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珠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對農村鄉民生活方式日漸衰落“危”的深刻洞察,但從辯證角度探析,又不妨把它覺察為城市市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城鄉互動融合“機”的拐點征兆。歸田園居、食農家菜,周末或節假日選擇逃離城市,投入大自然懷抱,已成為城市市民追求的時尚生活方式。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興起便佐證了城市生活方式缺乏活力的“?!?,同時也顯露了這一生活方式亟待轉型升級的“機”。清華大學教授羅德胤所分析,城市中產階級對暫時逃離家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需求將越來越大。農業不僅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兼有生活和生態功能,需求涌現,但作為產品的提供方卻出現力不從心的局面,空心村、結構性的從業人員供給不足成為困擾鄉村“產業興旺”的一大痼疾。。
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深化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探索破解以農民為主體“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問題的重要內容,創新建立培育機制,健全規范管理體系,新型職業農民從事涵蓋水稻、蔬菜、畜禽等產業,形成了一批職業化、專業化、知識化、科技化程度較高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促進農民職業化經營進程,推動家庭經營農戶由“兼業經營”逐步向 “職業經營”、向家庭農場等“法人經營”梯度轉型發展探索了新路徑。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管理機制
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召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調研會、座談會、培訓會,解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分析存在的問題,座談研究解決辦法,調度培育培訓進度,通報培育培訓核查情況等,形成市、縣(市)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分管負責同志具體抓,市、縣、培訓機構三級聯動、強勢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工作態勢。為了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順利有序地開展,市、縣(市)農業農村局協同相關部門結合工作實際,相應制定實施方案,成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選配能力強、有責任心、有奉獻精神的同志,從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實施和管理工作,建立了職責明確、分工負責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管理機制,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工作全程有專人負責。
二、科學制定方案,健全培育體
圍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和中心任務,以做大做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導向,以提升農民綜合素質、職業技能和創業發展能力為核心,整合資源,提高培訓的針對性、規范性和有效性,突出培訓重點,對項目的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進行細化,明確了實施進度和時間安排,做到工作有安排,任務有重點,檢查驗收有依據,責任追究有辦法。建立健全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加大職業農民培育的資金投入[1]。
適時開展農民評職稱評定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將有力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打通鄉村人才振興“最后一公里”[2]。
三、滿足實際需求,實施職業準入
加強“選、培、管、服”一體化管理。按照“自愿自主、個人申請、鄉鎮初選、市級遴選”的程序,確保職業農民培育政策能讓農業大戶均等享受。準確把握不同收入水平新型職業農民需求,根據不同需求靈活安排培訓內容,加強培訓針對性,以不同區域的生產特點和技術水平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豐富培訓形式,將課堂授課、田間示范、異地考察相結合,不斷深化培訓實效。開展多元化培訓方式,合理選擇培訓地點,建立健全一體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管理體系。 [3]政府應發揮其主導作用,使年輕人對職業的內在需求與國家農業發展對年輕人的需求相匹配,進而吸引更多高素質的年輕人加入職業農民的隊伍以實現農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四、注重動態追蹤,加強培育管理
整個培育管理過程做到事前篩選、事中關注、事后反饋。建立準入及退出機制,并進行動態管理。開展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優化勞動力素質和結構,更新就業觀念,深化培訓內涵,創新培育方式,構建政府主導、農科教結合、社會廣泛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體系,加快由一般農民培訓向職業農民培養轉型升級,培育認定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創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 “鄉村振興視角下安徽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AHSKQ2018D95)
參考文獻:
[1] 趙瑩. 日韓兩國職業農民培育的經驗及啟示[J].現代化農業,2019(7).
[2] 徐虎.打通鄉村人才振興“最后一公里”——對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的思考[J].智庫時代,2019(33).
[3] 王妍令儀,李逸波,王曉雯.不同收入水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差異——以河北省為例
[J].江蘇農業科學,2018(23).
[4] 葛磊,邵元健,徐春春,顧衛兵.新型職業農民的理想來源與培育路徑[J].江蘇農業科學,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