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正
2010年江蘇省高考取消選考題后,論述性文本就成了高考每年必考的文本。“思路題”則是論述性文本常考題。論述性文本從本質上來說屬議論文。而經典議論文在蘇教版教材中的尷尬失位導致學生缺少閱讀范本,所以歷年高考論述性文本就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論述性文本思路題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和課程目標中均提到了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強調“能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并能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現;運用基本的語言規律和邏輯規則,判斷語言運用的正誤,準確、生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認識”。這些表述對論述性文本思路的閱讀指導有著巨大的幫助。
一、分析學情,有的放矢
在學生閱讀心理層面,教師要強化閱讀的元認知監控。這和分析反思閱讀經驗密切相關。元認知監控很復雜,但此處就是強調帶著閱讀的經驗和分析反思的成果來閱讀,不被文本牽著鼻子走。理念上,引導學生樹立任務閱讀意識、閱讀節奏變化意識。既然思路題是常考題,學生就要養成帶著任務閱讀的習慣,讀畢一遍要能準確找出文章的論題和論點,讀完一遍要能說出段與段之間的關系。閱讀過程中閱讀速度要有變化:慢讀涉題語段,快讀其他語段;慢讀段落頭尾觀點句,快讀舉例分析句;快讀符合閱讀經驗的語句,慢讀不符合閱讀經驗的語句。操作上,強調閱讀經驗和邏輯的參與。
例如,根據題目推測文本觀點,形成條件反射。看到2017年《從臉譜說起》的題目,就應意識到“臉譜”只是個由頭,然后思考作者究竟要說什么?再如,閱讀過程中有意識猜想下文。如果學生掌握了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和常見表達,就會在閱讀過程中一邊閱讀,一邊有意識地根據閱讀經驗和邏輯猜想下文,這樣的閱讀過程才是受監控的閱讀。以《成人不自在》為例,第四段開頭作者就點出孫悟空西天取經并非偶然。此處可隱去下文,根據經驗和邏輯揣測下文,“并非偶然”那是什么“必然”呢?再展示原文讓學生比較原文,從而了解下文說的是其接受“金箍兒”即社會規范的必然,對其成長有重要意義。此段末句“只有把孫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長大成人”就是此意。原文的表達顯然增加了閱讀的難度,但對下文的合理揣測幫助學生規避了難度。
二、借助標準,明確方法
在閱讀的技法上,強化把握關鍵詞意識。論述性文本屬議論文,用詞體現邏輯關系,要教會學生通過關聯詞了解語言表達的側重點。如“不是……而是……”結構中,作者觀點的區間是“而是”后面的內容;轉折連詞“然而”“但是”后才是作者要強調的觀點。《從臉譜說起》第四段說完菜譜,“但”引出觀點“廚藝上乘在于把握火候”;“因為”后面引導的內容是原因,“因而”后面引導的是結果;“我認為”引導出作者的觀點,而“通常的看法”“不少人認為”“有人認為”便是干擾句子。
除了關聯詞,高頻詞也是關鍵詞。《從臉譜說起》第四段中“菜譜”“火候”“活”等詞就是高頻詞,都是涉及答案的關鍵詞。在概括成文階段,學生答案中表述主體的缺失是個問題。以《羅丹的雕塑》第一段最后一個層次的概括為例,在知道“然而”之后的內容為關鍵內容后,部分學生仍表述為“我們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寫是附帶的配曲”。究竟原句中的“那”指代什么?必然和“雕刻”有關而不是“我們”。由此看來,概括成文階段出現的問題不少還是由于梳理結構階段出了問題。由反饋可知,學生梳理論述性文本思路時在閱讀經驗的調動和邏輯思維能力的使用上均存在問題。
掌握基本概念,更要比較文本,促進學生遷移的發生。教師應讓學生熟練掌握涉及議論文的論點、論證結構、論證方法等基本概念和常見術語。學生掌握概念是必要前提,而運用又是一個難題。教師要選擇經典示范性論述性文本,讓學生熟讀。教師選擇相似而又有差異性的文本能使學生加強對概念的掌握。例如,為了明確論題的概念,讓學生探討同為名詞性標題,“羅丹的雕塑”“乾坤草亭”和“拿來主義”的區別。再如,評講《少年中國的人生觀》的破立結構,可引入經典文本《拿來主義》,將其和常見的并列式、遞進式結構比較,從而更好地理解破立結構,再通過和《“文能窮人”辨》的異同比較,拓寬學生對破立結構的認識。如果能將之運用到作文習作中,就是切實掌握此種結構了。
論述性文本相較文學類文本,閱讀規律性強。幫助學生分析和反思閱讀經驗,形成遷移,才能切實提高其論述性文本思路的解讀能力。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第六個課程目標是提升思維品質,強調“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經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現實情況是學生總覺得閱讀靠感覺,沒有方法,其實不然,尤其是論述性文本。因此,引導學生自覺分析反思閱讀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中學(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