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梓璇
摘 要:本文通過對當前政府會計制度改革情況的學習與分析,結合差額事業單位既有管理職能又進行市場化運作的雙重特性,指出會計制度改革中新的會計核算模式、固定資產折舊、會計記賬方式等為差額事業單位的改革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指出目前事業單位還存在核算制度不健全、從業人員不專業、會計核算簡單、信息化程度偏低、綜合管理難度大等現實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健全資產管理、規范人員管理、完善財會崗位、強化信息管理和加強綜合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差額事業單位;政府會計制度;財務管理
一、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政府正在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公共財政體系也在不斷建立健全,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規范也成為事業單位改革的重點。從2014年起,我國的會計改革工作就已經正式開始,相繼出臺了《政府會計準則》和《政府會計制度》等,2019年1月正式開始實施財政部出臺的新政府會計制度,標志著事業單位進一步規范了財務管理工作。隨著事業單位改革不斷推進,事業單位逐步向兩個分支發展,一部分可以創造收入的部門將相繼轉為企業,完全脫離財政保障,實行社會化競爭生存,另一部分沒有收益的部門則會轉為專職管理服務部門,納入財政全額預算體系。差額事業單位作為政府行政部門的“一只手”,在財務管理中既要接受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又要具有一定的相對財務獨立性,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介于行政管理部門和市場化企業之間的單位。正是這種雙重身份,使得差額事業單位在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中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
二、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帶來機遇
1.規范會計核算模式
差額事業單位與全額事業單位有所不同,財政只保障經費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則需要本單位通過市場化運作自行解決。因此,差額事業單位不僅僅有支出賬目,而且還有除財政撥款以外的其他收入往來賬目。新的政府會計制度改革,重構了會計核算模式,將財務會計、預算會計和基建會計等全部整合,按照平行記賬的規則,將“收入”與“支出”兩個要素重新歸集分配,實現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等有機統一聯系,有效改善了改革前收支不清的狀況。同時將收入和支出有機銜接,實現互相獨立,切實提高了差額事業單位財務會計信息和績效管理水平,為差額事業單位下一步財務管理的改革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礎。
2.引入固定資產折舊
差額事業單位雖然需要通過市場化運作產生效益,但大部分差額事業單位的性質不同于普通企業,帶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質,因此改革前的事業單位一般不進行成本核算或只對內部收支進行成本核算,并不統計固定資產的折舊。但有些差額事業單位特別是像信息中心、科研院所等服務型、科研型的單位,固定資產數量較多,涉及的金額較大,往往一臺設備的單價可能達到幾萬元或者十幾萬元,運行維護和設備更新的費用支出巨大。差額事業單位需要借助這些必要的生產設施設備創造經濟效益,同時也要進行定期維護。如果不計算折舊,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維護成本將不斷增加,嚴重影響其正常運營。引入固定資產折舊,可以有效地將固定資產,特別是大額固定資產的折損情況數量化,充分預估生產成本及必要損耗,為及時更新和維護固定資產提供了理論依據,有效降低了設備的運維費用,進一步為差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
3.細化會計記賬欄目
以前事業單位記賬欄目比較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記賬不清、分類不明的現象,特別是對于結余結轉資金的監管和使用不夠清晰。結余結轉資金是由于預算未全部執行或者全部未執行,而需要在下一年度按照原有用途繼續使用的資金,差額事業單位的結轉結余資金如果不斷累積,不僅不利于資源配置的進一步優化和提升資金執行率,而且嚴重影響下一年度的財政撥款數額。新的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以后,堅持以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為基礎,促進了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同步運行,有利于充分利用現有的結轉資金,有效提升結余結轉資金的使用效率與管理水平,利用現有資金實現了資源配置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三、差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面臨挑戰
1.核算制度不健全
目前的事業單位會計從業人員對位全面核算的認識和理解還有待提高,資金使用不規范、成本核算不精確等問題時有發生。雖然目前對于固定資產的計價、損毀和報廢工作已經有一定的規定并在不斷完善,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各種原因難以對其損耗及折舊進行精確計量,導致凈值與原值存在誤差,容易出現固定資產虛增的現象。
2.從業人員不專業
