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儉平
在賞讀古詩詞的過程中,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充分發揮聯想、想象,把文字轉換為可知可感的形象,才能真正進入詩境。真正進入了詩境的人,很難不為之傾倒。青少年思維活躍,腦洞大得超乎我們的想象,語文教師應該善用學生的這一特點,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進而深入領悟古詩詞的意境和情感,幫助學生提高詩歌鑒賞能力,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古典詩詞之美,用詩詞浸潤出“一顆活潑不死的心靈”。下面筆者以《靜女》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詩中的世界,從而進行審美鑒賞與創造。
一、對敘事留白的補充想象
一般來說,調動已有的知識和實際生活經驗進行審美想象,可以填補詩中的留白,豐富詩歌的內容,再現審美意象并創造新的意象,拓寬詩歌的審美空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在詩詞學習方面的畏難、抗拒心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崇尚留白,留白可以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靜女》的敘事很完整,但同樣留下極大的“空白”。“作家不會把話都說完”(紅學家吳世昌語),在讀懂詩意的前提下,綜合詩中包含的人物、事件、情景等信息,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把作家沒說完的話補充出來。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歌第一節主要從男青年的視角進行描寫,敘述了男青年在城角焦急地等待“靜女”,人物、事件和地點都有了,但事情的前因后果未曾交代:“靜女”約“我”做什么,她又在哪里,為什么要藏起來?看到意中人急得搔首踟躕,她會怎么樣……
第二節,“靜女”從哪里得來彤管,為什么會送給男青年?她是怎樣把禮物送到心上人手上的?送完禮物后,可能會發生什么事……
年輕男女純美的愛情,對于我們的學生而言,并不算陌生,甚至可能多少都有一些直接或者間接的(如看過的電影、小說等)體驗,畢竟,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走路,因此,學生完全可以調動各種經驗,對相關情節做合理的而又豐富的想象。這種對情節的補白,可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增強其思維的敏捷性與嚴密性。
二、對人物形象的補充想象
由于詩歌語言的簡潔凝練和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在欣賞人物形象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靜女其姝”,“姝”是美麗的意思,“靜女”的美,是怎么樣的美呢?相會當天,她做了什么樣的打扮?當男青年久候佳人不至,當他接過心上人送的彤管,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和心理活動……
詩歌對人物形象的描寫,有一些是模糊的,如“姝”,不同的人,對美的標準有不同的解讀,也有不同的喜好,故此,他們在各自腦海中想象模擬的“姝”也是不一樣的,當讀者在鑒賞中讓一些“模糊”的描寫形成具體形象,詩中的形象才會鮮活、生動起來。當然,更多的描寫是比較具體的,如男青年等候“靜女”時的動作“搔首踟躕”,但這只是男青年當時的一個動作,他可能還有別的動作、別的情態。當我們把他的方方面面補全、模擬出來,他就變得立體可感,如在眼前了。把人物形象進一步具體化,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三、對情境的補充想象
明代學者胡應麟在他的詩歌理論著作《詩藪》中指出:“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詩歌創作往往通過各種意象組成意境,渲染情景氛圍,從而有助于主題思想的表現。因此,讀詩時,對詩中的情境內容進行再造想象,再現詩中的情境,豐富詩中的情境,對于解讀詩歌的思想情感,有重要意義。《靜女》一詩只提到了兩個地點“城隅”“牧”,兩個意象“彤管”“荑”,沒有更多的環境描寫,但人物的活動一般都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故此,我們可以依據詩中的信息,為主人公們營造相應的環境:什么季節,一天當中的哪個時間,有沒有陽光、花草等。想象時,注意開放五官,去看、去聽、去嗅、去觸摸,讓自己創造的世界更立體、豐富。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點點發現詩中的留白,再一點點地聯想、想象:那天可能東風溫柔,滿城桃花甜蜜馨香;“靜女”也許梳著麻花辮子,簪著含苞待放的桃花,躲在墻角,偷看情郎,又是歡喜,又是甜蜜,臉蛋紅撲撲的,心兒怦怦跳;青年久候佳人,時不時踮起腳尖,伸長脖子張望……思維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活躍,發言越來越熱烈,有的學生還開始給人物命名,做各種的模擬想象……當一個個學生“腦補”出越來越多的細節,一個男生不由自主地感嘆:“好像有點小粉紅的感覺。”這話一出,我知道,學生已經真切地感受到了詩歌情感之美。
當《靜女》變成一幅幅清晰的畫面,當這首詩在學生的腦海中生動起來,詩歌才真正“活”過來了。這時候,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年輕男女之間那種純粹、真摯的感情,這種情感彌足珍貴,它與世俗的一切都沒有關系,與房子、車子、票子無關,只是“我心悅你”。文學鑒賞從某個角度來說,是情感的交流。立足文本,激活想象,讓學生與作品產生感情的共鳴,與作者心意相通;而學生如果能在閱讀鑒賞的同時,關聯現實,思考人生,獲得高于作品的認識,就超越了對作品進行重建的層次了。
想象,是人在頭腦中對已存儲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從已有的知識和實際生活經驗入手進行詩歌鑒賞的審美想象,是切實可行的。但要注意的是,想象是不自由的,人的生活經驗豐富與否,知識面的寬窄等都直接影響想象水平的高低。要提高想象的能力,更好地領悟詩意,完成對詩歌的審美鑒賞與創造,平時應該多看、多思。首先是廣泛閱讀。一方面,拓展知識面;另一方面,閱讀是培養想象力的土壤。其次是留心生活,關注社會。未曾好好欣賞過日升月落、四季輪轉,未曾細細體味過人生百態、悲歡離合,兩耳不聞窗外事,雙眼只見圣賢書的書呆子,難以走進想象的世界,也無法體會詩詞的美。
想象不能只局限于再現事物的形象,更應由表入里深入挖掘審美對象的內涵,否則,想象不可能深刻,審美創造不會實現。就如對詩歌《靜女》的“腦補”,一方面我們通過想象進入詩境,參與作品的二次創作;另一方面,我們還應去發現這段深藏在古老《詩經》中的碎片的純粹之美——男女之間純粹、真摯的愛,聽從心的指引的情感。
學習古典詩詞,并不是為了像古人一樣作詩填詞,而是為了喚醒內心的詩意,喚醒我們對美的追求,重塑創造美的能力。朱光潛先生說:“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于許多事物能否欣賞。”我們賞讀古典詩詞,不僅要發現美,獲得審美體驗,培養審美情趣,更要創造美。最后,借用葉嘉瑩先生的一句話作結:“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三水中學(52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