸到雜志的機會更多。此外,相關的當局人員和官吏,通過村落共同體的人脈(熟人),在說服女性赴滿時,勸誘的一方拿著相關資料前往,無疑比起空手前往更具說服力。因此,作為一種宣傳工具,《開拓滿蒙》被大大地利用,直接成為日本移民侵略政策的吹鼓手,在移民動員和宣傳鼓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十世紀30、40年代,電視、收音機等其他獲取信息的渠道還沒有普及,紙質讀物(報紙、雜志)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遠比今天要高得多。雜志理所當然地具備了“教育的機能”,尤其在鉛字還比較稀少的農村,它所提供的信息對讀者來說具有權威性,這是當時雜志傳媒的優勢所在。《開拓滿蒙》圍繞“大陸花嫁”形象以及生活方式的相關言論,通過雜志特有的生動活潑的圖文傳播方式,成功誘導了城鄉大量的女性移民遠赴“滿洲”充當“花嫁”。
(一)激發女性參與“大陸建設”的成就動機
日本政府制定的移民政策本質上是為了緩解日本國內人口過剩和土地缺乏的矛盾。日本當局大力鼓吹移民是為了進行“滿洲開拓”、促進“民族協和”、建立“王道樂土”,參與移民事業是為了“大日本帝國”的利益,是極其光榮的事情。中國東北農村地區,氣候、風土、飲食和日本不同,生活設施、交通條件也不完善,對于移民者來說,想要適應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堕_拓滿蒙》雜志并沒有隱瞞這樣的事實,而是強調“大陸花嫁”正是在種種困難之中“大顯身手”,旨在激發起女性移民者“報效國家”的深深使命感和光榮感。
明朗的花嫁將對日本民族的大陸建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對于遠離遙遠的故鄉,在北滿的土地上一面企盼未來的東洋和平之光,一面勇往直前的開拓者們來說,明朗、美麗而崇高的賢內助是不可或缺的?!ぁぁぴ陂L時期的建設中直面困難的開拓者們日漸顯露出疲憊,作為統率者的團長也開始有所憂慮,這時,一名新參與進來的年輕花嫁的身影如電流般刺激了全體團員的神經,蘇醒的團員們再度奮起、邁進。困難的建設任務也出色地完成,一齊發出歡呼之聲——這樣的例子是實際存在的。···大陸花嫁就是健康明朗之美的象征。[ii]
這篇文章贊譽“大陸花嫁”在“開拓團”中發揮出巨大作用,同時評價“大陸花嫁”為“健康明朗之美的象征”。這樣的女性形象很容易給希望找到自身價值的年輕女性帶來美好的幻想,迎合了她們自我實現的需求。
再比如,1943年8月號里有一篇名為《女性的力量》的文章中寫道:
“花嫁們”以雄赳赳的姿態為了建設村莊而流下了高貴的汗水,帶給看見這一景象的人由衷的溢美之詞和發自內心的強大力量?!嬲臐M洲開拓應該是永久的。既然是永久的,唯有男女兩性互相結合、協作,才能產生穩定性。這種永久的穩定性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拓。總之,現在的興亞義勇團由于四位花嫁的遷入,所有成員獲得了安定感和活力,這是不爭的事實。[iii]
同樣也是高度評價“花嫁”的作用,旨在喚起女性讀者的使命感和主動性。正是“花嫁”的遷入,才帶來了“開拓事業的永久安定”,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開拓”。不僅如此,指出僅僅四名“花嫁”,就給開拓團帶來了巨大的改變。這種參與所謂的“大陸建設”的巨大成就感,是在農村女性們的日常生活環境中難以找到的。文字里的“花嫁”形象洋溢著濃濃的自豪感。
(二)激發女性追求“平等“”、“尊重”人生價值的精神動機
“滿洲”農村是一片人人平等、懂得尊重女性的土地,這是雜志社提示給讀者的另一條重要信息?!堕_拓滿蒙》1938年10月號里有一篇名為《大嗓門的移民妻子們》的文章,里面寫道:
移民的妻子們,個個大嗓門,心直口快。…她們一個個都精神煥發什么都愿意說給我聽。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因為在這里,一切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共同體的一員走在前進的道路上,誰的生活都沒有秘密,秘密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在內地(日本),即使同樣是農民,有人是村長家出身,像這樣的差別是存在的。但是,一旦到了這里,就都統一涂上了國策移民的色彩,移民團長也好其他的指揮者也好,都與被指揮者一樣從同樣的生活條件起步?!钌蠜]有什么感到勉強的地方,無論誰都心直口快,自然形成了移民妻子們的風格。[iv]
傳統的日本農村社會不僅存在著階層差異,而且在一個大家庭的內部,也有等級之分,“主婦”地位處于最底層。昭和前期很多農村地區,主婦仍然“不能和客人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有營養的食物,首先給年長的男人,然后是小孩,婦女排在最后。”“男人的威嚴,反映在生活的每個角落。時刻注意看丈夫的臉色、揣測其心情行事成了一種美德被發揚光大,夫妻難以實現對等的交談”。 “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很多上了年紀的人更是暗地里擁護這種所謂的“規矩”,因而女性地位難以得到改善。而文字中的“滿洲農業移民”家庭,則迎合了農村年輕女性希望獲得尊重的愿望。在一個《開拓滿蒙》雜志社召集的座談會上,由日本女學生組成的“勤勞奉公隊”成員,基于在“滿洲”的所見所聞表達了如下感想。
記者:大家來到開拓團工作,尤其是作為女性,有沒有什么特別感慨的事情?
