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銳
敘述故事,抒發情感,喜用直線條,致使文章單調平板,沒有波折,沒有起伏變化,這是一些學生容易犯的寫作毛病之一。如寫《下雪了》這個題目,不少學生習慣這樣寫:刮了一夜北風,天陰得很重,不一會兒,天就飄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轉眼間,地上白了,樹上白了,房上白了……我看著漫天飛舞的雪花,想起了一句農諺:“小麥蓋上三床被,小孩摟著饅頭睡”,今年準是個豐收年……
這樣寫立意并不壞,表達的情感也健康,語句也通順,但是,它算不上好文章,因為它太簡單了。“下雪了”這件事寫得很單純、很孤立,“我”的思想情感也沒有什么起伏跌宕,除了高興還是高興,缺少感人的力量。如果稍加變動,讓故事和“我”的思想感情都有一個發展變化過程,文章就會生色不少。如可以這么寫:
入冬以來,沒有下過一滴雨,快過年了,天還是響晴的。田野里的麥苗兒又黃又瘦,快要渴死了。我心里卻十分快活,因為爸爸已經答應我,過年時帶我到城里姥姥家去,姥姥家可好玩了。
可真是天有不測風云。離過年還有三天,天突然下起了雪。雪下得很大,一會兒,地上白了,樹上白了,房上白了……我望著漫天飛舞的雪花,難過極了,這該死的雪呀,把我的想望化成了泡影!
我正惆悵著,忽然看到牛爺爺扛著一代化肥,冒著大雪往村外走去。我問爸爸牛爺爺干啥去?爸爸說:“趁下雪給小麥追化肥,天一晴,雪一化,化肥就來勁了,小麥豐收就有了保證。”聽爸爸這么一說,不知怎的,我心里又萌生了一個愿望:下吧,鋪天蓋地地下吧,讓潔白的雪花鋪滿田野,鋪滿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
這樣寫,故事有了波折,“我”的心情、愿望也有了一個變化過程,即是說,文章有了“曲度”。有“曲度”,才能有深度,才能產生感人的藝術力量。
下面一篇文章雖然不長,但相當別致:
禮物
張守智
當了一輩子的老師,我收到的最難忘的禮物,不是鮮花,不是掌聲,不是各種物品,而是一個土坑。
三十年前,我就職于一所偏僻的山村小學。也正是在這所小得不能再小的山村小學,我過了這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個生日。
那天,天氣特好,滿天的朝霞。天一亮,就有四個孩子結伴來到我的門前。
他們送來的生日禮物十分獨特,是一棵從山上移來的小樹苗。
他們興沖沖地告訴我,只要把這棵樹種在門口,不到半年,就能長成一片陰涼,開出一片紅花。
我笑了,我斷定那棵樹上定能結出一個亮晶晶的童話。
突然,一個叫虎子的男孩兒跑了過來,滿身的泥土,滿臉的汗珠,說:“老師,我也要送你一個禮物!”
我吃了一驚,因為虎子的爸爸剛剛去世,而媽媽也正癱瘓在床,這個時候,虎子理應上山給生產隊放牛的。而且,我尤其不明白他的灰頭土臉意味著什么。
可他卻憨憨地一笑,指著門前不遠處的一個早已挖好的土坑說:“我……我家很窮……沒有禮物送給老師,他們送了棵小樹,我……我就送老師一個挖好的土坑栽樹吧!”
我笑了,是我的心在笑——因為,這可是天底下最特殊、最好的禮物!
自然,那棵樹很快就成活了,長高了。到了夏秋開花的時刻,那上面就結滿了孩子們的問候,紅紅的,像火,像孩子們的心。
選自《小品文選刊》
賞讀:
這篇文章雖短,但寫得波瀾起伏、動人心弦。文章開頭“當了一輩子的老師,我收到的最難忘的禮物,不是鮮花,不是掌聲,不是各種物品,而是一個土坑”直接破題,既點出了“最難忘的禮物”,同時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收到了一個“土坑”?這個禮物真是特別,可為什么要送“土坑”?這個“土坑”為什么又是最難忘的?它吊足了讀者的胃口,讓其欲罷不能,要想知其中的奧秘,必須要認真地往下讀。中間作者陳述其事,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寫虎子家的困難情況,這與標題“禮物”好像有點脫節,但一句“老師,我也要送你一個禮物!”又把情節推向了高潮,也展示了這個禮物的不同尋常。最后作者揭開謎底,令人恍然大悟、如夢方醒。
縱觀全文,由于作者巧妙地設置了懸念,所以使得這篇小文尺水興波,引人入勝。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法的高妙。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只有曲折生動,讀者才會愛看,才會喜歡看。這也給我們很多平時寫作文不注意章法的構造,一味平鋪直敘的同學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借鑒。
俗話說:“人貴直,文貴曲。”文“曲”,才能含蓄;文“曲”,才能布設懸念,引人入勝。好的文章都有較強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而作品的說服力和吸引力,是與作者行文跌宕、作品情感的起伏分不開的。所以,在動筆之前,對文中人物的出現,情節的發展,情感的變化,要有一個總體考慮,該揚則揚,該抑則抑。有抑有揚,有波有折,才能奏出美好的樂章。而那種要揚,全篇皆揚;要抑,一抑到底,格調單一化、簡單化的文章是沒有生命力的。
