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勝夫

(接上期)
三、少林拳的基本特點
少林拳與其他拳種相比,除了技術方面諸多的別致表現外,在運動形式上也有自身的獨到之處。
1.動作樸實,拳打一線
少林拳套路繁多,短小精悍,結構嚴密,整體緊湊。從歷史角度看,少林拳與軍事有著不解之緣。自隋末唐初,少林僧助李世民擊敗王世充以后,在歷代封建王朝里,少林僧幾乎都參加過不同性質的軍事戰爭。為了不斷豐富和發展少林武功,寺僧們積極主動地吸收各派優秀精華作為補充,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少林拳套路。少林拳離不開實戰這一靈魂,動作講究拳無空出,掌無空回,招招式式,非攻即防。縱觀少林拳各種傳統套路,動作的起勢與收勢沒有過門性質的修飾動作,演練開始的第一個動作和最后的結束動作,都是實實在在的正式動作。套路的完成,大多在30—40秒以內,有的甚至還不足30秒。即使個別套路(如大洪拳)演練時間較長,但重復動作較多。
拳打一條線是少林拳古樸的練習形式,由于少林拳套路的簡練,演練時的起、落、進、退多在一條線上往返運動。漫長的封建社會,少林拳的傳統教學方法是一個家庭式、封閉保守、言傳身教的學習方法。因此,傳統少林拳的演練并沒有過分的條件要求,也沒有路線上的花樣變化。少林拳師們秉承體用兼備宗旨,從健身與實戰的角度出發,無論套路演練還是交手對練,都不受場地大小的限制。少林拳師們認為,就連軍事格斗的戰場,短兵相接,也無非幾步之遙,直線最為常見,方寸之間便可有效果出現。所以,逐步形成的拳打一條線、拳打臥牛之地的樸實運動特征,直到現在,仍是明顯的特點之一。
2.以氣催力,以聲助勢
少林拳對氣的運用是有講究的,拳理認為“法為拳,理是氣”,氣隨經脈運行,力出于骨肉之中。無形的氣對力的催動作用是人體固有的生理功能。但真正做到以氣催力,合理用氣,則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氣力運動。
一般說來,拳術套路練習要常保持用鼻呼吸的方法,這可稱為“文呼吸”。有時也會出現用口呼吸的現象,少林拳理中稱這種現象是“武呼吸”。氣的走向常以氣沉丹田為歸宿。氣沉丹田是武術套路中靜緩動作的基本運氣方式,只有氣沉丹田,才會有心清神明,身體放松,氣力順達。但拳術運動中的氣絕非一概用“沉”,除沉氣之外還有“聚、托、提”等運氣方法。聚氣,是在進攻或發力的情況下使用的,如沖拳、推掌之時就用此種方法。托氣,多用于平衡動作的完成時。提氣,多用于騰空跳躍之類的動作完成時。氣與力的使用要視動作變化而靈活運用。對于手的出入、步的進退以及身體的或起或落,情況不同,呼吸方法也要靈活使用。簡單而言,進要用呼氣,退要用吸氣;起要用吸氣,落要用呼氣;收要用吸氣,放要用呼氣。
以聲助勢,是指少林拳練習者,在運動中用發聲來增加威勢的表現形式。依據對傳統少林拳練習者的長期觀察,在40秒左右的拳術套路中,可有3—4種不同的聲音發出,最為常見的有嗚、呀、哈、咦、嗨、哇、嘚等。這些發聲與發力協調一致,其作用有二:一是以氣催力,內壯外強;二是振奮精神,增強勇氣,威懾對手,制造聲勢。少林拳演練過程中的發聲,音自腹腔發出,又與發勁配合,具有明顯的以聲增勢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少林拳還有一些聲如怪獸的尖叫聲,這種發聲非同一般,使人聽了心驚膽戰,毛骨悚然,更有一種令人聞而生畏的特殊感覺。另外,少林拳在套路演練結束時,普遍發復音“嗚—喂”聲,少林拳師們認為這是一個釋放內氣和氣歸丹田的過程。“嗚—喂”之聲的最后叫出,可使全身由攻防氛圍中盡快脫離出來,體內緊張余氣的呼出,有利于身體快速恢復到正常狀態。
3.動迅靜定,以目注目
少林拳動作迅猛,以快見長。動作之快,下肢取決于步,上肢取決于手。步法的進退閃移,可用馬奔虎躥、突如脫兔來形容。手法的出入起落,常用“出拳如放箭,收拳似火燒”來比喻。少林拳演練起來,力求勢如驚濤駭浪,快如風卷殘云;招式緊連,好似連珠炮一般,手手相接。這一特點,也是對“不犯招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道理的最好解釋。學拳千招,以巧為妙,以快為先,手快打手遲。動與靜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講少
林拳的動并非輕視少林拳的靜,有動有靜、動靜相間才能產生韻律節奏。少林拳動靜分明,當完成數個動作靜下之時,宛如磐石,紋絲不動,面部體現著威嚴,身體仍處于攻防和決戰狀態。拳譜中多用靜如山岳、靜如伏虎(貓)待物來形容靜的內涵。