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推進,很多涉及改革的單位在人員招聘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遲滯,有的甚至連續多年都沒有招聘專業財務人員。在職的財務會計人員中,也普遍存在著人員老齡化、從業不專業的現象。個別年齡大的會計人員難于很快適應信息化的會計記賬模式,而新招聘的會計人員由于缺少會計實操經驗,也很難迅速進入角色,導致財務管理與會計記賬工作出現混亂。
3.會計核算更復雜
新的會計制度改革要求對一次業務記賬實現兩次賬務處理。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的同步,雖然只要求對納入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項目或業務進行兩次處理,其他業務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進行一次處理,但在實際操作工程中無形之中增加了會計人員的工作量與工作難度,從整體上提高了會計核算工作的復雜性與專業性,對于整個財會從業工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擴充專業財會隊伍并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
4.信息化程度偏低
目前而言,財務軟件的更新完善還沒有完全跟上改革的步伐,個別軟件在一些記賬項目、科目設計等方面還保留著較為老舊會計記賬模式,特別是在內控管理和內部審計的推廣與應用上還與會計制度改革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無法保障單位內部管理的整體性和財務管理的規范性。
5.綜合管理難度大
政府會計制度改革還要求財務人員在完成財會報告和財會職能的前提下還進一步完善核算體系和收支報告,勢必延長財會人員的工作時間,介于目前財會隊伍的短缺,將不可避免的導致財務人員的加班加點,為進一步規范執行加班費發放、帶薪年假和因公調休等規定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對策
1.健全單位資產管理
要將單位資產的管理作為改革的重點,選定一個合理的衡量基準,立足標準成本核算方法,實現成本費用分配標準化。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優化預算目標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將收支有機平衡起來,不斷健全資產管理。同時應該加強內部會計核算體系的建設,完善固定資產折舊制度,客觀地反映出單位資產的損耗與增值情況,并將其列入績效考核評估。
2.規范從業人員管理
要從人事聘用上全面規范財會隊伍管理,新招錄的會計從業人員應嚴格要求學歷、專業、技能等方面,優先招聘一部分兼備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的年輕工作人員。用好“會計之星”等一系列網絡、多媒體會計教學專用平臺,不定期按照專題制定專業學習計劃,將會計制度改革、會計實際操作和業務理論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常態化學習機制,并定期考核,提升從業人員的成本核算意識。充分發揮老員工的“傳幫帶”作用,鼓勵現有的財會人員與新招聘的年輕人員結成一對一的幫扶工作體系,老員工將會計實際操作經驗與年輕人分享,年輕人將現代信息化記賬技術與老員工積極交流,實現互助雙贏。
3.增設財會從業崗位
一些單位的財會崗位嚴重不足,甚至還存在會計、出納均為臨時聘用人員等現象,個別單位還可能存在沒有專業會計人員或是會計兼職出納等違規情況。差額事業單位一定要抓住事業單位改革的機遇,用好事業單位改革的人事政策,按需求適度增加管理崗位,特別是財會崗位,配齊高水平、專業化的會計和出納等財務人員,建立一套完整、獨立的計劃及財務體系。特別是一些人員編制較小的單位,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盡量將計劃財務、辦公服務、人力資源管理等工作全面分離,做到專崗專職,逐步實現財會人員的專業化、年輕化、信息化。
4.強化財務信息化管理
逐步適應財務管理的電子化和信息化,積極使用、更新財務記賬系統,穩步提升財務會軟件質量,逐步實現記賬電子化、考核信息化。同時要全面加強網絡安全,財務聯網系統要專機專網專用,嚴禁隨意接入無保護措施的公共網絡;建立電子會計管理制度,規范財會電子印鑒、電子密碼、UKey等的管理,逐步實現會計記賬規范、信息管理嚴格、內部審查簡易、綜合管理規范的要求。
5.全面加強綜合管理
要建立防范金融風險的預防機制,對日常財務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防微杜漸,既要小心“灰天鵝”事件,更要杜絕“灰犀?!笔录膯挝灰话咽肿銎?,在領導層面提升內部會計監管意識,強化監督力量,明確一把手的責任意識;在單位內部要逐步建立內控內審制度,按季度做好財會內部稽查工作;從業人員要嚴格財經紀律,重視財務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懲處機制,將財會人員的工作績效與考核掛鉤,以考核倒逼工作,從思想上提升風險意識,全面規范財務工作的綜合管理。
五、結語
新的會計制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事業單位的改革也正在逐步完成,事業單位一定要抓住改革的機遇,用好改革的政策,發揮自身的優勢,將財會工作抓好、抓實、抓嚴,從全面提升隊伍素質為突破口,建立健全會計核算體系,增強單位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進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參考文獻
1.郭維維.新政府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的影響.會計學習,2019(03下).
2.張英.論行政事業單位如何加強會計監督.會計學習,2019(04上).
3.鄧華.行政事業單位經費支出范圍與標準淺析.綠色財會,2019(01).
4.王洪明.淺談企業財務管理在企業內部管理之全面預算中的應用.財經界(學術版),2014(9).
5.鞠騏丞,韓梅.事業單位會計成本核算的問題及對策.統計與管理,2017(8).
(責任編輯:劉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