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長勝
資產評估專業開設時間較短,在培養體系、教學模式、師資力量等方面還需要不斷的完善。結合社會對資產評估人才的需求,需要實施分層教育,本文探討了分層教學的實施方法和注意事項。
隨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成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在此形勢下,如何應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保障教學質量,成為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資產評估專業在我國起步較晚,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服務對象已經從國有企業擴展到各行各業,市場經濟的發展為資產評估業帶來了發展機遇,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適應社會經濟和資產評估業的發展需要,就需要從教學改革入手,完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
一、實施分層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分層教學是因材施教理念的貫徹方式。因材施教強調要結合學生的個體情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科學制定培養目標,針對性采取教育措施,使每個個體得到最佳的發展,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體現了教育的全面性、均等性。當前資產評估專業教學往往追求統一的思維、方法培養,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受到束縛,實施分層教學勢在必行。
其次,資產評估專業學生的個體差異較為明顯。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學生數量的增加,資產評估教育教學面臨著巨大考驗,尤其是學生的個性更加凸顯,學習能力、職業發展目標等方面的差異越來越大,要想達到無差異的教育效果,就需要實現差異化的分層教育,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最后,社會需求差異是分層教學的關鍵導向。人才培養要以社會需求為目標,當前社會不僅需要科研型人才從事專業理論研究,更需要實踐能力強的技術型人才。在信息社會背景下,資產評估行業衍生出新的服務領域,需要掌握智能化評估能力的專業人才,運用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進行智能化、多元化的資產評估,這不僅全面提高了對業務勝任能力、綜合素質、信息技術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更對資產評估人才進行了更為復雜的分類分層,需要依靠分層教育來滿足社會的客觀需求。
二、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完善
資產評估專業教學需要結合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圍繞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構建完善的分層教學體系,針對性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社會輸送所需的高水平資產評估人才。
(一)培養目標的分層
分層教學模式的開展,首先要對人才培養目標準確分層,這需要學校根據院校層級情況,結合本校的辦學宗旨、辦學水平和本地區人才需求等因素,分層次的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例如大型研究型高校側重于理論研究人才的培養,普通本科院校需要權衡學術與就業能力,高職院校需要突出實踐能力。
培養目標的設定,要符合院校的實際,也要考察學生的需求,同樣在一所高校內也需要結合學生情況設定分層目標,既滿足學習能力強且熱衷于理論研究學生的需要,也要滿足實踐能力強的學生的發展要求。要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貫徹因材施教理念,充分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根據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例如對于挑戰型的學生,他們喜歡挑戰不可能,具有開拓精神和頑強意志,可以培養他們學習新興業務和困難項目的資產評估;對于技術功能型學生,他們具有務實精神和不錯的實踐能力,需要打好理論基礎,強化專業技能。此外,在信息時代背景下,要突出人才培養的復合型和應用型要求,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數據分析、信息系統應用能力。
(二)培養內容的分層
結合人才培養目標的分層設計,需要開發分層的教學內容體系,設計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方案。例如針對挑戰型學生,可以針對性的開設新興評估業務模塊,雙語教學,提升教學內容的難度,開闊學生的視野;對于技術功能型的學生,需要重視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教學,開設專題講座、學習沙龍等,進行系統化教學。不同培養目標下的教學內容要各有側重,合理調整不同教學內容的比例和學時。
(三)培養方法的分層
在資產評估專業教學中,需要根據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以強化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例如針對挑戰型學生,可以采用虛擬教學的方式,以項目推動教學的展開,培養學生處理復雜項目的能力;技術功能型學生可以圍繞資產評估工作流程,從實踐出發,借鑒workshop模式,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熟悉工作流程和方法,夯實理論基礎,強化實踐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分層
對于教學效果的考核,需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采取多樣化的考核體系。傳統的書面考試模式無法滿足分層教學的需要,需要根據情況選擇不同的考核方式,進行差異化的考核。例如針對挑戰型學生,可以結合理論知識考核、研究性論文、實際案例評估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兼顧理論與實踐能力的考察;技術功能型學生可以采取實驗報告、實際案例評估的考核方式,突出對實踐能力的考察。分層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分層教學的落實,更有利于促進分層教學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是迎合社會需要,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這需要高校科學制定分層教育教學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針對性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養,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適應時代需求的高水平人才。(作者單位: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