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宇
摘 要:雖然《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幾經修訂對老年人權益的保障愈加完善,但關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普法宣傳在群眾中收到的效果并不顯著。尤其在部分農村地區,人們法治意識淡薄,且法律知識專業性較強,普法未能真正達到宣傳教育目的。本文根據農村目前存在的孝道問題,利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與道德聯系緊密的特點,通過對邢臺部分農村的實地調研,創新性地將《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宣傳與孝道宣傳結合,使《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宣傳更深入人心。
關鍵詞:《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普法宣傳;農村;孝道傳承
在家庭結構和養老模式不斷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作為一部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法律,對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改善家風、民風等方面意義重大。確立依法養老,依法盡孝,將促進家庭和諧與社會文明。
1 選題背景
本文針對農村存在的孝老問題,通過在農村實地展開調查訪談,以期總結出在農村開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宣傳和孝道傳承相結合的方法。讓法律宣傳啟迪子女們的道德和良知,讓更多的兒女能善待自己的父母,力行孝道,讓村里的老人們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2 當前農村孝老現狀概述
1)有孝心,少孝行。當前,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走出了農村,“父母在,不遠行”的古訓和“四世同堂”的情景再難實現。受文化程度不高和勞動技能缺乏的影響,多數外出務工人員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從事的是勞動時間偏長,勞動強度較大的職業。沒有什么節假日,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不多,再加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競爭和生活上的壓力,致使很多人不能經常回到農村探望父母,很難做到“常回家看看”。除了客觀原因,“有孝心、少孝行”還體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以享受生活為人生追求,重物質輕親情,重子女輕老人的現象也極為普遍。他們或是只給予老人物質保障,或是對老人投入的精力有限,子女有孝心,卻給予不了老人想要的“孝順”。
2)缺孝心,不盡孝。如今,由于法治觀念的淡薄和感恩教育的缺失,農村不少子女在贍養父母的問題上互相埋怨、相互推諉、逃避責任,無視《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傳統美德。在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時,他們更多地將個人利益和感受放在首位,一旦認為父母在家庭財產分割或贍養協議等家庭事務中對自己不公時,便對老人不聞不問、不奉不養,有的甚至因此與老人反目成仇,遺棄老人、虐待老人的事件時有發生。
3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農村宣傳存在的問題
1)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普法宣傳認識程度不高。目前,鄉村的普法工作主要依靠鄉鎮司法所和有關單位配合,普法隊伍人員有限,認識并未完全到位。有的鄉鎮即便配備了普法人員,也很少在各村開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宣傳,致使該法律難以在農村發揮作用。
2)對農村留守群體缺乏有效的普法形式。當前,農村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老人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有的甚至目不識丁,往往都是依照傳統觀念和當地的風俗習慣為人處事,缺乏足夠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婦女們多認為學法是別人的事,用法是干部的事,自己學不學法不重要,跟自己關系不大,缺乏學法的積極性。再加上有的村莊沒有開展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宣傳,即使開展過也僅僅是在墻體上籠統地寫一些普法宣傳標語,或者發發傳單,走走過場。村民往往只知其表不知其里,致使普法宣傳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3)對負有贍養義務的主體人群普法宣傳不足。農村在外務工人員以40歲以下男性為主,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也是贍養老人的主要群體。由于這類群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理解法律能力較低、法律觀念不強,同時受到時間、空間、形式的制約,對這類普法對象的宣傳形成了一定盲區。盡管大部分農村也建立了本村的微信群或QQ群,但有的村干部也只是在群里發布一些通知,很少進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孝道方面的宣傳。即便有的地方通過微信或者QQ群普法,由于形式缺乏互動,一般是簡單的灌輸和說教,參與者缺乏熱情和興趣,也很難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
4 在農村開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孝道宣傳的措施和建議
1)加強鄉村干部法治教育培訓力度。推進依法治村,培育鄉風文明,傳承中華孝道,關鍵在村支部,重點在村兩委。面對新形勢下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孝老問題,也對村干部個人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基層最接近老百姓生活的村干部,不僅要在孝道傳承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也要具備較強的法律觀念,只有熟悉掌握《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相關法律內容,加上對各家各戶的家庭情況比較了解,在維護老年人權益和處理各類糾紛時,才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的放矢。
2)以孝老敬親活動促進普法教育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較為特殊的一點就在于它不同于《民法》、《合同法》等規范明確的法律,人民依照法條行事即可達到法律預期的規范效果。《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與道德聯系密切,僅依靠法條和執行判決雖能讓老人在物質上有所保障,但卻無法消弭一個家庭已經產生的隔閡,無法真正地使老人幸福、讓子女盡孝,實現法律想達到的預期效果。因此,在進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宣傳時,為了使內容更加通俗易懂、形式更加喜聞樂見,達到更深入人心的宣傳效果,需要增加孝老敬親等孝道傳承的宣傳與之結合。當今社會孝老意識淡薄、親情缺失,歸根到底是感恩的少了,在農村開展切實有效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孝道的宣傳,就是呼喚道德的回歸、對傳統文化的重塑。針對當前農村普法和孝道傳承現狀,可由司法、民政、文化、鄉村美麗辦等相關部門,通過調查、分析,策劃和提煉,結合當地的文化傳統、語言特色、鄉風民俗,在各村主要街道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繪制“老年法+孝道”文化一條街,將法治和孝道的觀點、要求、主張潛移默化的向村民傳播,從而不斷影響受眾的思想和行為。
3)加大對農村在外務工人員的普法力度。村委會可以建立并完善守法孝老褒獎和違法不孝懲戒制度。通過微信、QQ群引導外出人員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如果發生虐待、遺棄、不贍養老人等行為,該村民將不能享受本村福利。結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的相關法律條款,和在外務工人員討論制定出本村的“孝老民約”,使這些在外務工人員達成共識,共同信守,共同監督。以“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為主題,圍繞“現在學習《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是為了了解如何善待父母,將來也是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自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我們今天為老人盡孝,將來孩子也會孝順我們,身教勝過言傳”等內容在微信群中長期開展普法和孝道學習,去觸動在外務工子女心底的善良。形成人人對照《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自覺進行自糾、自省的群學氛圍,規范自己的孝老行為,不斷增強外出務工人員的法治意識、孝道意識、親情意識。
5 結論
當前農村法治觀念淡薄,孝老意識缺失。日益增多的贍養糾紛,拷問著農村孝道的傳承,如果因為贍養問題走上法庭,即便老人贏了官司,也輸掉了親情,最后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作用是在實施過程中取得的效果體現出來的,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宣傳,都可能會變成一紙空文。因此,在建設和諧新農村中,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孝道文化的宣傳,注重兩者的結合與互補,不僅能最大程度保障老年人的權益,也讓中華傳統美德得到更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趙迪,封采.淺析河北農民頻道《非常幫助》欄目特色[J].新聞世界,2014(06):36-37.
[2]馬丹.農村基層普法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19(27):3-4.
[3]李弘雯.推進我國法治鄉村建設的思考[J].老區建設,2019(1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