坂本:在這里,似乎老婆比丈夫更有權利呢。畢竟老婆從那么遠的地方嫁過來。這點肯定是有的吧。
記者:感覺這里流行“老婆說了算”?。。ㄐβ暎?sup>[v]
這則對話便是在提示讀者,在 “滿洲”農村,妻子得到了丈夫充分的尊重和愛護。
(三)激發向往“二人世界”新型家庭模式的情感動機
1920年代起,都市“新中間層”[vi]家庭這一新興的家庭形態開始興起并經由大眾傳媒(以雜志為主)向全社會傳播。在這種家庭模式中,男主外,女主內,維系家庭的關鍵不是傳統大家族中的忠孝倫理觀,而是夫妻之間,親子間的“愛”,即家庭是“充滿愛的小空間”。如果關注《開拓滿蒙》中關于“滿洲農業移家族”的相關言論則會發現,這里也在力圖營造出這樣家庭氛圍。1939年6月號里有這樣一段來自“花嫁”本人的自述:
孩子們開始寄宿生活后,我就沒有了消除一天疲勞,放松的時間了。等我回家的時候,(我和丈夫)彼此都很累了,早上起的很早所以很快就睡了。晚上也沒有時間為丈夫沏上他最愛的紅茶,為此心里感到抱歉。但是他并沒有抱怨什么,還是每天夜里以同樣的姿態等著我回家。既掛念(學校的)孩子們又覺得委屈了丈夫。這樣左右為難的心境一天天地過去。等到周六下午又會格外開心。和丈夫一起收拾馬糞,把干草切成飼料,彼此滿足于這樣的和諧生活。
這篇自述里展示的正是小家庭的形態和洋溢著愛的場景,很容易使農村女性把對這種家庭形態的向往投射到其中。
這樣說也許不太好,但是滿洲花嫁身邊沒有煩人的婆婆和另人生畏的七大姑八大姨,很自在。如果是日本的農家,公公、婆婆、兄弟姐妹,在哪里都嘮嘮叨叨,讓人費神。滿洲家庭中只有年輕的夫婦二人,所以花嫁們自然愉快又開朗了。[vii]
文字中的“滿洲農業移民”家庭就是以這樣一種“充滿愛的小空間”的畫面進入讀者視野的,農村女性向往的家庭模式在關于“滿洲農業移民”家庭的描述中找到了依托。
(四)激發尋求“親如兄弟姐妹”關系的人際交往動機
《新滿洲》1940年5月號刊登了一次邀請“大陸花嫁”參加的座談會記錄,其中一名女性是這樣說的:
到了車站,大家就像接妹妹一樣前來接我了。當時還沒有巴士,讓我和丈夫坐在馬車上,男人們前后成群地走著回家。到了地方,女人們為我舉辦了歡迎會,大人孩子全體都前來參加,就像整個區的節日一般。最令我感到開心的地方是大家真的就是兄弟姐妹啊,我看到了在內地難以見到的和睦。[viii]
再比如在《彌榮村的回憶》這篇文章中,當問到滿洲生活的魅力在哪里時,一名花嫁指出“近鄰之間的交往不繁瑣”。[ix]傳統的農村社會有自己的一套“社交禮儀”,主婦和近鄰的交往實際是比較復雜的。因而對農村主婦而言,疲勞不僅僅是肉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在移民地區,周圍的人既是旁人,又不是旁人。不,倒不如說比親兄弟姐妹還要親。在城市,嚴重的時候,疏遠到鄰里間都沒怎么打過照面。沒有明確的共同觀念,淺薄的虛榮心卻常常在發揮作用。[x]
如上所述,雜志向讀者們提供的另一條重要信息便是:在“開拓團”,大家“親如兄弟姐妹”,鄰里關系既沒有農村社會這般繁瑣,又不似城市這般疏離,可以說是相當“理想”了?!堕_拓滿蒙》的宣傳很好地迎合了年輕女性尋求理想的人際關系的交往動機。
日本政府期待的“大陸花嫁”的主要作用是為移民提供家庭溫暖、生育與培養移民第二代,協助丈夫從事農耕,使其移民侵略“事業”得以穩步實施。借由《開拓滿蒙》雜志,使原本生硬的政策變成了貼近人們生活的“宣傳”,迎合了年輕女性多樣的的愿望,進而調動了她們遠赴“滿洲”的積極性。
