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哈姆雷特是著名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四大悲劇”之首,創作于1601年,該部小說取材于12世紀的丹麥史,整篇小說都圍繞著復仇的故事來展開,劇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有著多變的性格,這也是悲劇產生的原因,起初哈姆雷特是一個被賦予積極樂觀性格的人文主義者,但是由于經歷了太多,所以性格發生了變化,本文將會針對人物性格角度去分析哈姆雷特悲劇的釀成,為更多的讀者帶來深度講解。
哈姆雷特出自于莎士比亞的筆下,有著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其主要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故事,哈姆雷特在德國人文中心威登堡大學讀書,但是他的家庭卻始終動蕩不安,起初他的叔父克勞狄斯毒死了老哈姆雷特,企圖篡奪王位,并且娶了嫂嫂,對于哈姆雷特而言,這種殺父之仇必將激起他的斗志。這才是整篇小說復仇計劃的開始,當哈姆雷特回國之后,偶然間看到了父親的鬼魂,父親的魂魄告訴他自己的死因,并且讓哈姆雷特去完成一個復仇計劃,但是復仇計劃卻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順利。現任國王開始對哈姆雷特起了戒心,并且懷疑哈姆雷特,在大臣博洛涅斯的建立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兒和其他的一些好友去試探他,結果都被哈姆雷特所識破。哈姆雷特始終都在找機會、等待機會,終于在一次宮廷宴會的同時,哈姆雷特找到了復仇的機會,但是卻錯把博洛涅斯當成現任國王殺死,在意識到自己中了陰謀之后,他又重新折返回丹麥,在一場比劍中與現任國王、王后等人同歸于盡,終于完成了父親交代的復仇任務,但是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起初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由于接受了高等教育,所以在思想觀和價值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認識,并且擁有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哈姆雷特對于人類的認識非常深刻,在他的心目中,人類是崇高的,人類也是這世間最美的存在。這時候的哈姆雷特對于所有的事物都充滿好感,想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回饋世間,他認為人類的出現就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也是宇宙萬物的精華!
在那個年代當中,哈姆雷特就具有崇高的思想,他認為社會上存在的等級制度是不合理,這完全違背了正常的倫理,在他的眼中,世間所有的人都應該是平等的,因為人生來平等,所享有的待遇和生活也應當是平等,并不存在誰是誰的奴隸,所以哈姆雷特在與仆人相處的時候,都持有平等的態度,互相之間希望能夠以朋友的名義相稱。用真誠待人是哈姆雷特的處事原則。
本應該享有一世榮華的哈姆雷特卻遭遇了家族的變故,后來所發生的種種磨難令哈姆雷特徹底的暴躁,甚至失去理智。父親的死亡、叔叔的篡位、母親的改嫁,這一連串的變故瞬間將哈姆雷特打入了地獄,他對于生活不再有任何的憧憬,甚至一度認為生活跟他開了個玩笑,這個玩笑令他徹底失去所有。面對這些打擊的同時,哈姆雷特產生了憎恨心理,內心世界也開始崩塌,這些仇恨逼迫哈姆雷特要做一些事情,殺父之仇、篡位之恨、奪母之恨統統壓在了哈姆雷特身上。當父親的魂魄出來告訴他真相時,他更是堅定了復仇的決心,為了不引起其他人的懷疑,他開始靠裝瘋來掩飾自我,這么做只是為了等待更好地報酬時機。
從開始到復仇計劃的實行,哈姆雷特都在一步一步的看清生活,但是卻看清生活、看清社會,就越能激發他內心的憤懣感,也正是因為這樣,哈姆雷特發現了很多罪惡的事情。那個每天陽光、燦爛、積極、樂觀的哈姆雷特在逐漸的發生變化,當面對親人、朋友、摯愛人的背叛后,他徹底的看清了生活,在經受各種打擊之后,他感覺自己從前所有的理想都變得模糊,甚至已經成為泡影,他不在對生活充滿幻想,而是開始變得越發的“兇狠”。雖然他肩負著復仇重任,但是哈姆雷特始終對自己的責任有著清楚的認識,并沒有任何的懈怠情緒,即使生活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他仍然要正視自己的復仇計劃,有計劃、有預謀的去實行。
