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聰 陳龍高 康建榮



摘 要:針對高等教育空間分布格局的研究,對于縮小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區間差距和區域教育均衡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分析了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空間分布格局。結果表明:(1)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按教育規模可分為3級教育規模區,其中1級區主要分布在江蘇、北京、湖北以及江西,2級區主要位于中部河南、陜西、四川、湖南等省份,3級教育區主要包括西部、南部邊陲省份以及東部高等教育相對較為落后區域;(2)全國已經形成了3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教育中心:北京中心、四川-重慶中心和湖北中心。研究揭示了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的空間分布特征,可為土地資源管理碩士教育水平提高和空間均衡化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引力模型;土地資源管理;碩士點;教育規模;空間格局;地理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20-0144-04
Abstract: It is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suppor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n regional education even economy and society.This paper explor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resource & management master program in China using the gravitation model.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education scale of land resource & management master progra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the 1stlevel region with highest scale consists of Jiangsu,Beijing and Hubei, and Jiangxi province,the 2nd level region mainly the central provinces such as Henan, Shanxi, Sichuan and Hunan, and the 3rd mainly the western, southern and eastern area with lower education scale;(2) the education scale of land resource & management master program in China has revealed spatial agglomeration with three kernel——the Beijing kernel、the Sichuan-Chongqing kernel and the Hubei kernel.The reveale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land resource & management master program would help make decis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land resource & management master program.
Key words: Gravity model;Land resource & management;Master program;Education scale;Spatial pattern;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我國人口眾多,國土面積大,城鄉及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明顯。目前,我國已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1]和快速發展[2]的新階段,教育區域均衡化發展對于實現區域共同發展、促進區域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土地資源管理作為培養國土資源專業技術人才的核心專業,是土地科學學科人才培養的具體化[3],本科教育始于1956年,研究生教育始于1987年,1993年南京農業大學設置了全國首個“農業資源經濟與土地利用管理”博士點[4],至此形成了土地資源管理學科從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的高等教育體系。目前,全國共有109所高校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127所高校和研究院設置了該專業及相關研究方向碩士學位點,30所高校設立了博士學位點,每年約有1.8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走上工作崗位。
針對高等教育空間分布的問題,眾多學者在教育規模的影響因素[5]、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1]、空間格局[6]、空間效應[7-8]等諸多方面開展了研究。在基于學科的空間分布研究中僅有地理信息系統(GIS)[9]、地理學[10]和體育學[11]專業開展的相關研究。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研究中,學者們大都關注專業特色差異[4]、人才培養模式[12]、課程體系改革[13]、就業前景分析[14]和院校背景[15]等方面,而尚未見土地資源管理教育空間分布的相關研究報道。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擔負著培養專業高素質人才承上啟下的中堅任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尤其碩士人才培養院所雖然較多,但在空間分布方面依然存在不均衡現象。因此,需要開展本專業教育空間分布規律研究,可以為我國土地資源管理教育空間均衡化提供決策支持和參考。本研究在GIS空間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運用引力模型測算我國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各省份之間的引力值,研究其教育規模空間分布特征,以期揭示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碩士教育空間分布的規律,并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借鑒。