《開拓滿蒙》移民宣傳所選定的視角是成功的。“大陸花嫁”宣傳要達到勸誘女性自覺、自愿前往“滿洲”的目的,其內容必須迎合她們的內在需求?!堕_拓滿蒙》中出現的“大陸花嫁”宣傳,對于女性內心“大陸花嫁”美好形象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從而引導她們對“滿洲”生活產生強烈的向往。她們從媒體宣傳中看到移民生活所帶來的并非單一的“福利”,而是多重“美好”愿望的實現,這無疑強化了她們赴滿的動機,堅定了赴滿的決心,使她們最終走上了集戰爭加害者與被害者于一身的“大陸花嫁”之路,成為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事實上的幫兇。
參考文獻
【1】満州移住協會.「拓け満蒙」復刻版第2、3巻[M].不二出版,1998
【2】満州移住協會.「新満洲」復刻版第5、7~9、11巻[M].不二出版,1998
【3】満州移住協會.「開拓」復刻版第12~14、16、18、19、22巻[M].不二出版,1998
【4】満洲開拓史刊行會.『満洲開拓史』[M].満洲開拓史刊行會,1966
【5】小林弘二.「開拓」戦前の中國時論誌研究[M].アジア経済研究所,1978
【6】岡部牧夫「拓け満蒙」「新満洲」「開拓」解説·改題·総目次[M].不二出版,1998
【7】相庭和彥·陳錦·宮田幸枝·大森直樹·中島純·渡邊洋子.満洲「大陸の花嫁」はどうつくられたか[M].明石書店,1996
【8】板垣邦子.昭和戦前·戦中期の農村生活 雑誌「家の光」にみる三嶺書房[M].1992
【9】石艷春.日本“滿洲移民”社會生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1
【10】孟書琪.大陸的花嫁之人生選擇—基于日本戰時面向女性的移民宣傳〔D〕.京都大學人間環境學研究科,2011.
注釋:
[ii]太田文義(1938)「大陸の花嫁に望むもの」『拓け満蒙』11月臨時増刊,p.52。
[iii]第一次興亜義勇隊開拓団山田サエ子(1943)「女性の力」『開拓(8)』,p.58~p.59。
[iv]山岸多嘉子(1938)「聲が大きい移住地の奧さん達」『拓け満蒙(10)』,p.32。
[v]「座談會 制服をモンペに代へて 女學生の開拓勤労奉仕隊」(1940)『新満洲(10)』,p.80。
[vi]相對于舊中間階層而言。伴隨著日俄戰爭后產業資本的確立,東京急劇吸收地方勞動力,與此同時,以薪金生活者為中心的新中間層不斷增長。這些人主要以工資收入為生,文化程度較高。
[vii]同前「大陸の花嫁に望むもの」,p.120
[viii]同前「大陸の家庭建設打ち明け話-開拓女性に聞く誌上座談會」
[ix]同前 京都府女子青年団清水清子(1942)「楽土彌栄村の思ひ出」『開拓(7)』,p.58。
[x]「聲が大きい移住地の奧さん達」『拓け満蒙(10)』,p.33。
基金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課題名稱:“大陸花嫁”遠赴“滿洲國”的動機研究,課題編號:14ZDDYZSO8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