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一一
吳慎教授介紹,“五音療疾”的觀點最早來自于兩千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皇帝內經》。中醫認為,五音,即角、徵、宮、商、羽,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并與人的五臟和五種情志相連,只要根據中醫五音理論對癥施法“音”,就能以音調情志、理臟腑,平衡陰陽,達到保持機體氣功動態平衡、維護人體健康的目的。
現代科學研究亦發現:音樂能促進內分泌系統釋放出多種生理活性物質,增進新陳代謝;音樂還能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性,使皮層下屬植物神經產生相應的運動,穩定情緒,消除心理緊張和壓力;它可協調全身各系統的功能,使人消除疲勞、充沛精力,并且加強人體的免疫力。
音樂可以抗癌?很多人可能不信,但事實上,關于音樂聲波對抗癌細胞的研究,我們也從最近德國《醫師報》的一則報道中得到證實。據報道,德國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經過處理的某些聲音可以讓癌細胞的生長得到減緩。研究人員將實驗室培育的肺癌細胞,暴露在微型揚聲器發出的規律聲音下,結果發現癌細胞的生長速度比在正常環境下慢20%。此外研究還發現,能夠抑制癌細胞生長速度的并非一般音樂,而是有一定音色、音量、速度和時間間隔的聲音。這一發現為音樂治療癌癥提供了權威、有說服力的證據。
同樣的基礎研究,也被物理學家證實。這是一項由美國夏威夷大學醫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科學院三家科研單位共同參與的研究。項目執行者之一的江峰博士后向我們介紹,對音樂信號的客觀分析技術的標準化,已經成為音樂療法實驗研究中的焦點。所以,他們的團隊借鑒被動聲吶和語音通信中成熟的信號處理方法,建立音樂治療的樂曲信號可視化研究工具。然后對夏威夷大學醫學院研究開發的《天音》治療音樂進行數據處理,給出音樂基本要素的客觀定量分析。結合樂曲著者主觀定性分析,總結了《天音》治療音樂臨床有效性的聲學物理特征。
目前,音樂治療在臨床醫療中受到廣泛關注。應用計算機、物理、生物學科等科技手段,與現代醫學心理學和傳統醫學的理論相結合,創造出多元化的音樂治療方法,將在未來的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上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五音醫養樂”是根據五音引導的原理,調動五音來治愈五臟,也是古代著名的音樂醫療方,通過以樂代藥,進而達到五音療五臟的目的。
“宮”樂“宮”類引導音樂,主要以宮音為主音的宮調式的音樂,宮屬土,入脾經與胃經,主理脾胃的健康。
土音奏出的聲波能量可通過人體表皮、穴位,入其脾經與胃經,土音中和,脾藏意在志為思,且有深靜、典雅、莊重等情緒特點,其聲極大、極下、極拙,兼又增補脾胃,對脾胃不適、慢性胃病、慢性腸炎、便秘、貧血、頭暈等有療效。
“商”樂“商”類引導音樂,主要指以商音為主音的商調式音樂,商屬金,入肺經與大腸經,主理肺和腸的健康。
金音奏出的聲波能量可通過人體表皮穴位入其肺經與大腸經,金音與肺、大腸相通,其性清肅。肺藏魄,主治通調水道。在志為悲,具有高亢、優美以及情緒悲傷的特點。它的潔徹、肅靜感,可以改善呼吸節律,強化肺功能與增大肺活量,對肺氣腫、哮喘、肺炎、肺結核、盜汗、牙痛、頭痛、痢疾、呼吸系統等疾病有治療功效。
“角”樂“角”類引導音樂,主要指以角音為主音的角調式音樂,入肝膽經,主理肝臟、膽囊的健康。角屬木,木音可以梳理肝火膽熱的淤疾,平和血壓、清血質,夜間休憩時有助于安魂入神,對于容易疑神疑鬼、精神不安的人也有很好的理療效果;其他對夜晚受到驚嚇、盜汗、心中憂郁等癥,也相當有益。木音還可以強化肝臟功能,對各類肝病、膽囊炎、膽結石、肝腹水、貧血等疾病有效。
“徵”樂“徵”類導引音樂,主要指以徵音為主音的征調式音樂,徵屬火,入心經與小腸經,主理小腸和心臟的健康。《內經》:火音通心經,疏導小腸經。
火音奏出的聲波能量可通過人體表皮穴位入其心經與小腸經,火音與心、小腸相通,其性發揚。心藏神,主神明,在志為喜,具有強烈、興奮、活潑等特色。有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功能,對心臟病,高血壓、心律不齊、精神病、神經衰弱等有效。
“羽”樂“羽”類導引音樂,主要指以羽音為主音的羽調式音樂,羽屬水,入腎經與膀胱經,主理腎臟與膀胱的健康。
水音奏出的聲波能量可通過人體表皮穴位入其腎經與膀胱經,與腎,膀胱相通,其性奔放、流暢。水音代表生命之源。水聲的聲波能強壯腎臟功能,刺激腎上腺素分泌,有機物幫助泌尿系統代謝功能,可以疏導外排下臟腑疾患,從而平衡陰陽。
腎亦藏志,主生長發育,在志為恐,具有開闊、奔放、哀怨等特色,其聲極端、極高、極清,兼自補腎益精、堅骨生髓之功效,令人精神健旺,思路敏捷,記憶力增強,對耳鳴、腎虛、糖尿病、高血壓和泌尿系統疾病有效。
音療中的“松”和“靜”
在接受音療中,除了對治療師有嚴格標準之外,患者也需要做到松和靜。
“松”指肢體放松,經絡放松,神經系統同樣放松,做到松而不墜,松中有緊,松而不僵,以松為主,舒適得力。只有精神的放松,才能做到肢體的真正放松,兩者相輔相成。
“靜”指養心在靜,心意需靜,心無得失,恬靜寡欲。患者在音療理療時排除各種雜念,以音念代萬念,使大腦在一定時間內處于安靜狀態,以消除疲勞、儲備能量,促進放松,提高理療效果。但是,入靜不是入睡,不是普通休息,而是在超靜狀態下的一種特定的安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