1 數據來源與處理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數據包括公共管理專業一級學科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及其他一級學科下設的土地資源管理研究方向,具體來源于教育部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全國各院校研究生招生考試碩士招生目錄和培養方案。全國省會城市、行政界線、公路、鐵路交通等數據來源于全國地理信息資源目錄服務系統的1:100萬全國基礎地理數據庫,高鐵數據則根據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的高鐵線路數據結合省會城市數據矢量化完成。由于西藏地區沒有設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港澳臺地區與大陸的專業設置不一樣,故西藏和港澳臺地區均不在本次研究范圍內。
1.2 數據處理 在ArcGIS平臺支持下對數據進行了處理和建庫:坐標系統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高程基準為1985國家黃海高程基準;通過坐標變換以及幾何校正對矢量數據進行配準。碩士學位點等相關數據利用數據管理軟件完成數據輸入與標準化處理工作,并確保每條記錄中的所在省份省會城市與空間數據保持一致,隨后采用屬性關聯功能實現相關數據的空間化工作;最后將相關數據導入建立的GIS空間數據庫。研究過程以省級行政區域為評價單元,省級行政中心統一為省會城市。
2 研究方法與過程
2.1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源自萬有引力定律[16],是地理學研究城市之間空間相互作用的重要模型[17],廣泛應用于城鄉建設空間格局相關研究[18]。引力模型如式(1):
式中,[Tij]表示i與j物體間的引力,K為引力常數,n為納入統計的物體數量,P為物體的質量或規模,dij為物體間的綜合距離,b為摩擦系數。根據相關研究結果,K取1,b取2。
本研究意在揭示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空間聯系情況,可以采用引力模型度量。相應的,[Tij]表示i與j評價單元間的引力,P為評價單元內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教育規模,其他符號含義同上。據此可測算各具體評價單元間的土地資源管理碩士點教育規模引力。
2.2 教育規模測算確定 關于教育規模的內涵主要有以下2種觀點,一種認為教育規模是學校所能夠容納的學生規模[1],另一種則認為教育規模應綜合反映學生、師資、管理、設備等軟硬件要素的總體規模[19]。本研究依據第2種觀點,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最終選取各省級行政區域內土地資源管理碩士點院校個數、招生人數和導師人數作為測算的依據,指標權重采用變異系數法加以確定。變異系數法是基于方差分析的思想進行確權,主要從大量指標中分析得到少數幾個主要指標,從而達到簡化數據和突出主要指標的目的[20]。
2.3 綜合距離確定 傳統國家尺度引力模型應用中距離大都采用空間直線距離或某一特定交通路線進行計算。空間直線距離運算方式簡潔、直觀,但并不能真實的表達城市之間的距離[21]。某一特定交通路線不能反映各城市之間的綜合距離狀況,這是因為不同的交通方式距離有著較大的差異。據此,本研究構建了綜合考慮公路、普通鐵路、航空和高鐵多種交通方式的距離測算方法,上述交通方式的權重依然采用變異系數法確定,可以客觀反映出各個城市之間的綜合距離。
2.4 引力結果空間制圖顯示 得到引力矩陣[Tij]后,以各省級行政中心([i])與其他省級行政中心([j])引力值中最大者TMAXij=max(Ti1,Ti2,…,Tij,…,Ti(n-q),Tin)作為該省級行政中心引力值及相應的引力方向。然后應用GIS空間制圖功能將[i]與[j]行政中心連線獲得各省級行政中心“最大引力連接線”分布圖。據此開展相應的分析研究。
3 結果與分析
3.1 教育規模測算結果 基于變異系數法測算的分省土地資源管理碩士點教育規模測算指標權重值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3項指標所占權重差異不大,其中招生人數和導師人數相對較大,表明根據具體指標值測算結果中招生人數和導師人數對于教育規模確定的貢獻最大。最終教育規模的測算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教育規模最大的省份是湖北省,最小的省份是海南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規模水平呈現指數遞減的趨勢,表現出明顯層級性金字塔結構[22]。
應用ArcGIS軟件平臺對教育規模按自然斷點法進行分級,可以分析等級空間的分布規律。自然斷點法是將數據集中不連續的地方作為分級的依據對數據集合進行分級的方法[23]。據此將我國土地資源管理碩士點劃分為3級教育規模區,如圖1所示。其中1級區教育規模最大,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及中部傳統高等教育大省江蘇、北京、湖北,值得注意的是江西教育規模也較大,被劃入一級區域,該區域內碩士點院校個數、碩導人數和招生人數都很多;3級教育區屬于教育規模最小的省級區域(西藏因無本專業教育,所以未納入考慮),主要包括我國西部、南部邊陲省份以及東部高等教育相對較為落后的區域,如新疆、青海、廣西、吉林等省份;其他省份屬于2級教育規模區域。
3.2 教育空間格局 各省會城市距離測算具體指標權重值如表3所示。由于難以獲得各省會城市人流物流選擇交通運輸方式的具體數據,因此單項指標權重確定時依然采用變異系數法測算,以避免主觀賦權法可能引起的誤差。從權重結果來看,4種運輸方式權重值均在0.25左右,表明其對于綜合距離確定的貢獻相差不大。
以省域為單元基于引力模型得到全國土地資源管理教育最大引力線分布圖。圖2顯示了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規模空間分布及等級特征[9],聯結線越多的城市表明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育體系中影響力愈大,教育的中心性地位愈強。從圖2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全國已形成了3個國家級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中心:北京中心、湖北中心、四川-重慶中心。
根據引力模型公式可知,評價單元之間的引力大小與教育規模呈正相關性,與距離呈負相關性。北京作為全國政治和文化中心,具有優越的教育和科研條件,其土管碩士點院校個數、招生人數和碩導人數都高于北方其他省份,教育規模較大,影響范圍覆蓋了我國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和西部寧夏,天津、山東、河北、山西和內蒙古與北京的距離比較近,也在北京的覆蓋范圍內,北京成為北方唯一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教育中心。四川-重慶“雙核中心”輻射范圍包括云南省和貴州省,該區域的4個省份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教育結構相對均衡,空間聯系緊密[24];湖北作為全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教育規模最大的省份,其土管碩士點院校個數、招生人數和碩導人數在全國最多,覆蓋了上述2個中心之外的其他所有省份。湖北中心區域內的江蘇省,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教育規模第2大省份,有4根連接線,可以作為華東地區的中心。
