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鐘民

效應素材1:木桶原理
木桶原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此原理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這種“長不如短”的現象,如果放到一個組織,意味著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作文立意舉例
①要避免出現短板。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社會,都要注意均衡發展。如學業偏科造成一些科目落后,地方政府只重視經濟發展而不注意環境保護等,都屬于短板,都將制約整體的發展。②要有協作精神。牢固樹立集體觀念、大局意識,不應只重視那些優秀的人,還應重視那些能力欠缺的人。只有互相協作,才能形成戰斗力。③要取長補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對自身情況有正確的認識,一方面要找出薄弱環節加以改進,另一方面要善于發揮長處,利用自身的優勢去獲得成功。
效應素材2:馬蠅效應
美國已故總統林肯講過一個故事:“過去,我家有匹馬很懶,老是磨洋工。但是,有一天它卻在犁地時跑得飛快,我們差點都跟不上它。犁完地,我才發現,有一只很大的馬蠅叮在它的身上。于是我把馬蠅打落了。我的兄弟問我為什么打掉它,我告訴他,不忍心讓馬被咬。我的兄弟卻告訴我,就是因為有馬蠅,這匹馬才跑得那么快。”這就是“馬蠅效應”:沒有馬蠅的叮咬,馬慢慢騰騰、走走停停;有了馬蠅的叮咬,馬不敢怠慢,跑得飛快。
作文立意舉例
①要善于激發潛力。人的潛力很大,但往往有惰性,只有選擇適當的方法施加壓力,才能激發潛力產生動力。②要勇于面對痛苦。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刺激和挑戰,會帶來痛苦,但這有利于激發我們的潛能,讓我們戰勝困難。③正確看待競爭對手。強大的競爭對手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壓力,但有壓力才能促使我們產生不斷前進的動力。
效應素材3:摩斯科定理
美國管理學家摩斯科提出:了解情況時,應當刨根問底,因為通常得到的第一個回答,不一定是最好的回答。美國有一間制鞋廠,為了擴大市場,老板派一名經理到非洲的一個孤島上去調查市場。這名經理到達后,發現當地人都沒有穿鞋子的習慣,于是回去報告: “那里的居民從不穿鞋,所以沒有市場。”過段時間,老板又派了另一名經理去實地調查。當這名經理見到當地人沒穿任何鞋子的時候,馬上電告老板:“此島居民無鞋穿,市場潛力巨大,快寄一百萬雙鞋子過來。”工廠由此擴大了銷量。
作文立意舉例
①要有刨根問底的精神。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也是復雜獨特的,開展調查研究工作不能淺嘗輒止,一定要深入而全面地收集信息。唯有如此,才能確保信息的準確性、研究的科學性。②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事物具有兩面性,我們不能只看到一面。要學會理智客觀地看待事情,不要輕易被外界的誘導和認知的偏見所左右,以免產生失誤。③要有敏銳的判斷力。判斷力的高低,受信息收集能力高低的影響,因此要做出正確判斷,需要多渠道廣泛收集信息,以確保信息的準確性。
效應素材4:金發女孩原則
西方有一個叫 “金發女孩與三只小熊”的童話故事。說的是迷了路的金發姑娘未經允許就進入了熊的房子。在屋里,她嘗了三只碗里的粥,試了三把椅子,又在三張床上躺了躺。最后發現不燙不冷的粥最可口,不大不小的椅子坐著最舒服,不高不矮的床躺著最愜意。
道理很簡單,剛剛好的就是最適合的,這樣做選擇的原則被稱為“金發女孩原則”。
作文立意舉例
①人貴有自知之明。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誘惑,面對誘惑,要知道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不適合自己的,以免做出錯誤的選擇。②要學會比較。一個東西是否符合預期要經過實踐檢驗,只有經過反復比較,得到的信息才最準確,也才能找到自己滿意的。③要學會適可而止。做人要知足,尤其是在名利和物質享受方面,要把握好一個度,不要貪心,如果得寸進尺,超越底線,必定不會有什么好結局。
效應素材5: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在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了,但由于兩家是世仇,所以感情得不到家人的認可,雙方家長百般阻撓。然而,他們的感情并沒有因家長的干涉而有絲毫的減弱,反而相愛更深,最終雙雙殉情而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見到這種現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減弱戀人們之間的感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強。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作文立意舉例
①患難見真情。只有在最困難的時候,才能看出誰是真正的朋友;只有經過共同的患難,才能檢驗出感情是否牢固。②成功來之不易。通常越珍貴的東西越難得到,要想成功得到珍貴的東西,往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代價,所以要做好奮斗的準備。③注意逆反心理。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就越高、價值就越大,對人們就越有吸引力;相反,越容易得到的東西,人們越不容易珍惜。
效應素材6: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然后再不斷降低要求以被他人接受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作文立意舉例
①“每個人都有折中思想,你要善于利用這種思想使別人讓步,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你想達到某個目的,就必須提出比這個目的更高的要求,那樣你的目的才會被對方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適當地使用這種效應,為自己的生活、工作尋找便利。
②真正的溝通需要誠心誠意,不可濫用“拆屋效應”。如果提前拋出的條件,令他人產生了極大的厭惡,那么這種溝通就會出現反作用。“拆屋”拆得太過火的話,對方就不會與你有下一步的溝通,“開天窗”的計劃也會隨之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