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源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逐年增長,2015年達到11.97萬億美元,而到2020年,有望達到14.98萬億美元。供應鏈金融業務得到廣泛發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困惑,并且同時實現了企業間“1+N”多方共贏。但是,供應鏈金融運作中還存在著一系列的風險。本文針對供應鏈金融相關問題展開探討。
一、供應鏈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
供應鏈金融并非某一單一的業務或產品,它改變了過去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單一企業主體的授信模式,而是圍繞某“1”家核心企業,從原材料采購,到制成中間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一供應鏈鏈條,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全方位地為鏈條上的“N”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通過相關企業的職能分工與合作,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不斷增值。
供應鏈金融本質是基于對供應鏈結構特點、交易細節的把握,借助核心企業的信用實力或單筆交易的自償程度與貨物流通價值,對供應鏈單個企業或上下游多個企業提供全面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不同于以往的傳統銀行借貸,較好地解決了中小微企業因為經營不穩定、信用不足、資產欠缺等因素導致的融資難問題。彌補了中小企業年化融資成本8%-20%的空白,給予了中小企業全新的融資工具。滿足了核心企業產業轉型升級的訴求,通過金融服務,變現其產業鏈長期浸淫的價值。對于銀行等資金供給方而言,由于核心企業的隱性背書,降低了向中小企業放款的風險,且獲得較高的回報。
核心企業在整個運作中起著反擔保作用,一旦融資企業(中小企業)出現問題,核心企業將承擔彌補金融機構損失的責任。金融機構在同意向融資企業提供貸款前,仍然要對企業進行風險評估,把關注重點放在下游企業的還款能力、交易風險以及整個供應鏈的運作狀況上,而不僅僅是對中小企業的本身資信進行評估。
二、供應鏈金融運作必然存在的風險狀況
(一)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
核心一般是供應鏈金融的重要點所在,假如核心企業的經營狀況出現一定問題,必然導致整個具體的供應鏈金融業務處于接近癱瘓狀態。核心企業也會出現很多自身危機,比如在管理上不得當。在我國還沒有明確出臺金融管理辦法之前,整個金融行業并沒有章法可循,很大程度上是遵從自身意志,因此在效果上很差。而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的限制,在經營上也會出現很大風險。企業成立初期會由于自身經驗不足導致影響員工士氣,辦事效率低下,客戶量低,辦事能力差等情況,最終影響公司前進的步伐,對公司的前景有十分巨大的危害。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金融公司出現使得競爭越來越激烈,從本世紀初到2016年,我國新成立的公司達到8186家,其中貸款性總額猛增至3.1億,很多公司規模不斷擴大,業務量也隨之有很大提升,最終導致了優勝劣汰局面的出現。大公司有實力,可以掌握更多的市場資本和客戶群體,因此逐漸兼并市場份額,使剛起步的小型企業的擴展步伐放緩。
(二)核心企業與中小型企業的合作風險
市場是變幻莫測的,市場杠桿的作用決定著經濟走向。以中小企業為例,中小企業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對于市場風險的規避能力很低,不論是經濟危機還是國家政策變化,都有可能使中小企業出現嚴重危機。我國的財政政策是以市場為主導的,在經濟低迷期進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以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降低銀行貸款利率,相對而言會放松中小企業的審核過程,使中小企業可以有較為便捷的渠道可以得到融資,更使中小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進而推動經濟發展。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金融行業出現的時間要晚很多,因此還沒有發展到國外的健全程度,雖然也有一定的條款法規等約束,但在細節上很難做到完美。一旦任意雙方公司的利益遭受侵害,并沒有切實可行的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供應鏈金融系統不僅涉及到資金的運作,并且實務市場有著關鍵結合,系統中相關的抵押物與質押物同時也是風險存在之處。
三、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相關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企業授信控制制度
為應對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銀行應當從根源上控制,建立準入供應鏈金融系統的授信制度。中小企業是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大潮而出現的,與大公司相比,中小企業擁有投資小,運轉靈活便利的特點,但是正因為其規模小,因此也有實力不夠強大這一缺點。尤其突出的問題就是需要資金來周轉,但是又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這就造成了了企業運轉吃力,難以抵抗大風險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小企業頻頻尋找大的核心企業合作以加強抵御風險的能力。這個獲取資金的渠道,促使中小企業正常運轉,緩解了融資困難的局面。由于此行業發展前景看好,因此許多大大小小的金融公司猶如雨后春筍般一下子冒出來一大批,這樣就導致了競爭激烈。為了嚴格控制風險,要建立完善的企業授信控制制度,從初始環節就將風險扼殺在搖籃里。
(二)建立可信的質押物或擔保物管理規范
質押物或抵押物是所有供應鏈金融的實物部分,需要供應鏈中的每一環節對其價值降低的可能風險進行防范。我國的資本監管部門是證監會,證監會的立場是中立的,只要雙方并購符合市場和相關法律法規,他們是不會干預的。市場是一個非常公平的杠桿,其自身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因此從監管部門的角度來審視這場紛爭,是十分中立的。只要其符合國家法律規定,證監會并不會表態。不僅我國如此,歐美國家有更多的資本并購通過市場資本杠桿來完成。對于大資本家們來說,資本只是其盈利的工具,并不是普通人眼中“錢”的意義。也正因為巨額利潤的吸引,資本家及企業更是膽大,只要不是法律明文規定不可為的便都可為。但是人們慢慢也在這種一場場的資本并購案中發現,杠桿資金較高會使收購方的風險大大增加。但是只要運用得當,就可以有效控制風險,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就有其合理性可言。任何事情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現如今,資本市場越來越開放,每個資本個體都在具備共性的同時擁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管理層可以將其個性進行參考,將眾多案件的獨特之處作為討論的范本,而不僅僅是起到一個生硬的管理的作用。
四、結語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既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困擾,而且促進了核心企業以及銀行自身業務的發展壯大和穩定性。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要結合我們本國國情。西方國家由于工業化早,經濟發展已經處于成熟階段且有嚴格的擔保體系來維護金融公司的安全,而我國的金融業務才剛剛起步,并沒有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安全,因此就會出現更多的風險。下文就風險問題進行探討,指出如何合理地規避風險,最終實現經濟穩定健康發展。通過對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風險狀況進行良好的控制將會使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走向健康的方向,由鏈狀發展變為網狀發展模式,實現多方互利共贏的局面。(作者單位:鄭州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