要增加文章的“曲度”、活力,除了要克服文章格調上的單一化、簡單化傾向,還可以采用倒敘、插敘、補敘等表現手法。冰心的《小橘燈》開頭說:“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結尾說:“十二年過去……”可見文章的主體部分是用倒敘的形式敘述出來的。這樣寫,可以拉長文章的背景,充實文章的內容。《小橘燈》要寫的主要人物是王春林,但到文章結束部分才說出這個人物的詳細情況。《小橘燈》要反映的是革命者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的艱難處境,但是,作者沒有直寫地下斗爭如何艱苦,而是到結束部分才補敘出來。這樣就避免了平鋪直敘的弊病,使文章含蓄多變,不落俗套。所以,從藝術技巧上看,《小橘燈》也是同類作品中的佼佼者。
一波不興,平鋪直敘是寫文章的大忌。要克服這種弊病,認真講究行文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平時要注意觀察生活。掌握和利用生活自身的發展變化規律,尊重錯綜復雜、氣象萬千、充滿矛盾的社會生活,是克服“一波不興,平鋪直敘”這種寫作幼稚病的根本途徑。
學生佳作:
雪兒笑了
安徽省臨泉縣城中南路學校 泉河文學社 劉永軍
一向活潑好動的雪兒這幾天變得文靜起來,常見她托著腮獨自沉思。大家覺得很奇怪:雪兒這是怎么啦?(平常的雪兒與現在的雪兒表現出明顯的差別,雪兒這是怎么啦?吊人胃口。)
上個月,雪兒的父親興沖沖地跑回家,從包里拿出一些電線、電閘之類的東西,又像拿到了寶貝似的輕輕放進盒子里。雪兒納悶:父親是搞科研的,要這些東西干什么?要知道,他對家電是一竅不通的呀!
不久,雪兒就發現,父親經常在夜深人靜時偷偷擺弄這些東西。他時而緊張,時而微笑,時而又激動得滿臉通紅。(父親的怪異舉動足以引起每個讀者的好奇。)幾個通宵工作之后,一臺不知叫什么的電機被安裝起來了,父親還鄭重地把它安裝在墻上。雪兒的疑團更大了!這是什么?父親為什么對它如此重視呢?
安裝了這臺電機后,父親經常往上或往下地拉一下電閘。月末,雪兒發現用電度數大大減少。雪兒更陷入重重迷霧之中:用電次數并沒有比以前減少呀!怎么會……同時,兩個字劃過她的腦際:偷電。(以前的懷疑現在找到了答案,原來如此,讓人輕舒了一口氣。)
晚上,雪兒躺在床上難以入睡。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父親怎么會做出這種損公肥私的事情!她一邊想,一邊不自覺地撫摸著團微,那上面的團旗在燈光下分外鮮明耀眼,“中國共青團”幾個字分外奪目。驀地,她想起了老師說過的話:“作為一名共青團員,我們應該堅決跟不法行為作斗爭,負起一個團員的責任,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她覺得自己應該這么做。但后果……她不忍心看父親從此在眾人面前丟臉,低著頭做人;更不忍心看到父親佝僂的身影和充血的眼睛!可是,作為一名團員,她又不能不揭發父親!(心理描寫很突出,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當代中學生的風采。)
雪兒堅定的步伐剛要邁出房門,這時遠處傳來了父親驚喜的呼聲:“雪兒,我成功了!”“成功什么?”雪兒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父親做什么成功了?又一懸念,又把人引入了云霧之中。)她找到父親。“我的試驗成功了!”父親揚了揚手中挪用的電機,“我們所里準備研制一種新型電機,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這不,成功了!這種電機既能省電,又能穩定電壓,壽命比同類產品長兩倍呢!”哦,原來是這樣!(作者在這里巧妙的釋懸,揭示了事情的真相,我們也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雪兒又忍不住問:“為什么在深更半夜搞呢?”“因為這種電機噪音大,我怕影響別人休息。”雪兒聽到父親的回答,驚喜地笑了。父親似乎記起了什么,扭過頭說:“放心吧!實驗用的電費我會補交的。”雪兒的眼睛濕潤了,她透過淚水看到父親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了。
【美點探微】
這篇小文章,恰當地運用誤會、制造懸念的方法,有力地刻畫了人物,并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文章曲折生動,表揚了雪兒與父親的“不法行為”作斗爭的精神,也歌頌了父親業余搞科研的高貴品德。
從上文來看,對于事件的記敘如果一瀉無余,那就好似在一馬平川上看風景,從頭一眼望到尾,叫人提不起興致來。而要避免這種毛病,就得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巧設懸念,使情節回旋推進,給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只有這樣,才能使讀者讀來興味無窮。不過,懸念的設置要合情合理,不能為設置懸念而設置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