以目注目是少林拳的眼法特征之一。少林拳的套路演練,要求頭隨勢轉,眼隨手走,手到眼到,眼要明亮有神。眼明方能手快,目光銳利,虎視眈眈,氣息沉沉,顯示威武逼人之勢。除此要求外,少林拳在交手和攻防對練中,還具有以目注目、審時度勢的特色。眼是心靈之窗,透過眼神可以感知對方心底的真假善惡。對陣交手,目注對方眼神,以心攻心,算計對方,可謂心戰之術。
4.內容表述,寓意深長
少林拳有著深邃的技術理論,這些理論是幫助練習者體悟拳理、拳技的載體和橋梁。少林拳的教學過程,更是一個領略拳理、消化傳統文化的過程,使練習者既明其技,又懂其理,提高練武的質量與境界,不至于成為簡單的魯莽武夫。這方面內容很多,這里僅就少林拳本身的表現形式進行簡要提示。其一,動作名稱多以比喻形式出現。如弓步推掌動作,少林拳取名為餓虎撲食;仆步穿掌比喻為燕子抄水;胸前合掌比喻為童子拜佛;等等。形象的描述可使練習者明了動作的造型,清楚動作的要領,聯想到大自然的美好意味之中,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意境。其二,方法要點以歌訣形式表現。如對頂肘的歌訣有“心肘兩相依,起落常護心。用肘宜近取,切忌遠處尋。”如少林長拳共有30個動作,每個動作都附有相應歌訣說明:“海底撈沙起手勢,意欲制敵使妙方。右手晃出迎面上,云遮日月難提防。撩陰截把下砸拳,通身用力彼身傷。秀身貍貓突變虎,弓步駕肘使撐膀。”這些歌訣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整齊押韻。由于古代學文識字的人甚少,這種方式也成了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方便記憶的好幫手。其三,在不少的少林拳套路中,動作名稱以歷史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命名。如少林三路五子拳中的動作全搭配上了《水滸傳》中英雄好漢的名字。其中道:“盧俊義白鶴望遠,李逵他歇步下砸。扈三娘左右甩掌,孫二娘轉身摟勢......”除此以外,當然還有以其他歷史著名武將來附會動作名稱的,如“哪吒鬧海,霸王脫靴,武松脫銬,關公拖刀”。這些歷史人物的出現,說明拳路的創編者是精通或熟悉歷史人物的大致性情與技能的,也為少林拳增加了文化厚度與趣味性。
5.禪武一體,相得益彰
少林拳是一個獨特的民族文化體系,禪宗與武術的有機結合,構成了震撼世界的禪武文化現象。禪宗雖屬西方佛教文化,但它又是中國化了的佛教,少林僧的修禪之道,具有中西方文化的兩面性。一部分和尚專心于佛教的理論修養;另一部分則是既誦經文,又習武藝,以積極入世的態度,從空無轉化為體悟,從理念結合到實踐,從封閉的世外桃源轉入到五彩繽紛的社會之中,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重要變革。一覽少林武術的發展史,便會使人們立即領略到民族精神的各種元素。他們參與國家戰事,憑借自身的本事,親手拿起兵刃,直接打殺世間邪惡,認為這是潔凈生靈、替天行道、普度眾生的有效途徑。少林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制定有不同內容的習武戒條,這些戒條是供少林武僧進行道德修養的基本清規,對世人規范人生、提高覺悟也有著積極的教化作用。禪宗與武術的相互融合,構成了特殊的文化現象,有力推動著少林拳運動的不斷發展。
少林拳在中華武術的百花園中,歷史最悠久,內容最豐富,是一支具有自己文化的系列拳種流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的范疇早已超越了武術技擊文化的圍墻,成了具有民族文化載體的重要橋梁。它不單單是技擊的文化典范,而且還與政治、軍事、佛、儒、道、健身功法、中華醫藥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少林拳是研究人生健康的文化體系,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平臺與器具。筆者所談之內容,只是少林武術文化系列中極小的部分,它的道德至上觀、為國利民觀、舍生取義觀、處世待人觀等等都是珍貴的精神財富,是修德育人的古典范本。
少林武術源于少林寺,佛教禪宗與中華武術彼此結合匯融,顯示了絕妙的人本文化內核。少林武術的歷史是一部愛國主義的英雄史,是一部與時俱進、富有時代精神的武術史,它的歷史演變有力地說明了它的良性特征。
(全文完)
(編輯/高翔)