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海
2018年8月,我國首個獲批上市的PD-1抗癌藥Opdivo(中文名“歐狄沃”,簡稱O藥)已經在國內50多個城市開售,人們認為我們正在進入癌癥“免疫時代”。那么,“免疫時代”的新型抗癌藥物優勢哪里?
國內外醫學專家對傳統抗癌治療“三駕馬車”(外科手術、放療和化療)都耳熟能詳。近些年來,國內外醫學專家逐漸將目光轉向人體內天然的抗癌戰士——免疫細胞,希望通過調動自身力量戰勝癌細胞,這種全新的治療方式即風靡世界的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跟“靶向”治療一樣都是從基因分子層面深入研究。這項治療有三種思路:一是把腫瘤的特征“告訴”免疫細胞,讓它們認識、殺死“敵人”;二是當“敵人”用各種方法隱藏自己的時候,撕下“敵人”的面具,讓免疫細胞不被假象麻痹,咬定“敵人”不放松;三是為了增強戰斗力,開展了“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即把人體內的免疫細胞取出來,通過體外擴增培養,增加戰斗力以后再回輸。
這些方式為癌癥治療開辟了一條全新思路,人類對抗癌癥跨上了全新的臺階。
“對于部分肺癌患者來講,免疫治療可能是真正使這一疾病成為慢性病的一種治療手段。”數據顯示,既往接受過1至5線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型肺癌(NSCLC)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療后5年生存率提升至16%,較以往提高了4倍。專家也明確指出,免疫治療存在局限性。免疫治療目前尚無生物標志物檢測的統一“金標準”,具體到每位患者,需甄別使用。有驅動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不適合應用免疫治療。另外,在臨床上有些患者沒有免疫應答,單藥免疫治療獲益的概率非常低。專家建議嘗試聯合化療,例如聯合靶向治療等。
目前,除了上文提到的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免疫療法也應用到了黑色素瘤、腎癌、前列腺癌等實體瘤的治療中,多個癌癥免疫治療藥物已獲批,應用于臨床。
幾年前,90歲高齡的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罹患惡性黑色素瘤合并腦轉移,在接受了包括免疫治療在內的綜合治療后,奇跡般的“臨床治愈”了。當時卡特使用的就是國際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廣譜抗癌藥。
目前,在我國大陸已獲批上市的PD-1抗體有兩種:納武單抗(Nivolumab,簡稱O藥)和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簡稱K藥)。“O藥”“K藥”價格比境外便宜近一半;同時我國“免疫治療”藥物的開發,國產藥品的上市和相關政策的出臺,將讓更多的癌癥患者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