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家林
民間俗語有云:“話是開腸散,笑是健身劑”。專家認為,老年人應當主動社交,建立自己的社交圈。要常與家人、朋友說話聊天,說古論今、拉家常、憶往昔,既可降低患老年抑郁癥風險,又能強身健腦、延續衰老。
廣州的陳大爺經常投訴樓上的鄰居動靜太大,影響自己休息。但是,工作人員多次上門,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原來是陳大爺的老伴剛剛去世,兒子遠在國外,總把自己封閉在安靜的環境中,出現了輕度抑郁。
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大而越來越不愛說話,不喜歡嘈雜的聲音,屋子里整日很清靜,甚至會因為一點聲音就大發脾氣。通過一些臨床案例,心理專家認為,很多有這種表現的老年人已經站在了抑郁癥的邊緣。這類老年人很少社交,說話機會少,時間久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包括說話在內的聲響刺激,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用進廢退”是人類大腦重要特征,人說話過少,大腦中控制語言的區域興奮度就會大大減弱,不利于大腦的健康運轉。說話的過程中,大腦會進行嚴密復雜的邏輯思考,對要說的語言進行組織和提煉,這是大腦的重要鍛煉。
美國密歇根大學學者和俄羅斯《星火》雜志均認為,談話可以激活大腦,讓人表現得更聰明。
與人說話包含了說、聽和看的過程。老年人經常與人交流對話,有助于耳朵、眼睛、大腦等重要器官的鍛煉,有利于延緩衰老。
1 開口說話使口腔肌肉和咽喉得到“鍛煉”,有利于保持耳咽管的通暢,使耳朵內外的壓力保持平衡,對老年人耳聾、耳鳴、耳病性頭暈有一定的預防保健作用。
2 說話能帶動眼肌及三叉神經的運動,可防止過早出現老花眼、老年性白內障等視力問題,使老年人耳聰目明。
3 一些老年人常回憶過去,可以調用記憶功能及語言表達能力,使腦細胞得到有效的“鍛煉”,可預防老年癡呆及腦中風。目前,許多治療老年癡呆的方法中,多感官刺激是效果最好的。
明白說話的好處后,家人和老年人都要積極主動地創造更多同周圍人群交流的機會。
1 老年人可以培養自己的愛好,加入老年大學及各類興趣團體,打開社交圈。
2 老年人可以學習植物培植、動物養護等,在學習中加強動腦、動手的能力,有助于減緩大腦細胞、器官的衰老。
3 一些在退休前是行業精英的人,可以發揮自己的專業和經驗。這些老年人可以嘗試去做博物館、科技館或者青少年活動場所的義務講解員,和更多年輕的朋友交流探討,既發揮個人專長,又傳遞知識,同時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