二、性格的憂郁沉思和行動的延宕
在他人的眼中,哈姆雷特是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目的一朵嬌花,在沒有發生家族變故之前,他的生活本是人人羨慕的,但是生活就是這么喜歡開玩笑,如此優秀的人卻偏偏陷入了這樣的環境當中。在經歷了生活的殘酷后,他看到了人性的丑陋,更體會到了背叛的滋味,于是他開始精心策劃一個復仇計劃。首先哈姆雷特毫不猶豫的將那兩個背叛他而為敵人賣力的朋友送進了墳墓,但是當面對自己殺父愁人克勞狄斯的時候,他卻憂郁了,可能是因為這個仇人對于他來說太重要了,可能是因為這是他最重要的使命,也可能因為這個仇人正是他叔父的原因,在殺克勞狄斯的時候,他憂郁了,但也正是因為這次憂郁,才為后期的故事發展埋下了“種子”。
哈姆雷特自己也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本就應當解決了的問題,卻因為自己的一時憂郁而一再耽誤,這與他憂郁的性格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他自己也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內心也在不斷的鞭策自己要快點完成父親魂魄交代的使命,完成這次復仇任務,為自己報仇,也是為了完成父親的心愿。當他想到這一步的時候,說明哈姆雷特在思想上已經有了進步。
這次復仇計劃之所以實行的緩慢,不僅僅與哈姆雷特自身的性格有關系,也與他的思想價值觀有很大的關系。在沒有接觸這些變故之前,哈姆雷特是一個正直的人,但是卻有一些軟弱,處事優柔寡斷。但是更重要的卻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沖突,哈姆雷特對于生活本有著很多的幻想,但是這些幻想都在一次次的毀滅,并且生活給了哈姆雷特沉重的一擊。他渴望去除掉那個敗壞倫常、嗜殺貪淫、萬惡不赦的奸王,但是如何讓克勞狄斯幽深黑暗不見天日的靈魂永墮地獄,對哈姆雷特來說是很難實現的。
三、復仇悲劇的釀成
哈姆雷特這部作品是莎士比亞所有作品中的經典,也是四大悲劇之首,之所以是四大悲劇之首,因為其中的故事情節讓人感到惋惜,也令人感到憤懣。故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本應該有著幸福的生活,享盡一生榮華,但是卻因為家族變故而失去了所有。在報殺父之仇、篡位之恨、奪母之恨的時候,由于自己的一時憂郁,而錯失了最好的復仇機會。對于自己來說,這不僅是喪失了一次機會,也是為自己的對手提供了機會。在錯失報仇機會后,哈姆雷特被克勞狄斯送往英國,經過艱辛終于逃了出來,在返回丹麥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又陷入了克勞狄斯的圈套當中,他看到了自己深愛的人——奧菲利婭的死亡,她的死亡對于哈姆雷特更是沉重的打擊,此時哈姆雷特已經身心疲憊,也失去了原有的理智,一心只想復仇,所以在沒有理性思考的前提下,就盲目接受了克勞狄斯所密謀的擊劍比試。憤怒和仇恨徹底激怒了他,哈姆雷特選擇了孤身前行,卻不料中了克勞狄斯的埋伏,在中了有毒的劍之后,他用盡了最后一絲力氣與敵人同歸于盡。
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哈姆雷特的性格憂郁,他早就可以完成復仇計劃,并且也不用搭上自己的性命,歸根究底,都是因為優柔、寡斷,缺乏行動力,不懂得抓住時機,所以人們在同情哈姆雷特的同時,也替他感到不值,這樣一個有才華、有情懷的人文主義者就這樣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在那樣的時代哈姆雷特代表的不僅僅是貴族的形象,更是像他一樣的有志之士,但是他的所有憧憬和情懷都沒能發揮出來,自己的余生也是在仇恨當中度過。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人物性格角度對哈姆雷特悲劇釀成的原因進行了簡要分析,通過論述可以發現,這部悲劇作品主要在于哈姆雷特性格上的局限性,因為有著憂郁的性格,所以才使得他在行動上出現了延宕行為,這也是初次復仇計劃失敗的原因,最終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不得不拼上性命一搏,這也讓我們感到了惋惜,在莎士比亞的筆下整部小說都充滿了神秘色彩,每次品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想必這也是悲劇小說的精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