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摘要:四川省林業勘察設計研究院近年來,由于項目片區經濟發展迅速,建設項目繁重,重載車輛越來越多,路面損壞急劇擴大,造成安全隱患。為適應沿線經濟發展的要求,提高公路骨架網的快速通行能力,促進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預防性養護已勢在必行。
【關鍵詞】瀝青;混凝土;路面;養護
1.瀝青路面病害產生原因
(1)車流量較大,重車較多,對路基影響較大,導致部分路基沉降、路肩損壞,個別路段路基受超重車輛反復作用,雨水滲透至基層甚至路基,導致部分路段破壞嚴重。
(2)施工因素影響,部分擋墻墻背回填不密實,受車載反復作用,現已沉降嚴重。
(3)本項目路肩受超重車輛車載作用,使部分路肩出現損壞或外移情況。
(4)根據路面鉆芯取樣結果可知:經過進一步挖探坑檢查,該段嚴重病害處水泥穩定基層集料松散、粘結度差、粗集料級配較差。綜合路面病害調查及評定結果和彎沉檢測及評定結果可知,路面嚴重龜裂、裂縫的路段基層損壞嚴重。路面較好、輕微龜裂及輕微裂縫病害地段的面層與水穩基層芯樣可成型取出,且芯樣較為完整,有少量氣孔,分布均勻,可以得出輕微病害路段基層結構較好,主要為疲勞破壞。
2.公路預防性養護設計的原則及要點
2.1設計思路
(1)適應性,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如物資需求、經濟發展水平、周圍環境等。
(2)操作簡單,與當地施工企業施工水平想適應,技術質量好,效果得以實現。
(3)經濟性,即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4)特殊斷面的處理必須符合特殊條件下的使用原則。
(5)在設計結構層疊加時,既要重視既有路面的潛在功能,又要降低施工成本。
2.2設計原則
(1)遵循不提高原有公路標準為前提。
(2)整治后的道路在預測正常交通量增長的情況下,安全運營達到預定年限。
(3)平面設計原則上不做調整,縱斷面根據實際情況微調,橫斷面上保持原有路拱且不增加新的占地,彎道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置超高(主要針對原彎道無超高段)。
(4)路基設計以修復破損和完善排水系統為主,邊坡以不影響周邊環境、不引發新的地質災害為首要原則。
(5)路面設計要以修補、加鋪為重心,突出對破損路段的具體處理方式,根據評定的彎沉、破損程度、交通量、平整度、抗滑性、路面強度等指標,針對行的采取合理方案。
(6)涵等特殊結構物,必須詳細調查,并加大檢測力度,對堵塞涵洞進行清淤,結構性破壞的拆除重建。
3.路面病害處治
3.1預防性養護段病害處治
(1)瀝青路面修補施工技術要求。
根據《公路瀝青路面養護技術規范》(JTJ 073.2-2001)中對路面病害處治一般要求:①為防止病害發展和破損面積擴大,對病害應及時處治。②疾病的維護應提前仔細計劃,材料需準備好,以確保過程之間的聯系。對于凹坑、沉陷、車轍等,應清除原有路面表層,進行機械修補。開挖當天進行維修,設置警示標志,確保行車安全。③修復受損地面需小于修補面積。修復區域的輪廓應與路面中心線平行或垂直,并在需要修復區域外30cm。使修復部分與路面緊密聯系。④在修復處理時,二次面層技術要求應符合現行《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 F40-2004);如果需要重新建立基層,其技術原則應與現行《公路路面施工技術規范》相一致,需符合《施工技術規范》(JTG/T F20-2015)的規定,不得隨意更改,影響路面質量。
(2)坑槽、沉陷等病害處理。
坑槽、沉陷等病害,先鑿除出現坑槽、沉陷等病害的路面面層及松散的基層,采用水泥穩定碎石或貧混凝土修補至既有路面下8cm,該8cm采用AC-20恢復,最后統一加鋪1cm改性瀝青同步碎石封層和4cm細粒式改性瀝青混凝土AC-13C。水泥穩定級配碎石適用于面積較大(病害面積大于30㎡,寬度大于2.6m以上),壓路機能夠碾壓密實區域;貧混凝土適用于面積較小,無法采用壓路機碾壓區域。
3.2預防性養護段病害處治
先挖除路面面層和基層,采用路面重建措施,路面結構為15cm天然砂礫石墊層+20cm水泥穩定碎石基層+1cm改性瀝青同步碎石封層+8cmAc-16。路面維修后不改變道路高程。
4.結束語
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道路受壓能力迅速增加,車輛超重、超載,車輛駕駛現象逐步增加。公路的高質量修復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鐘彪.瀝青混凝土路面預防性養護措施決策與應用[J].中外公路,2018,38(06):58-62.
[2]謝寶江.瀝青混凝土路面預防性養護技術研究[J].居舍,2018(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