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摘 要] 以“液壓與氣動系統安裝調試”課程系列微課之一“氣動沖壓回路的安裝”為例,結合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創設實際工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微課在項目化教學中的創新教學模式。
[關鍵詞] 微課;項目化教學;成效
微課教學改變了教師傳統教學的照本宣科,激發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思,促進教師在工作之余不斷學習。在微課教學中進行了教與學的方式轉變,真正實現了“翻轉課堂”與“生命化課堂”,并將教、學、做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氣動沖壓回路的安裝”微課在學校機電一體化與電氣自動化專業中逐步實施,著眼于在實際理論實踐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本節微課是以通過創設實際工作情境。畢業生小吳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為切入口,通過回憶并再次學習“氣動沖壓回路的安裝”微課,來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
一、微課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隨著國家教育政策的逐步改革,現階段高等院校的學生不斷擴招,職業和技工類學生的數量逐年減少,目前在校生生源質量明顯下降,學生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感興趣。
(1)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而微課可以滿足學生按需選擇學習。
(2)學生可以在課外進行學習,這是對傳統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拓展。
(3)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微課終將成為現代化教學新模式。
2.可行性
(1)資源豐富
微課資源可以由教學視頻、仿真動畫、課件以及豐富的知識鏈接等部分組成,雖說微課時間短,但是它的整體結構是比較完整的。“氣動沖壓回路的安裝”微課資源里就包含了課件、視頻以及FluidSIM仿真軟件動畫。
(2)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模式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學到知識,學會本領。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但是現在微課教學突出的是以學生為中心,這樣學生就要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教師并不是完全脫離教學,而是主要扮演學習指導者和課程設計者的角色。“氣動沖壓回路的安裝”微課就是教師為學生精心設計好每一個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二、創設實際工作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
“氣動沖壓回路的安裝”微課是以視頻形式展示,緊扣氣動沖壓回路的安裝知識點,教師詳細介紹每一個元器件的名稱及作用,以學生的角度出發,體現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通過創設情境畢業生小吳在工作中領導安排的任務引入,通過回憶再次學習本微課并與老師通話來解決問題,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三、微課實施策略
1.學校網站學習
一系列微課資源被放在學校網站上,每位學生有固定的賬號和密碼,可以隨時登錄學校網站進行學習。實習生小吳就是通過學校網絡平臺重新學習了“氣動沖壓回路的安裝”這節微課,完成了領導布置的任務。
2.軟件平臺自主學習
“氣動沖壓回路的安裝”微課資源已經在免費學習軟件平臺上傳使用,例如藍墨云班課平臺、超星軟件平臺、MOOC等。學生在遇到問題后可以利用電子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進入平臺進行學習,學生學習更加自主、輕松。
四、微課實施成效顯著
“液壓與氣動系統安裝調試”這門課是理實一體化課程,通過“氣動沖壓回路的安裝”微課的學習,不但學生學習效果有明顯改變,而且教師在專研信息化教學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1.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氣動沖壓回路的安裝”原來是四十分鐘左右的一堂理實一體化課,課前教師通過藍墨云班課以及QQ班級群將微課視頻上傳同時將課題的學案下發給學生,學生利用電子設備終端,自主學習操作視頻,并對其進行項目練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如遇到問題及時通過聊天軟件與教師交流并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掌握程度,可以靈活調整教學進度。
2.優化教學手段,選擇恰當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的教學設備越來越多地運用于我們的教學當中。對教師來說,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氣動沖壓回路的安裝”這節微課有顯著的特點,一是減輕了教師課堂講解以及板書的工作量;二是直觀性強,短時間的視頻教學更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五、微課應用不足分析
目前,微課在教學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教師課務繁重,研究微課制作時間有限,還有教師微課制作水平有限,需要更專業的團隊來制作高質量的微課;另一方面,中高職以及技工類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很欠缺。
六、小結
微課在現今的教學中逐步開始推廣,但應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策略來逐步完善,不能急于求成,在實施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加強師生之間在信息化軟件平臺上的交流互動,促使微課模式教學應用效果更加顯著。
參考文獻:
[1]孫鴻.多媒體化學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運城學院學報,2004,22(2):42-43.
[2]葛立達.淺談信息技術如何與課程成功整合[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3(24):88.
[作者單位]
無錫技師學院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