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軍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環境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為了改善自然環境,近些年來我國在生態公益林建設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資源。資金補償是生態公益林建設中的一項關鍵內容。本文將從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使用原則入手,對補償金補償標準的影響因素以及具體確定進行探討研究。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森林資源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我國加大了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工作,并在2001年出臺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助政策,將森林生態效益補助資金納入到國家公共財政預算之中。由于生態公益林無法產出商業利潤,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發放補償資金導致國家財政承擔的壓力逐年提升。對此,一方面要對資金投入渠道進行拓展,另一方面則要對生態補償資金的標準進行明確。
一、生態公益林補償金發放的范圍以及原則
為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出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的價值,在補償金使用的過程中,應堅持貫徹以下四項原則:其一,生態優先原則。在自然生態系統運行的過程中,森林生態系統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旦其遭到嚴重破壞,生態公益林補償金應優先應用于生態系統較為脆弱但區位較為重要的區域,盡快恢復當地森林生態。其二,保護所有者和經營者權益的原則。我國出臺森林生態效益補助政策的原因在于劃分為生態公益林的林區所有者和經營者失去了利用森林資源獲取利潤的權利,要推動生態公益林的持續發展,必須保障所有者和經營者的最低權益不受傷害。其三,分類補償原則。在對生態公益林進行資金補償時,應充分考慮經營者的具體收益情況,以類型劃分為基礎,采取分類補償的原則,這樣可以避免資金浪費的情況發生。其四,國家經營原則。生態公益林建設屬于公益事業,其承擔著一定的社會服務功能,且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因此應由國家進行統一管理和經營。
二、生態公益林補償金的發放意義
生態公益林補償金的發放關系到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順利進行,對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生態公益林補償金的發放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生態公益林建設工作當中,對生態公益林的的補償資金的發放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補償標準的確定以及落實發放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直接影響到各地區經濟生態的發展。
隨著我過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全體人民的共識。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戰略,而公益林補償就是這個戰略的基礎保障。
三、生態公益林補償金標準的確定
(一)生態公益林補償金標準的影響因素
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標準的確定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一,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經濟發展對于生態公益林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補償金標準的確定應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其二,生態質量。生態質量越高意味著生態公益林系統的運行狀態越好,所需的管理維護費用也就越少,相應的生態質量越差,所需的管護資金也就越多。其三,生態位置。生態公益林所處生態位置的不同使得林分生長和發育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相對應的補償。其四,林分類型。生態公益林一般由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組成,其中大部分防護林都可以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而特種用途林只有少部分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因此國家在確定公益林補償標準時應該充分考慮林分類型的差異性。其五,林分質量。生長質量良好的林分所需的管護費用越低,可以適當考慮增加所有者的經濟損失補償。其六,權屬。國有生態公益林只需投入管護補助資金。而社會組織和個人擁有的公益林除了管護補助資金之外,還應提供一定的經濟損失補償。
(二)不同情況下生態公益林補償金標準的確定
目前,我國確定生態公益林補償金標準時比較常見的情況有以下三種:其一,在國家財政資金較為困難的情況下,應將大部分生態補償資金投入到林區管護方面,為林地管理、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自然災害防護、病蟲害預防等方面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支持,最大程度的保障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其二,在國家財政轉好時,則可以在保障管護工作有效實施的基礎上補償生態公益林經營者或是所有者由于強制性定位公益林、限制商業利用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合理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一般為540元/hm2上下。根據材林的平均購買價格對生態公益林進行計算評估,則大約3~5年投入的補償費用即可夠沒相同面積的生態公益林, 因此從長遠發展考慮,國家應投資購買生態公益林。其三,當國家財政良好時,則應根據商品林的資源資產評估,合理調整參數,對不同生態公益林的資源資產價值進行評估,最好選擇購買并持續經營生態公益林。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在建設生態公益林的過程中,為了保障其持續發展,應綜合考慮權屬、經濟發展水平、生態質量、生態位置、林分質量等因素,對補償金標準進行合理的確定,確保森林管護工作的有效落實,同時避免所有者和經營者經濟利益受損。(作者單位:辰溪縣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