可以看出: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的教育空間格局體系已經形成,湖北中心實力明顯強于北京中心和四川-重慶“雙核中心”。今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的發展要更加注重東西交流、南北合作,進一步完善全國授予點在全國的宏觀布局,共同推進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教育均衡性發展。同時,值得注意以下3點:(1)在形成的3個全國性教育中心中,湖北中心實力明顯強于其他2個中心,存在嚴重的不均衡現象,應與其他中心加強交流與合作。(2)其他2個國家中心教育規模相對較弱,如四川-重慶“雙核中心”教育規模在全國碩士點規模的歸類中劃分為2等,在今后應提高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教育規模的實力;而北京市與湖北省雖然同樣屬于第1等教育規模,但輻射強度遠遠不及湖北中心,教育影響力較低,北京中心在今后應注重提升本中心的影響力。(3)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空間差異十分顯著,空間體系分布的均衡性還有待完善,未來新增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要重點中西部薄弱省份、民族省份傾斜[11]。例如,西藏自治區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1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高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南省均僅有1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學位點,而這些地區土地開發潛力大,自然環境獨特,是需要大量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地方。
4 結論
開展高等教育空間均衡分布的研究,對于縮小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區間差距和區域教育均衡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基于GIS空間信息技術,應用引力模型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教育規模空間分布格局進行了研究,并應用自然斷點法將其劃分為3個等級,據此分析了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教育規模的等級分布特征。需要指出:基于數據獲得性,本研究在教育規模確定時僅考慮碩士點院校個數、招生人數和導師人數3項指標,并未將管理水平以及教學設備等納入測算,從而使得測算規模具有一定誤差。雖然如此,選擇的學生及師資等核心因素對于教育規模的確定具有主導作用,最終測算結果可信度較高。本方法揭示了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碩士點教育規模的空間分布特征以及空間聯系與層次關系,可以為土地資源管理碩士教育水平提高和空間均衡化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晏成步,高金嶺.大眾化進程中我國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空間特征探析[J].現代大學教育,2009(06):39-43.
[2]韓福順,王守剛,汪云甲.就業視域下測繪類專業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J].測繪通報,2017(07):137-142.
[3]陳龍高,康建榮,楊小艷,等.基于土地科學學科內涵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04):16-19.
[4]盧新海,張繼道.關于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考[J].中國地質教育,2007(02):30-33.
[5]蔡文伯,黃晉生.失衡與調適: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空間格局演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05):28-34.
[6]游小珺,趙光龍,杜德斌,等.中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空間格局及形成機理研究[J].地理科學,2016(02):180-187.
[7]石麗,劉遠.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教育規模空間分布格局及影響因素[J].教育與經濟,2014(03):66-72.
[8]劉華軍,張權,楊騫.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空間分布的非均衡與極化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3(09):1-7.
[9]羅明良,湯國安.GIS高等教育空間結構演變及研究取向分析[J].地理科學,2013(02):251-256.
[10]袁天鳳,郭金銘,郝雪帆.我國地理學碩士學位點空間分布格局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08):25-28.
[11]董建琦,高巧梅.我國體育學碩士點空間布局及制約因素分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7(02):42-45.
[12]張宇婷,王一鳴,姜長軍,等.高等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8(36):35-38.
[13]程文仕,喬蕻強,劉學錄,等.基于“139模式”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J].中國農業教育,2014(06):69-73.
[14]周承芳,楊逍.地方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就業分析與思考[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7(06):120-122.
[15]劉水杏.我國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院校統計及發展差異分析[J].中國市場,2018(29):115-189.
[16]王瑜,石文華.基于萬有引力定律下的城鎮體系研究[J].城市,2013(09):56-59.
[17]李遠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空間格局分析[D].武漢:湖北大學,2017.
[18]顧朝林,龐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國城市體系空間聯系與層域劃分[J].地理研究,2008(01):1-12.
[19]吳海燕.淺析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地域差異及優化建議[J].中國成人教育,2014(14):26-28.
[20]陳麗,張朝元.基于變異系數法的聚類分析在汶川地震災情分類中的應用[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05):20-23.
[21]周瑜斐.廣西北部灣城鎮體系空間優化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6.
[22]姜巍,高衛東,張敏.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空間格局演變及影響因素[J].現代大學教育,2013(01):43-50.
[23]武增海,李濤.高新技術開發區綜合績效空間分布研究—基于自然斷點法的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3(03):82-88.
[24]江嶺,王春,劉璐,等.我國GIS專業高等教育發展現狀與分析[J].測繪通報,2016(07):136-14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