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嘉

美國知名社交媒體Facebook也曾遭遇流量造假
在美國,最早呼吁打擊互聯網流量造假的,是流媒體巨頭Netflix公司。該公司一度通過播放預告片的方式,參照觀看量來決定某部影視劇是否值得上線播放。但2017年1月,該公司發現有人利用APP通過大量不同的設備在Netflix上反復觀看某些預告片。當Netflix的統計顯示有10位不同的觀眾在觀看某個預告片時,實際上可能只有一個人通過10部不同的設備在“刷流量”。APP會獎勵積分,操作者可以用積分兌換禮品券或者現金。這些操作者的幕后支持者無疑是影視劇出品方。他們試圖通過流量造假來制造“劇集受熱捧”的假象。
繼Netflix公司之后,Facebook等社交媒體也曝光了平臺用戶涉嫌流量造假的情況,并開始與反廣告欺詐公司合作,清查流量造假的用戶。DoubleVerify公司是Facebook的重要合作伙伴,其主要工作是確認流量是否來自于真正的觀看者。該公司總裁羅森菲爾德表示:“社交媒體上的一些熱門賬戶流量大,確實能提升品牌的曝光率。但當廠商為流量支付費用,并期待產生促銷效果時,廣告欺詐的風險就提高了。流量造假的用戶多了,整個社交媒體的公信力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DoubleVerify公司獲得Facebook授權,利用特定的軟件嵌入一些“網紅”平臺,提出問題,并與粉絲互動。通過專業的手段,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哪些粉絲是所謂“僵尸粉”,哪些留言和評論是在“刷流量”。經過一番排查,Facebook對于涉嫌流量造假的用戶進行了限制或清理。
其他社交媒體也相繼對用戶進行了清查。Instagram和Youtube與AppsFlyer公司合作,排查觀看平臺信息的“是真實的觀眾還是設備”,以及是否有觀眾收取獎勵“刷流量”的虛擬貨幣。
經過行業內廣泛實施的大規模清查行動,以“刷流量”為業的人在美國逐漸失去了生存空間。
2018年12月,美國《洛杉磯時報》對曾經從事這一行業的人進行了采訪。一個名叫德埃利桑德羅的受訪者表示,他最多時每月能靠“刷流量”拿到2000美元,但沒有持續太久。因社交媒體打擊廣告欺詐的行動,他在2018年3月遭遇“收入暴跌”。另一位受訪者哥特·辛迪表示,他曾擁有上百部手機,每天瘋狂“刷流量”賺錢。但現在(2018年底),他每天最多只能賺到10美元,已經沒法再做這一行了。
《洛杉磯時報》指出,限制甚至封殺一些有問題的用戶,雖然在短期內會降低收益,但對于整個社交媒體維護誠信和長遠發展無疑至關重要。
美國的社交媒體意識到“網紅”對于消費者的影響,因此對于旗下用戶推廣的產品嚴加監管,規避法律風險。
YouTube、Instagram和Facebook等公司針對生產者、銷售者和發布者建立誠信追溯機制,不斷完善信息數據庫,把商品、生產者、銷售者的基礎信息都納入其中,并確保數據聯通、準確、完整。一旦出現消費者投訴,那么產品、生產商、銷售商將會被列入黑名單,相關平臺用戶也會被標記,受到更嚴格的監管。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