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俊生

10月的沈陽已到深秋,前幾天還飄起了小雪,身邊很多人都出現了感冒癥狀,我也有點打噴嚏、流鼻涕,在拿起感冒初期的常用藥感冒清熱顆粒的時候,我忽然有一絲猶豫,因為最近身體好像有些虛弱,憑這時身體的“戰斗力”,不知能不能順利祛除“寒邪”,那么,不如先補補“正氣”,看看效果如何。于是,我改服了補中益氣丸,還別說,不到一天時間,感冒癥狀就消失無蹤了。
其實,很多疾病的治療,都有“攻”、“補”兩種思路。就以感冒為例,一個人受了風寒,身體壯實的人,可以直接發汗解表。可是,如果患者是老人,或者體弱之人、正氣不足,此時,就要在散寒解表的藥物中,加入輔助正氣的藥物。比如民國名醫張錫純在用白虎湯的時候,會在里面用懷山藥替換粳米,又會加上黨參,就是這個思路。
那么,在治病的時候,該選擇“攻”法還是“補”法呢?這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凡是邪氣為疾病的主要矛盾的時候,就適宜于“攻”法,這在中醫上叫做“驅邪”;凡正氣不足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時,就適宜用“補”法,這在中醫上叫做“扶正”。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既邪氣熾盛,患者的正氣又非常不足,這時候,到底應該先扶正,還是先驅邪?
元代名醫朱丹溪就曾碰到過這樣一例醫案。他的一位同學因積滯而引起腹瀉,按理說,這時應該用“驅邪”之法,即用瀉下的藥物,但朱丹溪看到患者面色發白,而且脈很弱,判斷是正氣不足,于是,就先用人參白術等補脾之藥,服用了十來天。患者仍舊腹瀉,覺得自己都要死了,此時,朱丹溪才用承氣湯,讓此病一瀉而愈。
朱丹溪說,這種情況如果上來就瀉,恐怕患者難以承受;而補足了正氣,才能徹底驅邪外出。
《黃帝內經》上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不論何種治療方法,都應以盡量保護“正氣“為前提。
何裕民教授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專家,他就曾提出“中國式抗癌”的理念,即“扶正驅邪”,以促使“正氣來復”。在談到患者康復的秘訣時,何教授說:“其實,要遠離諸多慢性病的盯纏,不完全靠藥物,甚至主要不靠藥物;而是要學會尊重生命,好好地生活,合理地調整自己的起居飲食,一步步地重組良好的生命狀態。”
正如何教授所言,“正氣”才是治療疾病的最有力武器;而能夠“養護”正氣之人,當然就是我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